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不是物質的形式存在的,是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設立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并激發(fā)人類的創(chuàng)造能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體現(xiàn)。它的表現(xiàn)形式有很多,比如口頭傳統(tǒng)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能等。中學美術教育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常重要教育價值。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學美術 教育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既得與當下,還是存續(xù)與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給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造意識提供資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中學美術教育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形成多元價值觀,養(yǎng)成批判的思維。在中學美術教育當中,很多教師沒有從價值觀、情感態(tài)度上更深層次的挖掘與活態(tài)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與技能學習。給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學美術課程提供突破西式精致藝術架構獨占局面的是人類文化學的研究方法。
一、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差異
1、物質與精神
物質文化遺產又叫做“有形文化遺產”,也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化遺產”,它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筑、人類文化遺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tài)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它的特點是活態(tài)流變。
2、終端存在與過程存在
物質文化遺產是終端的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過程存在。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它是由人類創(chuàng)造,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已成為歷史的過去,不可以重新創(chuàng)造;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xiàn)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xù)和傳承的,是“活”的文化。
3、逝去的與活著的
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是歷史發(fā)生過的產物,物質文化遺產是逝去的。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活的體現(xiàn),它是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xiàn)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得以傳承和延續(xù),它不會止步于此,會不斷流傳的,是“活”的文化。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著的。學校美術教育中開展有深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與教學,是學校美術教育需要學校的合適的途徑和方法。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汲取創(chuàng)造能力后創(chuàng)新意識的資源。
二、 從多個角度將其融入到中學美術課程實踐
首先,教師可以從人、事、時,地、物五大方面考慮,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涉及的文化空間、具體工藝技藝、族群、傳承人的角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學美術教育課程中;其次,教師可以通過跨越學科的方法將歷史、地理、文學、科學等相關的學科進行結合,創(chuàng)造出多樣性的教學內容,用多樣性的教學內容對學生傳遞美術知識。最后,教師可以從“時間”出發(fā),時間是所有事物的紐帶,它貫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現(xiàn)狀、未來發(fā)展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xiàn)形式各種各樣,它的多樣性,使傳遞給美術教學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所以,我們要從多個角度出發(f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中學美術課程中。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中學美術教育中的具體舉措
在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中學美術的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藝術現(xiàn)象,思考、分析、解構、表達并批判個人與社區(qū)的生活,這些要從學生的個人經驗、地域、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質的差異入手。還應該引導學生從手工藝品、勞動工具、手工技藝中找到其中蘊含的地域生活中的經驗解釋和民眾認同的文化信仰內涵,發(fā)現(xiàn)推動地方活態(tài)文化傳統(tǒng)。探索其中的文化脈絡,以信仰文化為核心的生存價值觀和村社文化方式。與此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傳統(tǒng)手工藝的三個方面(文本脈絡、場域脈絡、社會機制脈絡)來描述分析。分析并討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tǒng)審美及風格、文本圖像的教育價值及社會性,從圖像符號分析的角度,并學會結合藝術社會學的觀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場域”概念進行探討,指引學生通過多種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進行表達,探討相關的問題,并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運作模式等多元論述。
四、結束語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發(fā)展,新媒體的時代隨即到來。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等高科技的方式,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媒體技術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中學美術藝術教育的方式,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他們的學習效果達到最大化。利用最新的智能技術,給學生提供具有真實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體驗;并可以借助新媒體建立學生學習的數(shù)據(jù),加深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提高教師教授與學生的學習效率;利用新媒體來獲取信息,達到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目標。
總之,教師應該相關的角度探尋激活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的方法,開展具有深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將提高中學生審美感受力、文化批判力、創(chuàng)造力的教學目標落實到現(xiàn)實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xiàn)形式各種各樣,它的多樣性使傳遞給中學美術教育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教育方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特點、民族文化的活的體現(xiàn)。它可以給學生提供多變的學習形式,準確的響應的每個學生的不同,同時它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它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造意識提供了資源。
【參考文獻】:
【1】 張春梅.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研究[J].讀寫算,2018,(25):178.
【2】 顏慧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中學美術課程與教學的研究[J].中國美術教育,2017,(3):87.
【3】 張偉.淺談貴州蠟染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3):230.
【4】 李勤.以軟陶為教學載體的 中學美術非遺特色教學實踐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19,(2):134-135.
姓名:張斌 出生年月:1984.6.1 性別:男 籍貫:山西省右玉縣 最高學歷:大學本科 職稱:目前中教二級 研究方向:高中美術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