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洋
摘要: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是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作為17世紀最重要的荷蘭藝術家,倫勃朗這一生留下了太多的繪畫巨作。 張大千則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chuàng)了新的藝術風格。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就是這看似毫無瓜葛的兩位藝術家,卻都對自畫像情有獨鐘,二者在有生之年都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自畫肖像,尤其是倫勃朗,他的自畫像數(shù)量幾乎沒有第二個人可以匹敵。他們每個人都有對于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從二者的自畫像中,都能夠感受到強烈的自我意識,能夠反映出他們各自的生活經歷。雖然身處不同的時代、國度,但每個人對于自我的肯定都是有相似之處的,這也決定了他們兩個人在自畫像上的成就。從自畫像的角度出發(fā),二者將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比較。
關鍵詞:倫勃朗;張大千;自畫像;比較
一、倫勃朗與張大千自畫像之比較
(一)、自畫像表現(xiàn)出二者強烈的自我意識
首先是倫勃朗,在倫勃朗早期的自畫像創(chuàng)作中,不大能夠看得到他的身影,他一般都把自己安排在畫面中一個非常無關緊要的位置,比如在在1633年的《下十字架》一畫中,那個回過頭來朝前看的就是倫勃朗他自己,是在一個非常不顯眼的位置。隨著時間的推移,畫技的進步,名聲的鵲起,他逐漸把自己置身于畫面的中央位置。在他的《畫室中的自畫像》中,他手持繪畫工具,畫架在他一旁,倫勃朗凸顯出了自己畫家的身份,自我意識逐漸增強。
再來說一下張大千,對自己摹學、臨仿及偽贗石濤作品,是有相當自信的,他無意或刻意之中儼然是“石濤再世”或“石濤復生”。曾熙在張大千《臨石濤山水手卷》題跋中亦有云:“季爰寫石濤,能攝石濤之魂魄至腕下,其才不在石濤下。他年所進,尚不知如何耳?!彼詮埓笄н\用石濤的筆墨將自己塑造成“今之石濤”的形象。隨著身份地位的提高,張大千也把自己畫作別的形象,由此來凸顯自己?;蜃詳M為東坡居士,或自擬為鐘馗。比如他的《己巳自寫小像》就是為了紀念自己“三十而立”的一幅自畫像。
二、自畫像都反映出二者的生活經歷
(一)、倫勃朗
倫勃朗的一系列自畫像展現(xiàn)了藝術家的繪畫技法,揭示了他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的變化和社會地位的變遷,表現(xiàn)了倫勃朗復雜的內心情感。倫勃朗一生簡單分為三個時期。
萊頓時期。這一時期的倫勃朗,無論是在事業(yè)上、家庭上還是物質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隨著《杜普教授的解剖學課》的聲名鵲起,又在這一時期遇見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倫勃朗走上事業(yè)愛情雙豐收的巔峰時期。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畫家和他的妻子沙士基亞》明顯的展現(xiàn)出了倫勃朗的生活美滿,事業(yè)順利。畫中的他春風得意,身穿昂貴的衣服,帶著漂亮的長鵝毛貝雷帽,一把華麗的長劍別在腰間。而沙士基亞則坐在他的腿上,身穿綢緞長裙,佩戴著閃閃發(fā)光的首飾,兩人同時回頭,意味著對美好生活的滿足。
阿姆斯特丹時期。倫勃朗1637年創(chuàng)作的,他身著黑色的毛絨大衣,頭戴黑色的帽子,帽檐有一條金色的絲帶,搭配衣領上的金色裝飾,顯得很搶眼。而他蓬松的頭發(fā)被帽子遮蓋的恰到好處,整個畫面看起來非常和諧,映襯著人物背后的深色背景,彰顯出了一種安于現(xiàn)狀的精神面貌。隨著他年齡的增長,年輕時的趾高氣揚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猶豫和彷徨。
中晚年時期。1642年對倫勃朗來說,是極其痛苦的一年,一方面愛妻沙士基亞的逝世使他悲痛萬分,另一方面《夜巡》的問世使他背負輿論,這雙重的打擊讓倫勃朗一下子看清了世態(tài)炎涼。他的訂畫單逐漸減少,生活也變得拮據起來。如在他44歲時創(chuàng)作的《自畫像》中,明顯的可以看出,他的容顏已經衰老了許多,兩鬢的頭發(fā)已經變白,皺紋也爬上了他的額頭,雖然衣著看起來依舊華麗,卻也沒有了年輕時的光彩奪目。目之所及已經不會被衣服所吸引了,而是把焦點都聚集在了他的臉上,以及臉龐上被歲月拂過的痕跡。
(二)、張大千
張大千則是通過一系列的自畫像加題詩對自己的生活變遷和經歷加以描繪。比如在他自賀三十周歲生日而作的畫中,作者把自己換成了鐘馗。而其題詩“烏帽紅袍底樣裝,無人不笑此君狂。他年謝卻人間世,合向終南作鬼王。世上漫言皆傀儡,何妨粉墨自登場。天中假得菖蒲劍,長向人間祓不祥”則暗含自勉自勵自傲之意。又如在1937年,"7.7"事變爆發(fā),日本侵略軍占領北平時,張大千創(chuàng)作《三十九歲自畫像》,畫中他漢裝長衫;正面長髯,盤腿而坐,手置膝部,眉宇冷峻,左上角題詞一首,其詞氣勢磅礴,胸懷坦蕩,擲地有聲。視死如歸,高風亮節(jié),躍然紙上。再如他1975年畫的《乞食圖》,自己身穿破舊的衣服,左手持一個破碗,右手拄一根拐杖,像是在乞討食物,因為在這時張大千以賣自己的畫作為生,所以把自己看做是乞討的生活。
由此可見,通過二者的自畫像,可以折射出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遭遇,甚至是內心的世界。
三、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倫勃朗與張大千這兩位繪畫大師,他們的生活年代、國度不同,其文化背景,藝術傳統(tǒng)也相差甚遠。但他們對自我的審視,對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追求,正跨越茫茫時空,在藝術世界的美妙殿堂里親密接觸了。
這表明,不同形式的繪畫藝術,不同國度的藝術大師,他們在創(chuàng)作的某個高度上是會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的,我們只要用聯(lián)系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比較他們,定會從中獲取更多的藝術養(yǎng)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