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川
未成年人傷人事件不斷發(fā)生
2018年湖南省連續(xù)發(fā)生兩起未成年人傷人事件:一是12歲男孩弒母,一是13歲男孩錘殺雙親。
2018年12月31日晚,湖南省衡南縣,13歲的嫌疑人羅某是三塘鎮(zhèn)初一學生,因家庭糾紛用錘子先后將母親譚某某、父親羅某某錘傷后逃離現(xiàn)場。后來,其父母雖經(jīng)醫(yī)院全力搶救,卻終因傷勢過重而死亡。目前,公安機關(guān)已經(jīng)緝拿了犯罪嫌疑人。
就在這起案件發(fā)生的兩個月前,湖南沅江的一名男童——12歲的吳某康,連砍母親20多刀,致母身亡。他殺害母親后,還坦然地拿著母親的手機跟學校老師請假,并陪著兩歲的弟弟居住在家中。母親有任何電話和微信,他都一一接聽和回應(yīng),沒有露出任何破綻。直到鄰居發(fā)現(xiàn)后報警,他才在警方的質(zhì)問下說出此事。接著,他又說了一句讓人匪夷所思的話:“我殺的又不是別人,殺的是我媽!學校不可能不讓我上學吧?”那意思是說,我殺別人是罪過,不能被原諒,但是我殺我媽,就應(yīng)該沒有罪過,就會被原諒吧。
難道,媽媽就不是人了嗎?吳某康殺害母親時的兇殘和他殺害母親后的冷靜,都讓人不寒而栗。母親含辛茹苦將孩子養(yǎng)大,孩子卻冷血無情地將她“送走”!
令人意外的是,因為吳某康未成年,不到一周就被警方釋放了。
我們再把時間往前推兩個月,2018年7月,北京石景山發(fā)生了一起“四少年綁架殺人案”,更是震驚全國。
4名少年(2個17歲,1個16歲,1個15歲)因沒錢去網(wǎng)吧,于是聚在一起想辦法。其中一人提議:我們可以做個大案,反正我們都未成年,法律不能判我們死刑。于是,他們決定綁架有錢的同學,然后向其父母勒索錢財。最終,他們把目標鎖定在16歲的同學小雨身上。晚上8點多,他們將小雨騙至偏僻地帶。因和小雨認識,怕放了小雨,警察會抓到他們,于是在索要贖金前,他們就將小雨殘忍殺害。隨后,他們多次打電話給小雨的家人,勒索150萬贖金。小雨家人立即報警。
警方將4少年相繼抓獲,最終2個17歲少年被判無期,16歲少年被判15年,15歲少年被判3年。同年11月,在法庭上聽到如上判決時,4少年相視一笑:果然,沒有一個被判死刑。
4名少年的相視一笑,讓善良的人們再也無法接受,網(wǎng)上掀起有關(guān)“未成人犯罪”的熱議:未成年人惡性傷人案件為何一起接一起地發(fā)生?而本該保護孩子的法律,為何被孩子算計和利用?曾經(jīng)我們眼中天真爛漫的孩子何時成了為一己私利就隨意取人性命的魔鬼?
12歲之前,要完成以下訓(xùn)練
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未成年人的多起案件進行過詳細調(diào)查。在“北京石景山案”發(fā)生后,她受邀去見了犯案的4個少年,并分別走訪了他們的家庭。
這4個少年,沒有一個來自單親家庭和離異家庭,他們的父母都未離異,且沒有犯罪記錄。這4個少年的父母,在看到小雨被殺害的照片后痛哭流涕,其中有一位父親這樣說:“你們不知道啊,這孩子我不是不管,我罵過他,也打過他,可是他不聽啊!”
管而無效,問題出在哪里?經(jīng)驗豐富的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出了問題,不要只看眼前,而要往前找原因,家長最好在孩子6歲之前就做好一系列的管教工作。
一、孩子6歲前,家長要懂得說“不”
這是因為性格的養(yǎng)成在6歲之前。如果孩子在6歲之前有些問題沒有解決,等孩子長到十來歲,家長再管,已經(jīng)管不了了。
首先,要讓孩子懂得克制欲望。比如,一個三四歲的孩子鬧著要玩具。爸媽說,不行,家里已經(jīng)有類似的玩具了??春⒆硬灰啦火?,還鬧,那就讓他鬧,家長不要讓步。三四歲的孩子能怎么鬧?大不了滿地打滾。但是等孩子長到十三四歲時,家長再拒絕孩子的要求說:“你大了,得好好學習,別去網(wǎng)吧了?!贝藭r,孩子和家長鬧,就有好幾種辦法了:離家出走、跳樓、服毒等。此時,孩子已經(jīng)知道用自殺來威脅家長了,雖然他還不明確知道死亡真正意味著什么。
所以,6歲之前對孩子說“不”,是家長給孩子的早期訓(xùn)練。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2歲前不太會說話,難受、饑餓都靠哭聲表達。這時,孩子的哭是一種自然反應(yīng),沒有目的性。但從3~5歲開始,孩子的哭就有了目的性:我要這個,你不給我,我就哭。
這個目的性一旦出現(xiàn),家長就要抓住契機對孩子進行訓(xùn)練。什么契機呢?就是孩子提不合理要求的時候,堅決不能滿足他。比如,他要買玩具小汽車,家里已經(jīng)買過很多,可他還要買。在商場,孩子說,我要買這個小汽車。家長說,家里類似的已經(jīng)有好幾個了,咱們不買。孩子不愿意,鬧著說:“我就是要買?!奔议L說,上星期買的那個不是跟這個差不多嗎?今天就不買了吧。孩子開始哭,非要買,不買就不走。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對孩子做“克制欲望”的訓(xùn)練。
第一步:直接把孩子抱回家,不打不罵,孩子哭,由他哭,不要管。
第二步:回家后,抱孩子進臥室,把門一關(guān),其他人不要來干涉。也就是說,一個大人管就行了,其他人不要插手。
第三步:記住四“不要”——
1.不要罵孩子,言傳身教很重要,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2.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是恃強凌弱,非常不公平;
3.不要說教,孩子哭鬧時,你說什么都是噪音,他都聽不進去;
4.不要走開,他鬧就是要鬧給你看的,所以你一定要看著他鬧。
家長可以把門一關(guān),往孩子跟前一坐,表明態(tài)度:“今天就是不能買玩具,想哭你就哭吧?!焙⒆赢斎粫^續(xù)哭啊鬧啊——這時就算孩子的腦袋磕到了床角,你也不要管。他知道疼,磕了一次,肯定不會再磕第二次。等孩子哭到筋疲力盡時,給他一點愛,用熱毛巾給他擦把臉。擦完臉后,孩子會想:媽媽是不是回心轉(zhuǎn)意,愿意給我買了?這時,你一定要把毛巾往旁邊一放,說上一句:“還想哭嗎?如果還想哭,就接著哭吧。”
你看,你沒打他,也沒罵他,你只是以這種方式告訴他:如果你提的要求不合理,即便你哭你鬧,我也不會心疼,更不會讓步。
經(jīng)歷這一次之后,孩子就知道了,哭鬧沒用,以后也就不會再哭鬧了。孩子越小,這招越好用。
二、給孩子留條交流的路
當然,也不能讓孩子太壓抑。等孩子不哭鬧了,你可以跟他說:“以后,你有什么要求要好好說。如果你說的有道理,我是會考慮的。”孩子可能會再次強調(diào):“我想要那輛小汽車?!蹦悄憔蛦枂査骸澳禽v小汽車和家里已經(jīng)買過的相比,有什么區(qū)別呢?要不,你跟我說說?!?/p>
鼓勵孩子和你交流。和孩子交流,家長要掌握“三比一”原則: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滿足他一次,讓孩子知道交流是有用的,但不是你一提要求,家長就必須滿足你。這樣,你就會和孩子建立一種比較良好的關(guān)系:家長明確說不行的事,孩子不會再哭鬧;如果孩子真想要某件東西,可以向家長申述理由,獲得批準。
有了這個基礎(chǔ),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你管教孩子就很容易了。
三、讓孩子心里裝有“他人”
如今,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大,家長一般不會再給孩子增加負擔,甚至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就行,其他的不用操心。所以,有些孩子上了高中甚至大學,除學業(yè)外,根本不知道為衣食住行、柴米油鹽操心。這樣的孩子一旦考上大學會自我膨脹,以為這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結(jié)果,跟父母沒一點關(guān)系。孩子之所以有這種自私的心態(tài),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父母把學習之外的事情都幫他做了,而他只需學習,其他的都是現(xiàn)成的。
其實,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家長應(yīng)該給孩子機會,培養(yǎng)他的責任感,讓他有機會為家庭做一些事情,與人交往時心里裝著別人。比如孩子5歲,能跟家長一起坐在飯桌旁吃飯了。這時,家長就要立規(guī)矩:長輩不動筷子,孩子不能先吃。
這個規(guī)矩簡單而有效。
孩子放學一般是下午四五點,這時他可能會覺得有點餓,可全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一般在六點,所以有些老人心疼孩子,讓孩子先吃。其實,晚吃一個小時的飯,不會把孩子餓壞。雖然餓著難受,可當孩子經(jīng)歷過這小小的難受之后,日后他走上社會被不斷“痛擊”時,就有了抵抗力。同時,因為他經(jīng)歷過痛苦,也更能體諒別人。不要讓孩子“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要讓孩子經(jīng)歷一些挫折,讓他知道他是家庭、社會的一分子,有權(quán)利同時也要盡義務(wù),所以在處理問題時,心里要裝有“別人”。這是防止孩子過于自私的一個有效辦法。
四、讓孩子經(jīng)歷挫折
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因而對孩子進行挫折訓(xùn)練,就更加有必要了。
很多孩子,讀書讀到碩士、博士,僅僅因為論文答辯推遲或者失戀,就不堪忍受,從樓上跳了下去。這不得不說,他們考試的能力了得,但忍受挫折的能力太弱。
抗挫折能力跟意志力相關(guān)。而意志力跟智力無關(guān),跟體力有關(guān)。如果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讓他適當吃一些體力上的苦,那么以后,他就能承受生活上的難。如果體力訓(xùn)練難以做到,家長可以讓孩子學習游泳。學游泳也要趁早,七八歲甚至五六歲都行。把孩子送到游泳班,教練會說:“家長們,請都出去吧,你們在這兒,孩子什么都學不會?!睘槭裁茨兀恳驗榻酉聛?,教練會拿著桿子把孩子轟下水,如果孩子不愿意下水,教練甚至會把孩子扔到泳池里。孩子被扔進泳池,一開始都會驚慌失措,但在教練的看護下,他們很快就會適應(yīng)的。
家長第一天接孩子,可以問問孩子:“第一次下水是什么感覺?”孩子肯定會說:“媽啊!嚇死我了,我連喝了好幾口水?!奔议L再問:“那后來怎么樣,我看你現(xiàn)在不是好好的嗎?”“嗯嗯?!焙⒆用媛断采?,得意起來。這時,家長就可以告訴孩子,要永遠記住這個感受:當你遇到挫折,當你覺得自己不行甚至快要死了的時候,只要不放棄、肯撲騰,一定死不了。
以后當孩子遇到其他挫折時,這些經(jīng)驗會幫助他,讓他不那么容易被打敗。
而以上訓(xùn)練,都要在孩子12歲之前完成。
有些家長圖省事,想當然地認為“樹大自然直”,以為孩子長大后自然就懂事了,而他現(xiàn)在還小,不用管。其實,事情并不是這樣的。孩子在12歲之前你不管他,等他進入青春期,你看到他身上有很多毛病,有心管時,卻已經(jīng)管不了了,就像前面那位家長哀嘆的“我管了他不聽啊”。
李玫瑾教授說,未成年人犯罪,追根溯源,和父母不恰當?shù)慕逃绞矫摬涣烁上?。所以,天真爛漫的孩子成了殺人的魔鬼,我們不應(yīng)該責備孩子太狡猾,居然懂得用“未成年”的免死金牌去實施犯罪,而應(yīng)惋惜他們在本應(yīng)接受良好教育的時候,父母卻沒有能夠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dǎo)。
總之,沒有天生的惡魔,只有沒教育好的孩子。性格培養(yǎng)要從小抓起,父母不要因為自己的錯誤教育,而讓孩子誤入歧途。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