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水濤
尼采是哲學家中的另類,不被同時代人所接受,但他開創(chuàng)了西方哲學史上的新時代。尼采與馬克思、弗洛伊德同列,以質疑與批判的精神稱著西方思想史。尼采的思想是深刻的,但又是激烈與偏執(zhí)的。深刻則難以被人理解,并多有誤解;偏激則難以為人接受,并多有非議。所謂譽滿天下亦謗滿天下,但無論褒貶與否,尼采見識之獨到、文字之魅力,誰都不能否定。
1986年,周國平出版他的第一本專著《尼采:站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一年內賣出了10萬冊,他的另一部譯著《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一年內賣出15萬冊。周國平感慨說,上世紀80年代,是一個充滿著浪漫精神的時代,尼采、弗洛伊德、薩特都是激動人心的名字。周國平不無調侃地說:“那時,談論他們成了一種時尚,你和女朋友約會,手里沒有拿著一本尼采,女朋友會嫌你沒文化。”
尼采對教育多有論及,但都散見于各種文章及著作中,作為教育專著唯有一本《論我們教育機構的未來》。這部著作寫于1872年,未完成,生前未出版。這部著作現由周國平譯出,2019年4月,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第一版。
這部書里收錄了尼采的五篇文章,那是他1872年1月至3月在巴塞爾大學做的演講。尼采面對的主要聽眾是大學生,做這一組演講時,尼采也只27歲,但他24歲就被巴塞爾大學聘為教授。少年得志,年輕氣盛。面對更為年輕的學生,他自然聯想到自己的青少年時代,自己所受的教育,自己的成長之途,以及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和期盼。
尼采的研究尖銳地批判了德國教育的現狀。他說:“普及教育是最受歡迎的現代國民經濟教條之一。盡量多的知識和教育——導致盡量多的生產和消費——導致盡量多的幸福:這差不多成了一個響亮的公式?!贝龠M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消費的幸福感,尼采指出了教育于現實生活中的基本功能。普及教育,發(fā)展經濟,滿足民眾的愿望,這無疑是順乎歷史進步,改善人民生活的好事,然而,尼采為什么對此作出批判呢?
尼采說:“在這里,利益——更確切地說,收入,盡量多賺錢——成了教育的目的和目標。在這里,任何一種教育,倘若為使人孤獨,倘若其目標超越金錢和收益,倘若耗時太多,便是可恨的……按照這里通行的道德觀念,所要求的當然是相反的東西,即一種速成教育,以求能夠快速成為一個掙錢的生物,以及一種所謂的深造教育,以求能夠成為一個掙許多錢的生物?!?/p>
掙錢,掙更多的錢,更多、更快地掙錢,尼采透過傳統(tǒng)道德、進步的表象,指出這種教育功利化、工具性的本質,表達了他強烈的不滿。這是使人成為金錢奴隸的教育,這是使人類生物化的教育,這無疑是使人性淪落的教育。
“一個人所允許具有的文化僅限于賺錢的需要,而所要求于他的也只有這么多。簡言之,人類具有對塵世幸福的必然要求——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但也竟因為此?!蹦岵傻倪@段話,包含著他對教育現狀深深的失望,這也喚起我們對教育本質的進一步思考:教育究竟是什么,人類為什么需要教育,什么樣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
教育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教育不僅僅是滿足塵世幸福的欲望,盡管這些是生存的基本需要與基本權利,但它畢竟不是終極目的,不是教育的本質屬性,更不是人性的根本訴求。
尼采接著說:“你們不要混淆兩類事情。為了生存,為了進行生存斗爭,人必須多多學習;可是,他作為個體為這個目的所學所做的一切仍與教育毫不相干。相反,唯有在一個超越這個窘迫、必需、生存斗爭世界的大氣層里,教育才開始?!?/p>
顯然,在尼采的理解中,為生存需要所進行的教育,為生活愜意投身于教育,這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教育的本質在于對現狀的超越,是引領人不斷地從實然的世界走向應然的世界,人類及其個體通過教育由物化的世界走向審美的精神境界。
尼采是深刻的,也是偏激的,他對教育的理解與追求誠然超越了時代,有太多理想化的色彩,在現實中很難做到,因為人們只能在既定的歷史下創(chuàng)造歷史。然而,作為一位激進的思想家,在一定意義上他是一位先知。他于100多年前對德國教育的批判,今天依然閃耀著思想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