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汶伶
在鋼琴演奏過程中,有的學生認為練習曲就是訓練手指技巧的機械式練習,我想說的是,肖邦的練習曲并不是單純的機械式技巧練習,而是將內容與演奏技巧相結合,注重對技巧練習的同時,還將音樂的內涵注入作品中,讓音樂豐滿起來。他拒絕平庸枯燥的單純以練習為目的的演奏作品,他譜寫的每一首練習曲都有著清晰的旋律,豐富的織體,細膩的情感,可以演奏出詩歌一樣的韻律,所以他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正是這種特色,使肖邦的練習曲開辟了音樂的新道路,也使練習曲煥然新生。下面我們通過分析《c小調革命練習曲》的藝術特征和演奏要點來初步認識一下肖邦的創(chuàng)作風格。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9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蘭,父親原籍法國,母親是波蘭人。肖邦六歲學習鋼琴,七歲時就開始創(chuàng)作,八歲便登臺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華沙國家音樂高等學校學習作曲和音樂理論,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1831年因華沙起義失敗而定居巴黎,在巴黎他結識了著名音樂家李斯特、舒曼等人,與他們交流后豐富了肖邦的創(chuàng)作思維,加上當時波蘭被沙俄鎮(zhèn)壓的時代背景,強烈的愛國情感充斥著肖邦的神經(jīng),所以他將自身的民族情結與先進的音樂思想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了他早期最成熟的一批作品,《c小調革命練習曲》就是其中之一,這是一首鼓舞人心的愛國歌曲,樂曲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和表現(xiàn)力,演奏極具起伏性,肖邦將豐富的感情注入其中,抒發(fā)了強烈的內心感情,給人以聽覺震撼。
1.創(chuàng)作背景
1831年,波蘭的首都華沙爆發(fā)了震驚整個歐洲的華沙起義,在長達十個月的硝煙后,波蘭最終被沙俄軍隊血腥鎮(zhèn)壓而宣告失敗,肖邦有感于國家和民族被壓迫、被奴役的現(xiàn)狀而創(chuàng)作,他把這熾烈燃燒著的感情凝結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憤之情傾瀉在鋼琴上,這首練習曲悲憤、激昂,曲調忽而上升,忽而急劇地下降,發(fā)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馬在感情的波濤里搏斗、奔騰。肖邦的這首練習曲,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感情表達上都將作者的內心思想詮釋的非常深刻,表現(xiàn)了肖邦在華沙革命失敗后內心的悲憤欲絕。因此,被后人命名為"革命"練習曲。全曲激昂悲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華沙陷落、起義失敗后的心情,那催人奮起的旋律,表現(xiàn)了波蘭人民的吶喊與抗爭。
2.作品分析
這是一首單三部曲式的練習曲,以練習左手音階跑動為主要目的,全曲自始至終以高聲部的八度和弦和低聲部經(jīng)久不息的暴風雨聲貫穿在憤怒和悲痛的情緒之中。整個音樂形象是通過左手奔騰的音階跑動和右手剛毅的曲調相結合體現(xiàn)出來的。這首作品雖然前后連貫,一氣呵成,但它仍然有許多細微的變化。剛開始出來右手是一個強奏的不協(xié)和的屬九和弦,引出左手一連串急促下行的音調,音樂出現(xiàn)得十分突然,好像肖邦內心的憤怒突然宣泄出來, 接著左、右手同時并進,兩道音流洶涌澎湃。突然間高聲部出現(xiàn)了一個剛毅的曲調,它清澈明亮,好像是沖鋒的號角。以級進上行的音調和斬釘截鐵的附點節(jié)奏為特征,猶如波蘭人民不屈不撓的呼聲。緊接著的展開性中段,左手暴雨般的伴奏音型,與右手呼號式的主題前后呼應,音樂越來越緊張,一系列的轉調和變化音把全曲推向高潮。在接近結尾的時候,音樂由強到弱,出現(xiàn)了一個悲憤的音調,這仿佛是肖邦對祖國命運的哀哭。 樂曲的結尾再現(xiàn)部分主題音調加上了變奏,更富于沖擊的力量,一直沖向尾聲。結尾的補充終止以四個強奏和弦作為結束,全曲揭示了肖邦對俄國侵略者的極度憤怒,以及對波蘭民族解放運動最終勝利的堅定決心。
3.演奏要點
樂曲開始的引子部分,以急促的c和聲小調下行音階配合高聲部激昂的屬九和弦構成了革命戰(zhàn)士英勇沖鋒的場面,彈奏時應該嚴格地按照作者所標明的連線和力度標記號,決不可彈的自由散漫,高聲部的和弦要彈的飽滿、濃烈、鏗鏘有力, 隨后的下行沖擊,應與開始時一樣,嚴格按照作者標記的力度彈奏出起伏的線條,手指始終保持敏銳感與力量。第一部分由高聲部級進上行的八度引出主題, 富有激情的主題是呼喚與嘆息的對應,應嚴格彈好動機與切分音符的時值,手的動作盡量少,第15小節(jié)出現(xiàn)爆發(fā)點,應彈出節(jié)拍重音與內在緊張度,第17小節(jié)起的左手跑動要貼緊琴鍵,可借助抖踏板的技巧讓聲音既平靜又均勻。 注意第25小節(jié)第3拍起的crese,此小節(jié)的力度應從弱奏“p”起,逐漸加強,左手應當注意每拍的低音要彈得厚重。 第29小節(jié)起,每一個小節(jié)為一模進,作者雖然標明力度記號為f,但不可彈死,尤其是左手線條盡可能借助手腕作快速的慣性運動,至36小節(jié)的漸強漸弱,推出高點。高點的旋律要厚實飽滿,雙手均保持力量與觸鍵的彈性,第37小節(jié)右手的和弦要有力且連貫,可借助肩背的爆發(fā)力來完成。 第50至76小節(jié)為變化再現(xiàn)。再現(xiàn)后,注意右手變化的三連音節(jié)奏型,以手臂帶手腕,彈奏出緊張感,切記不可擠壓成一團;第55小節(jié)第一拍要快速起跳,然后再內收手指平衡地落下,以完成連貫的樂句。 第65小節(jié)起,應彈得悲壯、厚重、深沉而飽滿,手指的力量可以通過手臂的移動而轉移,左手5―1―3―2的手指固定音型,彈奏時應當一氣呵成非常連貫,不得出現(xiàn)斷痕,還需要注意的是小指下鍵要深沉而有彈性,可以借助手指慣性來完成整個音型。 第70小節(jié),除上方聲部的“嘆息”音調,還應彈出中聲部的二方音符G,先漸弱至73小節(jié)再漸強,此時,左手以靈活主動的手指貼鍵運動,再加上抖踏板的技巧,把整個樂句彈的飽滿、透明而不渾濁。 第77小節(jié)為闖入終止的尾聲,作者標以SOTTO VOCE,意思是聲音逐漸消失,但不能僅僅依靠弱音踏板來彈,而是靠手指下鍵的深度與硬度和指尖與琴鍵接觸的面積來體現(xiàn)。 最后4小節(jié),應彈得干凈、利落,尤其是最后的補充終止,雙手應體會到雄獅捕撲獵物的沖擊力度,快速而準確地抓緊和弦而不能“死砸”。
肖邦在鋼琴藝術中有著如此重要的地位,他不僅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鋼琴音樂,而且還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演奏方法??梢哉f,了解他的音樂是通向鋼琴藝術圣殿的橋梁,學習他的音樂是造就鋼琴藝術家的搖籃。他的杰出貢獻成為了19世紀民族樂派的先驅,他的藝術追求影響了他以后的作曲家。他是一位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偉大的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