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艷梅
陶西平先生《沉浸于求索之中》一書,確切的說是陶西平先生關于教育改革方面或者看待教育方面歷次發(fā)言材料、講話稿等集合體,時間跨越度很長,涉及教育問題的方方面面,從中透露出陶西平先生對待教育方面的一些探索和求真。探究這本書,對于我們研究教育過去、現在的發(fā)展變化以及存在的問題甚至對未來教育發(fā)展之趨勢之研判都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人的閱讀關注點是有一個范圍的,對于我而言就是我工作本職上的關注點,作為一個農村基層學校的管理人員來說,我比較看重學校如何改良這個方面,根據老師的導讀,發(fā)現其中關于教育改革的篇章涉及21篇,時間跨度長達20余年,那么我就從整體上來表述我閱讀本書的關于教育改良的一些感受吧。
探究陶西平先生關于教育改革的核心觀點不難發(fā)現這么一條主線:以整體優(yōu)化思想為指導探討基礎教育良性發(fā)展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推進基礎教育的整體改革。這一思想源頭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陶西平先生受到巴班斯關于教學過程整體優(yōu)化思想的啟發(fā),最終形成了陶西平先生的教育改革探索的指明燈和其教育理想。用我自己的理解就是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是由若干個相互聯系而又制約的因素組成的系統(tǒng),這些因素的矛盾運動促成了教育的發(fā)展。教育改革的過程正是不斷推動這些相關因素由不和諧達到和諧的連續(xù)過程。教育整體改革就是要使改革的階段性目標服從于教育事業(yè)的長遠目標,教育改革的局部目標服從于教育事業(yè)的整體目標,通過教育事業(yè)諸多環(huán)節(jié)的變革實現教育事業(yè)朝著既定目標的整體改革,整體改革的各項進程必須始終明確它的歸宿。教育改革要注重整體優(yōu)化,注重各部分之間的平衡和制約,改革的目標要促成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既要注重整體性又要注重個體差異性,樹立以人為本的課程觀、教育觀、評價觀和師生觀,最大限度的實現教育的價值。
那么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如何將陶西平先生的整體優(yōu)化思想的改革觀化為實際呢?我想實現路勁最終在課程改革之下的課堂改革。
一、課程改革
從某種程度上來課程改革無論是最近接觸的STEAM還是PQL以及“翻轉課堂”等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應該是兩個方面的改革。其一、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對教材改革對于服務學生適應社會能力以及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加大功夫,緊緊圍繞我們的教育目的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相結合,我們的學科教育不能與之相違背。其二,某一方面來說也是自下而上的改革。自下而上的課程改革如何改,我想這個反而是我今后回去思考和實踐的一個重點。我的切入點是應該在校本課程的研發(fā)上多下功夫、多找門路,結合我農村學校的辦學實際、師資情況、學生實際以及社會情況,把一些先進的或是主流的校本課程開發(fā)經驗、思考引進來讓它和我的實際相結合最終落地成為我本校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校本課程。
二、有效性課堂改革
陶西平先生在本書《為了孩子健康快樂成長》一文中這樣說到“課堂的有效教學重點是研究教師“會教”與“教會”的統(tǒng)一。要將好的教學過程與好的教學效果統(tǒng)一起來,作為衡量教師課堂教學的尺度。課外的有限與有效作業(yè)與我們的課堂有效性結合起來?!边@句話讓我感觸很深。特別是“會教”“教會”這兩條標準。教育改革、課堂改革經驗和理論非常之多,不僅僅局限于陶西平先生,當今大數據時代,只要搜索就會有千萬條,但是陶西平先生總結得很透徹就兩個標準。那么在我們的課堂改革中如何實現有效性呢?我認為有以下8方面啟發(fā):1.注重有效性課堂和有效性作業(yè)的相結合。2.課堂要立足于“每個學生”。從關注整體到關注個體,從關注百分比,到關注每一個人。3.課堂教學要延伸到教室以外的空間,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會,延伸到生活。4.有效性課堂的改革應該建立在教、學、研一體化的基礎上。5.有效性課堂應該注重教師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6.有效性的課堂應該是合作式、探究式的。7.有效性課堂應該注重啟發(fā)智力、開發(fā)思維。8.加強校內之間、校際之間、城鄉(xiāng)之間、線上與線下,出去與進來結合的教師交流研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