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摘 要:美術欣賞是高校的人文素養(yǎng)課程之一,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藝術感知,但是長期以來,美術欣賞課在高校的開展中處于不受重視的邊緣地帶,教師教法傳統(tǒng),教學媒介單一,講解不能貼近生活,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總結高校美術欣賞課中的種種不足,并相應提出相關教學方法改革策略。
在進入21世紀以后,世界各國更為廣泛的依靠形象,影像進行文化的傳播,標志著世界已進入“視覺文化”時代。美術教育是對人“視覺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凸顯了視覺性,人文性與愉悅性。當今大學生的教育提倡綜合教育,藝術感知與生活化審美的培養(yǎng)是重要課題之一,高校的美術欣賞課作為審美教育的載體廣泛開展,但在長期的開展中,也呈現出相應的不足。
一.高校美術欣賞課程的組成
1.美術的種類與藝術語言
美術的種類有繪畫,工藝,雕塑與建筑,每種美術形式都有其特點與審美發(fā)展,學生需了解與掌握各種美術形態(tài)的審美特點才能更好的進行鑒別欣賞。除此之外,美術作品有其自身獨有的審美元素,如構圖,節(jié)奏,疏密,點線面等,需讓學生對此具備基本的認知,幫助其更深化的了解美術作品。
2.美術的風格與流派
藝術風格是美術作品整體呈現出的獨特面貌,多姿多彩,難以言述,一幅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能夠體現出民族風格與個人風格。而古典主義風格,浪漫主義風格,現實主義風格,現代派風格都各有各的審美特點,了解美術作品的不同風格與流派,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多元性的審美能力。
3.美術的發(fā)展歷程
美術作品的變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審美導向與社會環(huán)境,時代變遷有著密切的關聯,學生通過美術欣賞課程了解中西方美術的發(fā)展歷程,熟悉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才能夠辯證的理解與欣賞美術作品。
二.現有高校美術欣賞教學實施中的不足
1.教學方式傳統(tǒng)
現代的教學提倡以生為主,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體驗與感知,教師起到組織課堂與引導深化的作用。但部分教師教學理念滯后,仍然習慣于一言堂式的傳統(tǒng)授課方式,一幅作品從作者生平講到時代背景,審美要點,情感表現,滔滔不絕,學生卻極少有參與的機會,只是被動接受教師的灌輸,作為已經有獨立思考能力的青年學生,難免覺得枯燥無趣,
2.教學手段單一
目前的高校美術課堂基本都已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但是部分教師對其利用的教學手段十分單調。單一的播放PPT與視頻輔助黑板板書講解,缺少網絡資源,微課及課下網絡平臺的介入使用。教學手段的單一,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缺乏動力。
三.高校美術欣賞的教學方法改革策略
1,轉變教學理念,妙用互動探究模式
在高校美術欣賞課上,學生需要調動起自我體驗與審美感知才能將知識內化,教師恰當的使用互動-探究-引導的教學模式,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例如在講授行為藝術這一課題時,由于學生對行為藝術接觸較少且誤解較多,教師便首先采用了啟發(fā)教學,請大家回憶自己所知道的行為藝術,初步說出自己對行為藝術的感受,之后播放現代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視頻資料。播放完畢之后,請同學們就視頻中的三個行為藝術一一展開討論,討論議題分別是:(1)這三個行為藝術,藝術家想傳達什么觀念?你是否從中獲得了啟發(fā)與共鳴?(2)“藝術即為當下”的這場行為藝術的表現形式十分簡單,只需有一把木桌,兩個椅子,藝術家與來客沉默對視即可完成,如此簡單的行為方式是否可以復制一下便可取得相同效果?學生都認為難以復制,教師進一步提問,那為什么是難以復制的?引導學生進行互動探究,討論之后由學生總結出行為藝術的構成要素:場地+行為過程+觀念表達。最后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兩場行為藝術視頻,并引導學生討論,什么是好的行為藝術,什么是噱頭?好的行為藝術應該具備哪些特點?全課基本以學生的討論互動與總結為主,教師起到了一個引導深入,啟發(fā)思考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借助網絡課堂,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如今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日益成熟,為豐富美術欣賞教學課堂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教師應與時俱進,積極學習先進的信息技術,豐富趣化課堂,例如在本校美術欣賞課程中,教師在超星平臺上首先創(chuàng)設網課,授課時,通過超星平臺將網課投屏到投影儀上,教師可在網課系統(tǒng)中,發(fā)起投票,討論,搶答環(huán)節(jié),同學們可以在自己的手機客戶端進行參與,從前課堂提問,總是無人主動回答,現在在網課的搶答活動中,手速快搶答到的同學根據回答的質量可獲得1~5分不等的分數獎勵,大大的提高了同學們課堂發(fā)言的積極性。課下教師還可利用公眾號與網絡教學平臺進行美術欣賞課程的拓展,電腦記錄同學們觀看課余視頻的時間,這些互動手段大大的增強了學生的興趣,提升了學習效果。
3,豐富作業(yè)形式,綜合提升審美能力
現有高校美術欣賞課的課堂作業(yè)通常以課堂小測試或論文為主,形式較為單一,在美術欣賞教學的改革中,作業(yè)也應該富有創(chuàng)新,深化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例如在授課中,教師可定期布置“我來講一講”的課堂作業(yè),請被抽取到的同學課下準備一副自己喜愛的藝術作品,在課堂上將這幅作品公開介紹給大家,講述的有趣深入則可以獲得較高的課堂平時分數。每個學期教師還可以申請帶領同學去當地的美術博物館進行參觀和欣賞,就參觀的藝術作品選取出來寫小論文。教師還可在學期末布置“我的博物館”的綜合作業(yè),學生按年代順序或者不同主題挑選自己喜歡的作品組成自己的“博物館展品”。西安歐亞學院藝術學院,曾在西安美術館展示過世界名畫真人秀,由學生模仿名畫中的場景進行角色扮演及展示,這一新穎的美術欣賞課下作業(yè)活動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對名畫的審美興趣,提升了學生的綜合審美能力。
結束語
高校美術欣賞作為一門人文素養(yǎng)課程,教學目的在于深化學生審美認知,豐富審美情趣,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的審美情趣,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網絡平臺,創(chuàng)新美術欣賞課堂的教學形式與作業(yè)布置,培養(yǎng)新時代大學生的綜合美術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朱錦賢.高校美術欣賞教學的有效策略——試析如何提高美術欣賞教學的有效性[J].美術教育研究.2014(23)
[2]姜秋月.美術欣賞在高校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才智.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