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君
摘 要:信息技術拉近了師生的距離,變說教為互動,變抽象為直觀,渲染了課堂氣氛,增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教師樂用的一個教學輔助手段。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整合給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美好前景。然而,信息技術運用不恰當,不但不利于課堂教學,反而畫蛇添足。文章介紹了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應用策略,以真正實現(xiàn)“走進課堂,面向?qū)W生,服務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課堂;輔助;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6-24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25-0046-02
筆者在縣城教書二十余年,從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到一臺電腦,一個遙控,一塊屏幕,逐步感受著教育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飛躍。信息技術從人們的電腦、手機等走進了千千萬萬的學校,也走進了教師和學生們的心里。然而,有些教師不會運用信息技術或者運用不恰當,不但不利于課堂教學,反而畫蛇添足。那么,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哪些有效應用策略呢?又如何充分運用好信息技術,真正實現(xiàn)“走進課堂,面向?qū)W生,服務教學”的目的呢?筆者就從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來談一談。
一、利用興趣,正確引導
(一)課前課后網(wǎng)上搜索,利用網(wǎng)絡鏈接豐富課程資源
用電腦學上網(wǎng),對小學生來說是一件充滿好奇、感興趣的事。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如果善于在課前課后布置任務讓學生上網(wǎng)查資料,搜索與課程有關的資源,學生定會樂此不疲,為自己搜索到的課本上沒有的資料興奮不已。如在教學五年級《拉薩的太陽》一課時,筆者便布置了讓學生在課前搜集關于“拉薩”的資料,并記錄下來。第二天上課,學生們將拉薩的特點、人文風景說得精彩極了,有的甚至還唱起了關于拉薩的歌曲,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們注意力更集中了。課后我又布置讓學生上網(wǎng)搜集許多城市的獨特別稱的作業(yè),如拉薩又叫“太陽城”,廣州、重慶、武漢等又叫什么城呢?學生們興致勃勃,放學后主動上網(wǎng)查資料。這樣通過網(wǎng)上鏈接,學生們學到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從“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我會學”。
(二)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一堂優(yōu)秀的語文教學課離不開“導入新課”這一環(huán)節(jié),而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成敗決定了學生學這堂課的興趣。因此,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成了眾多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但如何做到“巧用”多媒體呢?筆者認為要根據(jù)不同的課文內(nèi)容靈活運用。一般可用圖片或視頻音像等進行展示。筆者在教學《塞翁失馬》一課時,導入新課依次出示《井底之蛙》《亡羊補牢》《葉公好龍》《守株待兔》的圖片,讓學生們看圖猜成語,再引出“寓言”及它的內(nèi)涵是以“小”見“大”,最終引導學生一起走進《塞翁失馬》。這樣一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chǎn)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了后面師生互動質(zhì)量,創(chuàng)造了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愛學、樂學、易學。學生對寓言的興趣與印象都加深了,為后來的教學打下了鋪墊,效果很好。
二、利用優(yōu)勢,提高效率
由于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nèi)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所以,適當利用圖片文字展示課文有關內(nèi)容,出示學習目標,展示課文中重點詞、句、段等,既節(jié)約了時間又提高了效率。通過課件展示重點語句,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可以突出小學語文朗讀的重要性,讓學生萌發(fā)“我要讀”的強烈欲望。如教學五年級《不用攙扶》時,筆者用圖片配合文字出示體現(xiàn)帕爾曼人格魅力的句子,再引導學生讀,使學生感悟了帕爾曼的人格魅力?!独_的太陽》一文課件展示體現(xiàn)拉薩太陽熱烈、毒辣的句子,如“拉薩的太陽就像烙煎餅的平底鍋,能把人的臉皮一層一層地烙翻”。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感悟句子的修辭,感悟“平底鍋”“烙餅”,然后展開想象,自由討論并體會拉薩太陽的毒辣。
適當?shù)囊曨l、音像展示能幫助學生增強直觀感悟,讓學生學習興趣劇增。對小學生來講,教師上課播放視頻音像是令他們再感興趣不過的事了。如教學《海濱仲夏夜》一文時,聽一聽海濱仲夏夜海浪的聲音,看一看海濱的圖片,學生們對此感到新奇無比。教學《塞翁失馬》時放,一段關于塞翁失馬的動畫片,學生們從視頻中便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讓教學輕松無比。
三、恰當處理,把握有“度”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巧用圖片、文字信息、視頻等雖然讓課堂增色不少,但運用視頻不但要巧用,更要有“度”。如教學三年級的《皮巧根橋》一文時,如果運用視頻把皮巧根造橋的經(jīng)過展示出來,那么學生就不能通過想象來感悟皮巧根是如何戰(zhàn)勝困難造橋的。這時的視頻會阻礙學生的想象能力、語言發(fā)展能力,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走入“盲區(qū)”,造成學生學習興趣遷移,降低了教學效果。而教學《曹沖稱象》一文時,運用視頻,讓學生先讀文,在學完后,放視頻,再讓學生來讀文。這樣運用視頻,學生便會清清楚楚感受到曹沖稱象的直觀過程,效果極好。因此,在某些課文中,視頻教學不能取代形象思維的過程,要留給學生思考、想象的空間。所以,教師要謹慎運用視頻教學。
信息技術輔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許多教師并沒有明白這一點,以為要上好一節(jié)課,課件制作越多越好,制作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同。于是課件做得過于花哨,顏色過多,背景過于復雜,甚至由于條件限制或沒有能力自己制課件,于是就實行“拿來主義”,上網(wǎng)下載和直接使用其他教師的資源,導致信息技術與課堂的整合在畸形中發(fā)展。所謂的“整合”變成了以前用人教,現(xiàn)在用機器教,“穿新鞋走老路”,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課件的動畫和聲音、色彩上,師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被冷冰冰的機器隔斷,學生沒有了思維空間。因此,由于各個地方的環(huán)境不同,教師的教學方式存在差異,我們把信息技術有效地引入課堂,應該把握好運用信息技術的“度”,只有這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才能實現(xiàn)有效的整合。
四、結語
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既省時省力又提高了課堂效率,提升了教師教學能力。但教師們在樂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還要善用、巧用信息技術。它畢竟是輔助學習的一種手段,絕不能代替文本的研讀。因此,我們在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要把握好信息技術使用的有效策略,要錦上添花但不要喧賓奪主。只要教師們樂用、善用、巧用信息技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將會成為師生愉快的課堂。
參考文獻:
[1]韋志成.語文課程教育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鐘啟泉.新課程的理念與創(chuàng)新——師范生讀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