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帆
記得20年前我出國留學的時候,父母語重心長地教導我:“以后到社會上發(fā)展,情況就復雜了。你呢,好好學習先進的技術,以后就靠本事吃飯吧?!?/p>
在美國的前10年,這條路線也還算順遂。只是漸漸地,人們談論的話題開始不一樣了。在職場中,印度人能說會道、長于社交,更能撬動人際資源,已是共識。而中國人哪怕是技術骨干,也往往覺得搞社交不算是靠本事吃飯,多半選擇獨善其身。
有一年的績效考核,老板給我的建議發(fā)人深省:“少埋頭干活,多抬頭看人?!辈⑺土宋疫@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It is not what you know,it is who you know?。阒朗裁床恢匾阏J識誰更重要?。?/p>
這句話在美國很流行,流行的原因頗具爭議。一些人覺得這是常識;另一些人則從這句話開始頓悟,逐漸認識了人類的社會屬性;還有一些人,則一直在證明:What you know still matters.(你所知道的仍然很重要。)
其實換一個說法,可能就更容易理解,這句話不外乎是對社交能力略為夸張的一個概括。
我們這代人,在求學階段經歷的教育潮流是: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日常教育中,常有不自覺忽略社交能力的傾向。
那么,我們該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
對于任何一個國家的職場人士而言,其所在的公司大都會定期組織各種社交活動,比如團建活動或客戶會議。很多行業(yè)也有各式各樣的峰會可以參加。究其本質,不外是強調人們的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同時為人們提供各種社交活動的機會。
對于孩子們來說,培養(yǎng)社交能力的方式也是一樣的。
我家老二在美國上了3年小學,學校每年組織的社交活動大致有兩類:
其一是才藝秀。類似于國內的六一演出或者校園運動會,由孩子們自主報名,彈琴、唱歌、跳舞、翻跟頭。這些活動大多不會邀請家長,主要是孩子們自娛自樂。
其二是國際日。來自五大洲的孩子們組隊布置自己國家的展臺,雖說名字是國際日,其實就是一場飲食文化交流活動。大人們和孩子們吃得開心,聊得也開心,各得其樂。
類似形式的活動在國內也有,我參加過老大上的小學組織的跳蚤市場和親子運動會。我覺得中國小學的活動趣味性更強一些,食物也明顯更好吃一些。
不過在課外班方面,美國就勝出了。
老二從二年級開始參加了當?shù)氐囊粋€舞蹈班,每年都有七八次活動。老二從8歲開始,就有了正兒八經的“社交”。如今他儼然是我們家的“外交大使”,除了天性使然,環(huán)境對他的影響也很大。
而老大在國內一向比較文靜、內向、害羞,經過這幾年的社交活動后,這次去參加寫作夏令營,居然和每個同學都成了好友,約好以后要一起出書。
兩相比較,國內的諸多課外班,大多更重視技能教育,較少組織孩子們開展社交活動。
很多學校和社團出于安全考慮,不愿意帶那么多孩子出門。而缺了這樣的社交活動,無論我們給孩子講多少次“快樂兒童的七個習慣”,教多少次“卡耐基的經典人際理論”,他們都缺少機會去實踐、去鍛煉社交能力。
有一點我沒想到的是,到了中學階段,隨著孩子們的課業(yè)越來越忙,學校和社區(qū)組織的社交活動反倒是越來越多了。
大概是因為青春期,尤其是14歲至18歲,恰恰是人的社交能力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這個階段往往從叛逆開始,以回歸家庭結束。
14歲,他們開始懵懂地認識自己,有了更復雜的情緒,很多時候會因為父母的行為而感到尷尬,更希望被同齡人接受。
15歲,與父母的疏離或沖突也許會愈演愈烈,很多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會和兄弟姐妹甚至朋友更加親近。
16歲到18歲,大部分孩子又會開始回歸家庭。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比起兩年前會更善于表達情緒,更能夠處理好與家庭和朋友的關系。
所以,處于中學階段的孩子獲得了更多來自學校和社區(qū)的支持。
有一些社團是城市級別的項目,由中學生創(chuàng)建,面向中學生。學校里也有各式各樣的俱樂部,從幾十個到幾百個不等。
最近老大參加了她所在高中的一項活動,認識新同學,聽學長學姐介紹經驗。
一位學長建議她選辯論俱樂部,會對以后申請大學有好處。另一位學姐持不同意見,她認為申請大學不是選擇社團的目的,關鍵是要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
很顯然,我家老大沒有逃出教育家總結的規(guī)律,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她,明顯更聽得進去學長學姐們的意見。
據說團體運動是社交最好的方式,比如籃球、棒球、橄欖球、冰球、排球等等。其次是音樂類的活動,比如合唱團、管弦樂隊和鼓號隊。
這些社團和活動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讓孩子們建立情感連接,互相影響,學習如何與同齡人和長輩相處。每次參加這樣的活動,我總是折服于組織者的創(chuàng)意,驚嘆于他們的社會影響力,也非常感激整個社區(qū)為了孩子的成長與發(fā)展所付出的心血。
我們常常忽略這樣一點,那就是社交能力的鍛煉也需要時間的投入。我見過很多父母,讓孩子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卻又埋怨孩子不愛說不愛笑,不會交朋友。
其實社交能力和數(shù)學一樣,都是需要練習的,甚至也有自己的“題型”。美國人也好,印度人也好,并非天生就比中國人能說會道、擅長社交,更多的原因是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機會去鍛煉這項能力。
當然,社交能力的培養(yǎng),常常會和課業(yè)學習競爭“時間”這個寶貴資源。
這個難題在美國也一樣,隨著近幾年真實的美國中學教育被介紹到了國內,實情終于被揭曉,很多高中生為了兼顧社交和學業(yè),不得不犧牲睡眠時間。
教育的進步,總是需要一個過程,沒有哪種教育制度是完美的。無論我們身處什么樣的種教育環(huán)境,父母對社交能力的重視和投入,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