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美玲 王秋揚
2018年教育部審定的教科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下冊教科書采用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雙螺旋協(xié)同發(fā)展的編寫理念,以“大單元”的組織形式呈現(xiàn)。基于此,我們推薦的閱讀書目分三個層次:一是和教材大單元指向的核心概念聯(lián)系緊密的必讀書目;二是該學段涉及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教材中涉及的科學探究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的基礎(chǔ)書目;三是教材內(nèi)容涉及到的科學史和科學家故事以及和教材知識相關(guān)的有一定難度的推薦書目。必讀書目教師在課堂上指導閱讀,基礎(chǔ)書目滿足絕大多數(shù)學生課外閱讀需要,推薦書目則是滿足興趣濃、能力強學生的需要。
本案例針對的是教師在課堂上指導閱讀的必讀書目------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從小愛科學·有趣的物理》系列之《咔嗒,咔嗒,粘住了》(磁鐵的力量),這是在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磁鐵整單元學完后,在教師指導下閱讀的書目,這正好符合必讀書目指向大單元核心概念的理念,這本書和教材《磁鐵》整單元非常契合。
按照我們制定的策略,先讓學生獨立閱讀,然后師生共讀,最后生生交流讀。本案例主要是教師在指導學生獨立閱讀過程中形成的思考和反思。
一、要不要查字典
二年級下學期的學生閱讀的文本都是去掉帶拼音的,但是這樣他們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有些字不認識。比如《咔嗒,咔嗒,粘住了》18頁“碾碎”兩個字,很多學生不認識。有的學生會問老師,有的學生會自己查字典,因為我們鼓勵學生獨立自主讀,因此兩者肯定是更鼓勵后者,但是每次遇到不認識的字都要查字典嗎?我們思考的答案是,在學生第一次閱讀過程中,肯定是不查,因為閱讀最大的價值就在于對閱讀文本形成的整體印象,這也是第一遍閱讀的目的所在,中途停下來查字典無疑會破壞對文本的整體認知。
尤其是一些人名地名,對文本形成整體感知并無影響。在學生今后的閱讀過程中,包括成人閱讀,總會有不認識的字,怎么辦?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推測這些字詞的含義,從而整體理解文本,這樣慢慢的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能力也會提升。如果說實在想認識這個字,可以在整體閱讀完一遍后再查??茖W閱讀課并不是識字課,它是以掌握概念,獲取信息,甚至以反思批判為目的的實用課。
二、要不要勾畫、摘抄
很多語文老師在上閱讀課的時候會讓學生勾畫甚至摘抄文本上的優(yōu)美詞句,名言警句,因此很多學生在上科學閱讀課的時候也會很自然的認真勾畫、摘抄。比如學生在讀《咔嗒,咔嗒,粘住了》這本書時,很多學生都會把第10頁南極、北極的概念畫下來,這些往往都是好學生,他們知道知識點上都是這些,考試填空題、選擇題愛考,平時老師也會讓他們畫下來,但是我們告訴他們,科學閱讀不需要勾畫、摘抄,尤其是第一遍整體閱讀。而且學生一旦勾畫、摘抄,不但影響對文本的整體認知,而且很快就會把所畫、所抄內(nèi)容忘記,因為大腦會告訴他這段我已經(jīng)畫過、抄過了,可以丟掉了。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快速閱讀完一遍之后,合上書,在腦子里或者紙上形成對整本書的思維導圖,遇到忘記的迅速查書,只有讓你的大腦有痛苦感,才會形成牢固的記憶。這是把書讀薄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能力的過程,最好能用一句話概括全書,這才是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重要閱讀能力。這點也能很好的解決家長經(jīng)常向我們反映的孩子讀了很多書,但是什么也沒記住,用的時候啥也想不起來的問題。
科學閱讀是實用閱讀,不需要勾畫、摘抄,需要邊讀邊思考,思考什么?思考閱讀內(nèi)容和生活的聯(lián)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將書本和生活建立起聯(lián)結(jié),我們的閱讀才會越來越高效,一是閱讀速度上的高效,一是閱讀轉(zhuǎn)化成果上的高效。
三、要不要通讀全書
通讀全書指的是要把書讀厚,讀全,這為以后把書讀薄打基礎(chǔ)。如何把書讀厚呢?比如《咔嗒,咔嗒,粘住了》這本書,首先我們要讀書的封皮圖畫,大致了解本書的背景------一個小男孩和他的小狗在玩一個大磁鐵;還要讀封皮文字,主要包括書名和作者,讓學生知道這是一本韓國劉浩善編寫的有關(guān)磁鐵的圖畫書。其次我們要讀書的目錄,讀目錄是對全書的預讀。這本書很特殊,有目錄,但不在前邊,在書的結(jié)尾,其目的就在讓孩子通讀全書后,到最后形成對全書整體脈絡(luò)的梳理。對于這種圖畫書是先讀圖還是先讀文字呢?我們的思考答案是先讀圖,二年級的小學生往往對圖畫更感興趣,讓他們先讀圖,一是可以極大的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另一方面通過圖來預測文字,這樣也能激發(fā)學生對文字的熱愛,讓文字詮釋圖畫,補充圖畫的內(nèi)涵。最后要把書合上,在腦子里回憶整本書的圖文,忘記的地方再翻書看看,形成整體認知,這樣才算是通讀了全書。
我們的小學科學課外閱讀指導策略雖然分學生獨立閱讀,師生共讀,生生交流讀,但是學生獨立閱讀是大前提,也要占用課堂時間的大部分。師生共讀和生生交流讀最終也是促進學生獨立閱讀,和對學生獨立閱讀的補充。學生獨立閱讀不代表就讓學生自己去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也需要老師的指導和思考。尤其是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老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更要在旁邊看著孩子走路,看到他們走不對的地方,還要扶一扶。我們的老師在小學科學課外閱讀指導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基金項目:
本文系三河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青年專項課題《初探小學第一學段科學課外閱讀指導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930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