李佳蔚
名著是人類文明的精髓,是人類文化的瑰寶。隨著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我們一線教師大都意識到名著閱讀對語文素養(yǎng)提高的重要性,意識到名著閱讀是語文課的重要部分。但是苦于沒有現(xiàn)成的名著閱讀課的模式,因此閱讀課也就多是放羊式的。老師往往只是強調學生要讀名著,但是缺乏方法指導。學生面對厚厚的名著,無從下手;學生面對長長的篇幅,盲目閱讀,泛泛閱讀,閱讀課效率低。通過參與課題組的探究與實踐,本人得到感悟:以切入點牽動全書,引領更有效的閱讀。
在《紅星照耀中國》閱讀課上,我們做了這樣的嘗試:
抓住標題“紅星”,選定閱讀切入點,選定閱讀思維關注的主問題:“ ? ? ? ? ? ? ? (毛澤東、周恩來、賀龍……)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這個閱讀切入點的選定與拋出,激發(fā)了學生閱讀探究求知的欲望,明確了學生閱讀的目的、關注點與思維點。學生的閱讀不再是茫然的,而是明朗的。學生的閱讀,不再是泛泛的,而是在瀏覽中有品讀。學生不再覺得乏味,而是有趣閱讀整書,以求得到整體的認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同時指出 “閱讀,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薄坝休^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因此,切入點的選定,需要教師先于學生認認真真的閱讀,閱讀完整書,把握名著的內(nèi)容、主題、寫作手法,以至清楚更有益于學生積累與運用或有益于學生情操熏陶的值得品讀的章節(jié)與段落。然后根據(jù)閱讀內(nèi)容與目的,選定切入點。《紅星照耀中國》作者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該書是文筆優(yōu)美的紀實作品。作品按照“探尋紅色中國”的時間順序來記錄見聞,記錄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訪“紅色中國”的過程,它通過一個外國人的所見所聞,客觀地向全世界報道中國與中國紅軍,報道紅軍領袖與紅軍將領的真實情況,毛澤東和周恩來是作者筆下最具代表的人物形象。除了真實記錄采訪的所見所聞,作者還客觀分析與探究紅色中國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原因,客觀評價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革命。內(nèi)容重點有兩個:1.共產(chǎn)黨領袖人物的成長歷程,他們的信仰和他們對于中國命運的思考與影響。2.共產(chǎn)黨及紅軍是如何絕處求生的,其生存、發(fā)展靠的是什么?“ ? ? ? ? ? ? ? (毛澤東、周恩來、賀龍……)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這個切入點的選定,就是根據(jù)書的內(nèi)容與主題,根據(jù)閱讀目的(能獨立閱讀,有自我體驗與感悟;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與紅軍,理解共產(chǎn)黨領袖與紅軍領袖的代表人物,并受到偉人的熏陶,汲取精神營養(yǎng)來指導自己的學習與生活)來確定的。而且是在學生了解作者,閱讀序言、瀏覽目錄,迅速獲得對作品的整體印象的認知后拋出的。
拋出閱讀的切入點后,本人引導學生獨立閱讀,并教給可操作的閱讀方法。根據(jù)品讀人物形象的方法,引導學生閱讀關注外貌形象與言談舉止、出身與家庭、童年的經(jīng)歷、受教育情況、參加革命的起因、參加革命后的經(jīng)歷等方面,引導閱讀追問:寫什么人?外貌形象?什么事情與言談舉止?怎樣的形象?引導學生注意作者記錄事實的過程中穿插的分析、評價與見解,體會作者的情感傾向性,體會和辨別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態(tài)度;引導學生閱讀中動腦動手做好讀書筆記——圈劃、摘抄、批注;根據(jù)該書以貌傳神的寫作特色,對人物外貌描寫的品讀與評注做更具體的指導。再引導學生規(guī)劃閱讀——兩個月要讀完整本書,并告訴學生閱讀后對讀書筆記進行檢查與評比,組織讀書的分享活動:我心目中的 ? ? ? ? ? ?,組織書寫讀后感:我心目中的 ? ? ? ? 。這樣設計,可以達到《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與目的:能獨立閱讀,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能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讀整本書,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在交流中互相補充,互相糾正??傊?,提高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為終身發(fā)展服務,收獲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具體的板書要求如下:
一、獨自閱讀:________(毛澤東、周恩來、賀龍……)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1.重點品讀的人物形象:毛澤東、周恩來、賀龍
2.從外貌形象、言談舉止、出身與經(jīng)歷、生活習慣、思想個性等方面品讀、批注。
用“________”線畫出人物外貌描寫的句段,然后品讀與批注;把人物外貌描寫的句段抄寫到筆記本。
二、讀書交流
話題:我心目中的________(毛澤東、周恩來、賀龍……)
——人物形象的品讀與分享
一邊表述人物形象,一邊投影展示閱讀的圈劃與批注,并適當引用原文。
建議分享表述開頭語:下面我來向大家介紹我認識的________。
三、作文
我心目中的________(毛澤東、周恩來、賀龍……)
——讀《紅星照耀中國》后感
要求:請在“________”線上填一位革命領袖或革命將領的名字,寫一篇讀后感。
《語文課程新課標》強調“閱讀評價要綜合考查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查其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以這樣的切入點牽動大部名著的閱讀,以這樣方法引導學生閱讀,其效果是顯見的。雖然農(nóng)村學生的閱讀量少,閱讀能力有限,但是,經(jīng)過老師這樣的引導,激發(fā)了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學生閱讀目的明確,閱讀有法。閱讀過程是積極的,思維是活躍的,大部分學生都有閱讀筆記,都能參與閱讀分享,都能完成讀后感寫作,而且能說出自我的閱讀體驗,自我的閱讀感悟,基本把握人物的形象,并由衷地佩服與敬仰偉人。偉人的形象對學生情操的熏陶,對學生人生觀、價值取向的影響的深遠,是不必說的。而且在之后的作文中,部分學生也能不自覺地通過人物外貌描寫,表現(xiàn)人物的身份與個性,這種收獲是潛移默化的。還值得得一提的是,之后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名著,即使在我引導之前,學生也不再是盲目的泛泛而讀。自然,讀《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等名著,也會有法可依,也會收獲更多。
所謂“方法得當,事半功倍”,這樣的切入點,貫穿閱讀課堂,貫穿整個閱讀活動。這樣的問題切入,閱讀目的明朗,化難為易,閱讀收益更大。盧梭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希望我們作為教師,能好好利用好閱讀課的時間,能更有效地引領學生進行名著閱讀。教師找好閱讀的切入點,以切入點牽動全書閱讀,不失為有效的閱讀引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