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西忠 張春英
20世紀50年代以前,小關農(nóng)村仍然處于典型的農(nóng)耕社會,糧食、衣物基本上是自給自足。農(nóng)民身上的穿戴——衣服、帽子、鞋、襪子,男人腰里束的腰巾等,凡是布制品,統(tǒng)統(tǒng)是婦女一針一線做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機織布(小關人稱其為“洋布”)、針織品進入農(nóng)村并日益擴大市場。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農(nóng)民穿衣仍然以粗布為主,這是因為一者農(nóng)民手中缺錢,購買力低;二者布匹憑票供應,布票根本不夠用。在小關有一句諺語:“家里沒有紡花車響,沒有小孩哭,不是過日子的人家?!币虼?,家家戶戶都有紡花車,大部分人家有織布機。所以,那時候家庭主婦整年都非常忙碌,簡單說就是三轉:圍著鍋臺轉、圍著磨坊轉、圍著紡花車轉。
秋天,農(nóng)民摘了棉花(轉入合作社、人民公社后,生產(chǎn)隊集體種棉花、收棉花,然后按人頭不論大小平均分棉花),經(jīng)過翻曬,去掉花里邊的雜物如棉花葉、雜草等,到小關街軋花鋪軋花,即去掉棉籽,再經(jīng)過彈花機彈花,成了非常蓬松的皮棉。從皮棉到織成布,一般要經(jīng)過下面這幾道工序。
搓花集撮。到了農(nóng)閑季節(jié),一般在種麥后,大人孩子就開始搓棉花。搓棉花的程序是:把皮棉放在案板一頭兒,拿一根搓花箭——長三四十厘米的茭草(類似高粱,但稈比高粱細,籽粒也比高粱小得多,一般種在蜀黍地邊,蜀黍收獲后,用茭草稈捆蜀黍稈,茭草是大牲口的飼料)稈,各家各戶都備有很多這樣的搓花箭,拽一點棉花鋪在案板上,一般四指寬、30厘米長、虛虛的半寸多厚,把搓花箭放上裹起一點邊,左手拿著搓花箭,右手拿著木制的鍋蓋,在上面搓,用不了三五下一根棉花棒(小關人叫“花集撮”)就搓好了。
紡線。搓好了“花集撮”開始紡線。紡線一般是婦女干的。盤腿坐在紡花車前,左手拿著搓好的花集撮,慢慢地抽出一點線頭纏在錠子上,右手搖動紡花車,發(fā)出“嗡嗡”的聲音,左手慢慢向后拉,抽出一段線再纏繞到錠子上,如此不停地反復,直到錠子上成了一個大線穗,把線穗取下來重新再紡。
拐線。等到棉花基本上都被紡成了線穗,就開始拐線。拐線要用拐子。拐子是用一根直徑約2厘米、長約90厘米的圓木棍,木棍的兩頭兒各安裝一個長約20厘米的圓木棍,抽出線穗上的線頭纏在拐子的一頭,左手搦住木棍的中間部位,右手拉著線,就可以拐線了。拐線的時候為了防止錯亂,拐線的中間要用線繩系一下。一般拐夠半斤就要把線取下來,是一拐線,系好放在一邊。
漿線。要在晴天的時候,用白面熬成稀面糊,把拐好的線和面糊都放進一個大面盆里浸泡,浸泡透以后,就像洗衣服那樣用手揉搓,要讓面糊浸入線內,這個過程全憑經(jīng)驗。線漿好了,撈出來搭在比較粗的木棍上晾干,這里是晾不是曬,晾線木棍一般要有碗口粗細,細了怕線粘連到一塊兒。晾一會兒,就要用擰線棍(搟面杖粗細,20多厘米長的木棒)套在線的中間用力擰,主要是擰掉水分,擰過后還要用力往下頓,這是避免因為擰線而使?jié){好的線變彎曲,每擰一次都要用力頓幾下,這樣晾干的線條就不會有一點彎曲的現(xiàn)象。直到漿好的線干透了,才能收起來。
絡線。把漿好晾干的線撐到紡花車上,再倒在籰上。每個籰由8根木棒組成,其中4根各長約40厘米,上下各用兩根長約20厘米的木棒十字交叉連起來,上下兩個十字的交叉點各挖一個小圓洞,在一塊木板上釘一個高約40厘米,呈90度直角伸出40多厘米的鐵棒,小關人叫它“牽把把”,把籰套在“牽把把”上,就可以絡線了。
經(jīng)布。經(jīng)布可是個技術活兒,布面準備織多寬,經(jīng)300頭還是500頭?準備織白布還是花條布、方格布?白布好說,要是打算織成花條布或者方格布,就需要認真計算了,一個村莊里頭不少婦女不會經(jīng)這樣的布,那就要請人幫忙。過去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人情味很濃,只要招呼一聲,有經(jīng)驗的婦女就會很熱情地給予幫助,大多數(shù)連飯都不用管。經(jīng)布要用一根七八米甚至十來米長的經(jīng)布桿,木桿上每隔兩寸左右系一個小環(huán),把這根桿固定到離地六七尺高的墻上,絡好線的籰依次排開放在下面,把籰上的線頭拉出來穿過經(jīng)布桿上的圓環(huán)。地面上量出一定距離,兩頭都揳上木橛,一邊坐一個人,大人不得閑,十來歲的孩子也行,一個人拉著由經(jīng)布桿的圓環(huán)穿過的所有線頭來回走動,交給坐在木橛后邊的人,將這一撮線掛在木橛上。經(jīng)布的時候不斷系紅線,一是知道經(jīng)了多長,二是避免弄亂。
入杼。線經(jīng)好后,經(jīng)過紡花車再纏成一大盤,放在簸籮或者簸箕、荊筐里,然后拿來撈爬——一個一把多粗分開像“人”字形的樹枝,上部的連接處還要有一個呈90度的木橛,如果沒有自然生成的就人工安上一個。把裝線的簸籮放在撈爬上,距離撈爬一兩丈遠的地方,架有卷線的“剩子”,一個人拿著木梳把線梳理順暢,卷到“剩子”上,再一根一根遞線頭經(jīng)過綜,最后入杼。這些程序都完成后,把“剩子”、綜、杼都安裝到織布機上,就可以織布了。
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農(nóng)民·A版2019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