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小時候都聽過這么一個故事:一個死刑犯臨刑前見媽媽,要求再吃一次奶,媽媽喂奶的時候,他一口咬下了媽媽的乳頭,說“就是你太溺愛我,我才有了今天”。關于這個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看鄰居家小朋友被父母帶去北京旅游,回家講給我媽聽,我媽毫無征兆地講起這個血腥而又可怕的故事,嚇得我落荒而逃。從此我心理陰暗地盼著鄰居家那個被父母寵愛的大哥哥倒霉。后來人家考上了北京大學,如今在溫哥華大學執(zhí)教,成熟穩(wěn)重、自信儒雅,妥妥的成功人士。而我自己,成年后經(jīng)過漫長的自我療愈,才慢慢走出自卑的陰影。
中國傳統(tǒng)觀念喜歡強調管理對教育的作用,什么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流芳千古的育兒故事里,基本上看不到愛,只有成功學。西方心理學的觀點恰恰相反,認為父母無條件的愛,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只有在愛中長大的孩子,才能擁有成功人生最重要的基石:自信。
說起溺愛的危害,的確可以抓出一大把社會新聞來佐證。不久前,我還看到一個新聞,說一個兒子啃老十年,跟父親發(fā)生沖突后,持刀砍父。很多人在下面的留言中提到了溺愛,覺得父母一定是對孩子過度縱容,才讓他走到今天。但這種事件,如果做個深度報道,你會發(fā)現(xiàn)它根本與愛無關。無非是在孩子最需要愛的時候,父母沒有能力或者不知道如何給予;當孩子慢慢長大,各種心理問題已經(jīng)出現(xiàn),父母又產(chǎn)生了補償心理,最終釀成苦果。
我的心理學老師說,中國父母最大的問題是情感倒置。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太早想要樹權威、立規(guī)矩;人到中年,被社會錘煉過,有了軟肋,發(fā)現(xiàn)孩子跟自己各種疏遠、陌生、不對付,開始心慈手軟;再過幾年更不得了,世間行走一遭,發(fā)現(xiàn)親情是最好的退路,對孩子的愛,那是如滔滔黃河水,泥沙俱下,毫無節(jié)制。為人父母,青年無知,中年慈愛,老年放縱,對應的是孩子痛苦的童年,缺乏管束的少年,無法無天的成年。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是一種天性,如果你在孩子小的時候壓抑這種天性,害怕因為你的愛而害了他;待他成年后,這種壓抑往往形成反彈。也就是說,在孩子需要你對他百依百順的時候,你一天到晚講條件,等他們長大,可以理智地談條件的時候,你又開始對他百依百順。孩子一歲以內(nèi),怎么愛他都不多。明確感知父母的愛,知道自己是天、是地、是世界,就是嬰兒期最好的規(guī)矩。
一歲以后,在愛的前提下,開始慢慢培養(yǎng)孩子的自律性,讓他們明白,你不是天地,只是眾生,你活在關系里,所以要講規(guī)矩。如果你搶別人的玩具,還抓破別人的臉,可能要被打屁股。但打屁股的前提是,父母依然愛你。這個時期,對孩子所有的教育,都要輔助愛的表達;傳達給孩子的正確信息是“無論你怎樣,我們都愛你”,而不是“如果你不夠好,我們就不愛你了”。
作為群居動物,人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關系?!霸陉P系里游泳”是對人生最貼切的形容。成年人,個體的不幸,皆來源于關系的崩塌。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是孩子對于關系認知的第一課。
旅美作家蔡真妮說:“唯有在家庭關系中,紀律不應該被排在首位。良好的關系,無不是先建立愛與理解,再談紀律?!比绻麨槿烁改?,真有一個入門考試,要考的不是資產(chǎn)、財力、顏值,而是愛的能力。只有會愛孩子,才能成就良好的親子關系。
(資源支持:微信公眾號“我是艾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