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元 李巖龍 徐 寅 湯 鈺
土壤改良與搭建拱棚在羊肚菌人工栽培中的作用探索
王永元1,2李巖龍1,2徐 寅1,2湯 鈺1,2
(1. 甘肅省白龍江林業(yè)管理局林業(yè)科學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70; 2. 甘肅白龍江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甘肅 舟曲 746300)
在甘肅南部干熱河谷地帶進行羊肚菌人工栽培的試驗結果:對栽培土壤用碳灰、石灰、蛭石等進行適當處理,有利于羊肚菌的生長及產(chǎn)量提高;對菌床覆膜和搭建小拱棚,可有效減少畸形菇的發(fā)生,實現(xiàn)高質高產(chǎn)。
羊肚菌;人工栽培;干熱河谷地帶;土壤處理;覆膜;建棚
羊肚菌()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真菌之一,分布廣泛。根據(jù)Boudier分類系統(tǒng),羊肚菌分為4組(真生組、開裂組、假真生組和紙質組),2亞組(肉質亞組和半肉質亞組),3族(高族、圓族和普通族)。羊肚菌又稱羊肚菜、草笠竹、羊蘑、羊肚蘑,是一種珍貴的美味食藥兼用菌。《食療本草》中將羊肚菌描述為:“甘寒無毒,化痰理氣,益腸胃?!盵1~4]羊肚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質元素等營養(yǎng)成分,具有降血脂、增強人體免疫力等功效。其含有大量的多糖等有效成分,在抗輻射、“抗誘變”、抗病毒、抗腫瘤,以及減少放療過程帶來的各種副作用方面效果顯著[5]。羊肚菌及其功能性產(chǎn)品開發(fā)市場需求旺盛,供不應求,價格高昂。
目前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依然不夠成熟[6],甘肅南部近年來引進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實現(xiàn)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的實例較少,難以在更大范圍內(nèi)推廣。本文結合甘肅南部地區(qū)典型的干熱河谷氣候特點,進行羊肚菌人工栽培試驗,以期獲得實現(xiàn)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的栽培技術和方法。
(1)供試菌株。試驗菌株“L-1”,為甘肅省白龍江林業(yè)管理局林業(yè)科學研究所實驗室保藏菌種。該菌株在甘肅南部不同海拔、不同地區(qū)進行的試種,表現(xiàn)較強的出菇穩(wěn)定性和抗病性[7]。
(2)試驗材料[7]。母種采用加富PDA培養(yǎng)基:馬鈴薯200 g(煮汁)、葡萄糖20 g、瓊脂15~20 g、麩皮60 g(浸出液)、自來水1 000 mL,pH自然。原種、栽培種采用全麥培養(yǎng)基:小麥75%、木屑10%、麩皮6%、棉籽殼5%、細土3%、石膏1%,含水量65%,pH 7,拌勻后裝入玻璃瓶進行滅菌,在121 ℃高壓滅菌45 min,冷卻后備用。
為了改良土壤條件,選取蛭石、石灰、碳灰進行土壤處理,改變土壤的熵值和通氣性。為控制棚內(nèi)溫濕度選用適宜規(guī)格的棚膜、地膜進行覆蓋。
將接種在玻璃瓶培養(yǎng)基內(nèi),菌絲長滿瓶并形成菌核的栽培種,在適宜時間播種到大棚內(nèi)(大棚為遮陰鋼架棚)。棚內(nèi)床面分別用不同量的蛭石、石灰、碳灰進行3個梯度的處理,以不處理為空白對照。處理時蛭石、石灰、碳灰分別與床面表層土壤充分拌勻,每個梯度進行3次重復。蛭石的3個處理梯度為I梯度0.075 kg/㎡、II梯度0.1 kg/㎡、III梯度0.125 kg/㎡;石灰的3個處理梯度為I梯度0.025 kg/㎡、II梯度0.037 5 kg/㎡、III梯度0.05 kg/㎡;碳灰(實測碳灰含水率為26.1%)的3個處理梯度為I梯度0.125 kg/㎡、II梯度0.25 kg/㎡、III梯度0.375 kg/㎡。
使用棚膜搭建小拱棚和覆膜(直接將地膜覆于床面之上)時,不對土壤進行特殊處理,也同時設立試驗組和空白對照組,每組3次重復。播種時覆土均勻,厚度不超過2 cm,以20㎡的床面為1個重復,播種量為2 m2/瓶。播種后進行立袋處理,并做好溫、濕度管理,觀察菌絲生長(通過立袋吃料情況觀察強弱)、原基形成情況,抗病性、出菇情況及產(chǎn)量,綜合分析各處理的出菇性能和穩(wěn)定性。
試驗結果(表1)表明,對土壤進行改良處理后的產(chǎn)量均高于空白對照組,對出菇產(chǎn)量的影響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碳灰、石灰、蛭石,表明用碳灰、石灰、蛭石進行適當處理有利于提高羊肚菌的產(chǎn)量。其中,用碳灰處理的原基密度、幼菇密度較適宜,鮮菇產(chǎn)量較高。分析試驗數(shù)據(jù)可知,每個處理組梯度之間的產(chǎn)量差異未達顯著水平。
表1 不同土壤改良劑處理的羊肚菌生長發(fā)育表現(xiàn)
注:+表示一般,++表示較好,+++表示很好,++++表示最好。各處理均無污染,表2同。
從表2可以看出,空白對照組畸形菇很多,主要是子實體由于頂端受損而表現(xiàn)發(fā)干發(fā)黑、菇體變圓、停止生長等;覆膜處理組的畸形菇明顯少于空白對照組;而小拱棚處理組的畸形菇只有零星出現(xiàn)。表明對菌床進行小拱棚覆蓋處理,床面的溫濕度控制效果好,原基和幼菇存活率高,產(chǎn)量高,畸形菇少甚至沒有。
表2 菌床不同覆蓋處理的羊肚菌生長發(fā)育表現(xiàn)
注:+表示一般,++表示較好或較多,+++表示很好或很多,++++表示最好或最多。
通過采用蛭石、石灰、碳灰對栽培羊肚菌的土壤進行預處理試驗,結果羊肚菌產(chǎn)量明顯提高,其中尤以碳灰預處理的效果好。根據(jù)多種文獻記載,野生羊肚菌多發(fā)生于火燒地、土壤偏堿地帶,與本試驗結果一致[8~16]。利用碳灰可以模擬火燒地,石灰可增加土壤堿性,蛭石能改變土壤熵值和增加土壤通透性,有利于土壤內(nèi)部菌絲呼吸和生長,從而利于提高羊肚菌產(chǎn)量。在栽培羊肚菌時,可嘗試根據(jù)不同土壤類型進行相應的土壤預處理(用蛭石、石灰、碳灰單一處理或組合處理),得到最佳處理組合;或利用生理生化分析,得出羊肚菌栽培土壤的最佳酸堿度、通透性和熵值,進而通過科學改良,達到最佳栽培效果。
羊肚菌栽培對溫濕度要求比較嚴苛,要求出菇溫度在6~18 ℃,相對空氣濕度在65%~85%[9~15]。在甘肅南部干熱河谷地帶栽培羊肚菌,常因干熱風、強日照、急劇的氣溫及濕度變化,導致原基和幼菇大量死亡,造成減產(chǎn)甚至絕收。由于日照較強,實際栽培中常出現(xiàn)向陽一面的菇體因灼傷等而發(fā)生畸形的情況。從本試驗結果看,棚內(nèi)床面直接覆膜或小拱棚覆膜處理,有利于溫濕度調(diào)整、幼菇形成和產(chǎn)量提高。采用棚內(nèi)搭建小拱棚處理的試驗組效果更佳,利于維持床面溫濕度的相對穩(wěn)定,對環(huán)境的急劇變化有緩沖作用,還可避免干熱風和紫外線對損傷原基和幼菇,形成利于羊肚菌原基及幼菇發(fā)生、生長的良好小環(huán)境,減少畸形菇的發(fā)生。由于小拱棚內(nèi)早晚溫度較低、濕度較大(較長時間處于90%以上),而中午及下午溫度較高、濕度較?。ǖ笥诃h(huán)境濕度),因此要注意適時通風。
綜上,在甘肅南部干熱河谷地帶及其他地區(qū)進行羊肚菌人工栽培時,可以通過土壤預處理及搭建小拱棚的方法,創(chuàng)造適宜于羊肚菌發(fā)生、生長的土壤條件和溫濕度環(huán)境,從而有效保證原基的萌發(fā)和幼菇的生長,增加產(chǎn)量的同時減少畸形菇的產(chǎn)生,提升產(chǎn)品質量。
[1] 黃年來, 林志彬, 陳國良, 等. 中國食藥用菌學[M].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10: 1375-1391.
[2] 和曉娜. 秦嶺中東段地區(qū)羊肚菌的分類鑒定[D]. 陜西: 陜西師范大學, 2012: 17-21.
[3] 才曉玲. 羊肚菌分子分類及人工培養(yǎng)研究現(xiàn)狀[J]. 大理學院學報, 2013, 12(4): 44-47.
[4] 李淵. 羊肚菌分類、分布及分子遺傳學研究現(xiàn)狀[J]. 山西農(nóng)業(yè)科學, 2016, 44(4): 565-568.
[5] 付天宇. 基于深層發(fā)酵的羊肚菌功能性食品研究[D]. 長春: 吉林大學, 2013, 06: 1-6.
[6] 石建森, 張鎖峰, 武旭, 等. 分離部位對羊肚菌組織成活及菌絲生長的影響[J]. 中國食用菌, 2012, 31(5): 9-11.
[7] 王永元, 曹秀文, 李巖龍, 等. 高海拔地區(qū)不同羊肚菌菌株比較試驗[J]. 食用菌, 2018, 40(4): 18-21.
[8] 侯志江, 程遠輝,戚淑威, 等. 不同濃度草木灰對尖頂羊肚菌菌絲生長及菌核形成的影響[J]. 西南農(nóng)業(yè)學報, 2011, 24(5): 2020-2022.
[9] 王龍, 郭瑞, 路等學, 等. 羊肚菌物種多樣性研究現(xiàn)狀[J]. 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 2016, 25(4): 477-489.
[10] 陳立佼. 羊肚菌菌核培養(yǎng)特征及遺傳特性研究[J]. 中國食用菌, 2011, 30(2): 3-7.
[11] 權美平, 張麗芳. 羊肚菌生物學特征及價值的研究進展[J]. 食用菌, 2012(18): 178-180.
[12] 朱斗錫. 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進展[J]. 中國食用菌, 2008, 27(4): 3-5.
[13] 董愛榮, 吳慶禹, 何力, 等. 羊肚菌的生物學特性[J]. 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 2002, 30(4): 28-30.
[14] 朱斗錫. 羊肚菌生物學特性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 [J]. 淅江食用菌, 1993(6): 20.
[15] 張忠偉, 周繼慧. 羊肚菌菌絲體在不同培養(yǎng)中的生長特性[J]. 食用菌, 2007(6): 6-8.
[16] 趙永昌, 柴紅梅,陳衛(wèi)民, 等. 羊肚菌子實體發(fā)育生物學(上)——生物學和非生物學因子對菌絲培養(yǎng)和子實體形成的影響[J]. 食藥用菌, 2018, 26(4): 201-206.
Exploration on the effect of soil improvement and arch shed in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Wang Yongyuan Li Yanlong Xu Yin Tang Yu
(1. Institute of forestry Sciences, Bailongjiang forestry Management Bureau of Gansu Province, Lanzhou 730080, China;2. Gan Su Bailongjiang National Forest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Zhouqu, Gansu 746300, China)
In this article, the cultivation conditions of Morchella was explored in the dry-hot valley of southern Gans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ultivated soil and humidity were two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oduction of cultivated Morchella. The procedure that soil was pretreated with soot, lime and vermiculite, benefited to the growth of Morchella and promote the production of Morchella. Then, the mulch film and small plastic greenhouse were applied to increase humidity. This process protected from the abnormal growth of Morchella, leading to high yield.
Morchella; artificial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in the dry-hot valley; new techniques
S646
B
2095-0934(2019)04-328-03
王永元,助理工程師,生物工程專業(yè),主要從事羊肚菌人工栽培推廣項目。E-mail:100452592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