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殿兵
崔大腳真名不詳,出生于清光緒年間,因家庭貧窮,從小就挎著竹籃子討飯,沒有纏腳就比同齡女孩子顯得腳大,為此便被人稱為崔大腳。
20歲那年,崔大腳在霍邱三河尖遇到一個叫崔金普的青年,兩人窮命相連,便在破廟里捏土拜天地成了親?;楹笊氯齼阂慌?,一家人主要靠給地主幫工、放牛為生,沒有活干時,便沿街乞討度日。
徹底影響并改變崔大腳命運的是1931年,那一年崔大腳出去討飯時,被地主家的狗咬傷小腿,流血不止,她疼痛難忍,坐在路邊哭泣。這時從大別山下來的一支紅軍隊伍路過這里,得知情由后,便給她包扎傷口,臨走又送給她半口袋糧食和幾件衣服。那一刻,崔大腳理解了紅軍是幫助窮人翻身的,于是,她日夜盼望紅軍早日勝利解放全中國。
1947年8月,劉鄧大軍向大別山挺進,經過潁州南鄉(xiāng),便在當地建立了臨時縣委,并安排童連長率領幾名戰(zhàn)士留下,在谷河兩岸開展游擊活動。那時候崔大腳已經搬回到丈夫老家崔吳莊。崔大腳得知這支隊伍與當年幫她包扎傷口的紅軍一脈相承時,便主動要求幫助貼標語、搞宣傳鼓動工作。經過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發(fā)動貧苦農民,一個月就發(fā)動600多名青年報名參加了人民解放軍。
1948年秋,潁州南鄉(xiāng)一帶全部解放,并相繼建立了區(qū)鄉(xiāng)人民政府,崔大腳擔任了潁州阜南臨時辦事處苗集區(qū)董莊村村長。當時人民政權雖然已建立,但很不鞏固,仍然處于拉鋸式的游擊環(huán)境。那時反動地主武裝與“會道門”邪教在谷河沿岸十分猖獗,“會道門”的頭目張老寶是當地方圓幾百里內的一個惡霸大地主。
1949年農歷三月初三,“會道門”利用鄭廟逢廟會,聚集數千人舉行了大暴亂,揚言要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權。當天“會道門”嘍啰向張老寶舉報說崔大腳藏有三支長槍?!皶篱T”暴亂缺少的就是槍,張老寶一聽便派人去捉拿崔大腳。原來童連長去參加淮海戰(zhàn)役前,交給崔大腳三支長槍、二十排子彈,用來保護軍糧的。崔大腳因得到報信,連忙把三支槍埋藏到一個非常隱蔽的深坑里。
崔大腳埋好槍,剛跑到東北角的大王莊,便被“會道門”信徒抓住。當天下午,崔大腳被吊在大王莊一棵椿樹上,兒子崔玉海也被抓來拴在石磨上?!皶篱T”一頭目油腔滑調地說,“崔大腳整天為共產黨忙東忙西,今天讓她‘享享福,看她還替共產黨辦不辦事!”崔大腳昂起頭,堅定地說,“俺替共產黨辦事,就是為受苦的農民翻身解放,為共產黨辦事被你們殺了,俺覺著值!”崔大腳話剛落音,便是一陣拳打腳踢,木棍亂掄,崔大腳被打得昏了過去?!皶篱T”嘍啰又朝她身上潑涼水,她醒過來后,任憑他們拷打逼問,始終沒說出槍支的下落。
為了平定“會道門”暴亂,駐守在潁州的人民解放軍于三月初四率軍趕到谷河岸。張老寶聞訊決定立即殺死崔大腳。當天晚上,“會道門”嘍啰手提大刀來到崔大腳面前,崔大腳意識到要對自己下手了,便坦然地說,“讓我見見兒子!”崔大腳被帶到一間黑屋子里,看到兒子被綁著躺在地上,崔大腳心酸地流下淚來。兒子看到母親放聲大哭起來。崔大腳替兒子抹去眼淚,說,“你要記著娘說的話,要活著出去,要記住出去后去找郭趙莊你舅,就住在你舅家郭趙莊下?!?/p>
隨后,“會道門”嘍啰們把崔大腳帶到寨南角,第一刀削掉了她的前額,接著又削掉了鼻子、耳朵,身子也被剁成五截。崔大腳犧牲的第二天,解放軍攻克了張老寶寨子,打死了張老寶等一千多名“會道門”人員。
崔玉海被救出來后,便參加了革命。隨后,崔玉海按母親說的去找郭趙莊,沒有找到這個莊名,卻找到了郭莊和趙莊,但一直沒有打聽到舅舅是誰。在崔玉海印象中母親從來沒有提過有舅舅這個人,他想破了腦袋也不知道母親臨死前到底為何說那番話。
過了幾個月,崔玉海五歲的兒子嚷著要吃紅芋,連說幾句要在鍋灶下埋。崔玉海心里一咯噔,急忙跑到廚房里的鍋灶下扒,扒完灰沒有發(fā)現東西,便找來鐵鍬往下面挖,看到三支包裹得嚴嚴實實的長槍露了出來。崔玉?;腥淮笪颍肫鹉赣H臨死前說的“就住在你舅家郭趙莊下”那句話,原來是母親把槍支埋藏在鍋灶下面的暗語。
新中國成立后,潁州革命史檔案記錄:1949年10月,潁州苗集區(qū)的崔玉海從鍋灶下扒出母親崔大腳埋藏的三支長槍和子彈,獻給了人民政府。
張海觀生于書法世家,擅長行書、篆隸、北魏諸碑書藝,民國時期皖北著名書法家。張海觀遠祖張元枋,明孝廉,擅隸草。近祖張滬,清諸生,書法遒勁跌宕,時人評其字冠八府。至張海觀,歷經變亂,已家道中落。
張海觀幼習四書五經,光緒年間全縣童試第一。光緒末年,清廷廢除科舉,遂入安徽優(yōu)級師范學堂讀書,部試優(yōu)等畢業(yè)。在校期間加入同盟會,從事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后,被選為太和縣參議員。民國十六年,楊虎城部駐太和,聘任其為縣教育局局長,打神辦學,改廟產為學田,對地方教育事業(yè)卓有貢獻。
張海觀早年信仰三民主義,并為之奔走宣傳,以后目睹國民黨之倒行逆施,認識也隨之變化,逐漸傾向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父親的信仰對其長子張東杲影響很大。張東杲在北京讀大學時因早年受父親影響,思想上開始接受馬列主義,加入中國共產黨。張海觀得知其加入共產黨后,表示支持和高興。
1928年,中共皖北特委在王官集建立蘇維埃政府和工農紅軍,聲稱北上進軍太和縣,太和縣關集一帶的地主豪紳聞訊,紛紛準備逃跑或抵抗,張海觀卻命家人縫制紅旗,準備迎接紅軍的到來。
北伐軍興,張東杲毅然南下,請纓武漢,參加了葉挺將軍領導的二十四師,任連政治指導員。在東征討蔣途中,英勇善戰(zhàn),不屈不撓,身先士卒。后參加南昌起義、潮州戰(zhàn)役、廣州暴動,最后壯烈犧牲,年僅21歲。在其東征前從江西寄回的最后一封家書中,曾寄戎裝照片一張,背題:“安得雄師一百萬,橫掃中原十八州。”
張海觀平生慷慨仗義,急人之難。其友周宗文之女周廷之因參加“四一九”暴動遇難,全家遭受迫害,周宗文的小學校長被解職,一家生活無望。張海觀不畏風險,延請周宗文為其家庭教師。共產黨人李繩祖被通緝,四處逃亡,張海觀安置他在本鄉(xiāng)教小學,在其庇護下,安然無恙。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張海觀鼓勵子侄參加安徽省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和人民抗日自衛(wèi)軍,并出資為人民抗日自衛(wèi)軍購買兩支沖鋒槍和一批優(yōu)質步槍。張海觀因憤恨國民黨政府之黑暗,于是退隱鄉(xiāng)里,筑茅屋三間,自題為“稼漁軒”。蒔花種樹,臨池賦詩。
張海觀一生癡迷于書法,在遍臨百家的基礎上,致力于師古創(chuàng)新的探索。其作品筆力遒勁,氣勢雄渾,古樸率真,險峻開朗,融精匯粹,師古創(chuàng)新,終于獨辟蹊徑,自成一家。張海觀與友人論書曾寫下“云煙落紙走龍蛇,顏筋柳骨豈浪夸。別有一言君記取,傍人門戶不成家”這首絕句,由此可知其師古創(chuàng)新的思想。
因其長子的犧牲,晚年的張海觀忽然想明白了,自己的思想影響了兒子,導致了這種結局,是上蒼不想讓兒子吃書法這碗飯。于是,晚年他收了一個外姓書法徒弟,就是后來潁州的黎國琛。因為張海觀當年教學只教本姓,不教外姓,僅教了兩個外姓學生,一個徐姓成為教育家,一個黎姓就是黎國琛。那天晚上訪友回到家,碰到黎國琛來看望他,就把他習練的碑帖送給了黎國琛,說,“就看你的造化了!”果然,若干年后,黎國琛成為潁州著名書法家之一,享譽潁淮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