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蕾
(遼寧省營口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營口 115000)
隨著人口老齡化模式的加劇,導致腦出血等疾病的患者逐漸增多,該類疾病的致殘率、病死率均較高,具有發(fā)病急、病情嚴重等特征,將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1-2]。幫助患者給予手術治療的同時,還需加強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其中臨床護理路徑是從住院至康復出院進行護理干預,為了對其護理效果進行深入的分析,本次研究共選擇了腦出血患者82例(2016年5月10日至2017年6月10日),對實驗組給予臨床護理路徑,詳情如下。
1.1 基礎資料:選擇至我院就診的腦出血患者共有82例,時間段為2016年5月10日至2017年6月10日,所有患者的疾病均獲得了明確的診斷。
分為兩組(n=41,信封隨機分組模式)。常規(guī)組:23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55歲為最小的年齡,78歲為最大的年齡,(65.39±2.10)歲為平均年齡;出血部位:12例基底核與內(nèi)囊,10例外囊,8例腦葉,6例丘腦,5例其他部位;發(fā)病時間最短的1.5 h,最長的15.5 h,平均(7.68±0.85)h;22例開顱血腫清除術,19例腦室鉆孔引流術;實驗組:22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55歲為最小的年齡,77歲為最大的年齡,(65.88±2.16)歲為平均年齡;出血部位:13例基底核與內(nèi)囊,11例外囊,7例腦葉,5例丘腦,5例其他部位;發(fā)病時間最短的1 h,最長的16 h,平均(7.56±0.78)h;24例開顱血腫清除術,17例腦室鉆孔引流術。將兩組的基礎資料進行對比無明顯的差異,P>0.05。
1.2 方法。常規(guī)組:選擇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嚴密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給予簡單的術前術后護理措施等。實驗組:選擇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干預。①將護理路徑表制定:組建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科室主任、主觀醫(yī)師、責任護士、護士長等,并依照該類疾病的護理標準進行護理內(nèi)容的制定,包括對患者進行入院指導,基本檢查與治療措施,飲食指導,心理指導,出院健康宣教等。②護理方案的實施:對患者給予臨床護理路徑,依據(jù)表格的各項措施進行護理 干預,責任護士加強臨床檢查、健康訓教、功能康復等干預,副主任護師、護士長、責任護士等負責每日對患者進行查房,對其護理工作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并將其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尋找出來,對護理方案進行適當?shù)恼摹?/p>
1.3 觀察項目: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選擇我院自制的健康知識調(diào)查量表分析兩組的康復知識掌握情況,由護理人員當場派發(fā)至每位患者的手中,并當場填寫完成后上交[3-4];對比兩組的日常生活能力,選擇Barthel指數(shù)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越佳[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將兩組腦出血患者的基本資料記錄至SPSS21.0的軟件中進行處理,知識掌握率用百分比、率表示,χ2檢驗比較,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t檢驗比較,若組間的數(shù)據(jù)差異顯著,可選擇P<0.05表示。
2.1 住院時間、住院費用、知識掌握率:表1知曉,實驗組的住院費用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常規(guī)組,康復知識掌握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知識掌握率對比
2.2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表2知曉,護理前兩組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實驗組的評分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P<0.05。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Barthel指數(shù)評價(,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Barthel指數(shù)評價(,分)
腦出血病情較為危急,其具有較高的病死率,病情發(fā)展較快且發(fā)病較急。選擇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護理人員則單純對醫(yī)囑進行執(zhí)行,導致護理工作十分機械性,無法對患者提供個體化的服務[6-7]。
本次研究對實驗組患者給予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干預,其屬于近些年來臨床上出現(xiàn)的一類新興護理模式,應將護理路徑表格建立,并給予護理服務流程,較多關注患者的本身,盡量滿足患者的需求,加強多個方面的綜合護理指導工作,包括入院指導,基本檢查與治療措施,飲食指導,心理指導,出院健康宣教等。該類護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有計劃、預見性執(zhí)行護理方案,便于將護理質(zhì)量進一步提高[8]。結(jié)果得知,實驗組患者的住院費用、住院時間、康復知識掌握率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組,護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驗證了上述的言論。
綜上可知,對腦出血患者給予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干預,便于將住院時間縮短,減少住院費用,將患者日常生活質(zhì)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