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海鵬 王篤娥
吳新華在伏案寫作
“這是不能忘卻的紀念,讓人們有一個瞻仰、憑吊革命先烈的場所,讓紅色文化能夠一代代傳下去,是高尚的事業(yè),我心甘情愿為此奉獻一生。”吳新華說。
2005年,56 歲的吳新華從南通市如東縣馬塘鎮(zhèn)文化站站長崗位離崗退養(yǎng)。鎮(zhèn)黨委書記對他說:“老吳,鎮(zhèn)上準備籌建革命烈士紀念館,經(jīng)研究,決定把這項重任交給你?!?/p>
馬塘鎮(zhèn)雖然不大,但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這里曾走出吳亞魯、吳亞蘇、白桐本等革命先輩。吳新華沒有絲毫猶豫:“書記,我一定完成任務?!?/p>
吳新華摸排情況時才發(fā)現(xiàn)困難太多。當時,縣里沒有一個像樣的紀念館,在建館方面沒有任何經(jīng)驗可循,一切要從零開始。吳新華帶上一架舊相機,走遍省內數(shù)十家紀念館。他每到一地,都住最便宜的旅館,有時甚至在車站的長椅上將就一宿。為掌握最詳實的資料,他拜訪縣內外多名黨史研究專家,閱讀大量革命斗爭史料,撰寫出數(shù)萬字文稿。那段時間,吳新華忙得像陀螺轉。
制作展板、圖片是費時費力又費錢的事。為節(jié)省時間、少花錢,吳新華借來200 多冊革命斗爭題材連環(huán)畫,用一個月時間,精挑細選出140 多幅復制放大,僅此一項就節(jié)約開支10 多萬元。
2007年3月27日,馬塘革命烈士紀念館開館。市縣領導、在馬塘戰(zhàn)斗過的革命前輩、革命烈士家屬等,對紀念館的設施和內容贊嘆不已,紛紛與吳新華合影留念。每次說起,吳新華依舊難忘,他說:“這一天,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p>
吳新華(左二)為參觀者作解說
吳新華在修剪花圃
紀念館落成后,吳新華任館長,把自己的心血和情感全部傾注在這一方凈土上。
開展各項活動能讓紅色文化廣泛傳承、深入人心。如今,每年至少開展4 次較大主題教育活動已成為紀念館的一項制度。吳新華辦公桌上放著厚厚的“紀念館大事記”,每次活動都有詳細記錄,從策劃到方案制定再到組織實施,其中甘苦他心里清楚。
2009年分別是吳亞魯、吳亞蘇烈士犧牲70 周年、80 周年,為組織開展好紀念活動,吳新華到徐州市尋訪吳亞魯烈士足跡,深入了解其建立徐州第一個黨支部的經(jīng)過,還與在外地的烈士后人通信,到烈士老家找老人聊天,了解他們聽到的鮮為人知的烈士兄弟故事。在他籌劃、部署下,“馬塘自古出英雄”“惟將血淚染梅花”等主題活動均取得圓滿成功。
吳新華說:“‘紅色文化’只有在青少年中傳承下去,我們民族才有希望。”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 周年,他組織馬塘鎮(zhèn)小學生開展主題為“為了不能忘卻的記憶”的紅領巾尋訪活動,讓孩子們在尋訪烈士事跡的過程中接受精神的洗禮。
馬塘中學有個“曉塘劇社”,吳新華經(jīng)常向這里的孩子們推薦紅色刊物,指導他們寫文章、演節(jié)目。今年清明節(jié)前夕,南通市“紅刊”進校園推進會在馬塘中學召開,吳新華參與了活動的組織策劃,撰寫了題為《紅楓滿曉塘》的專題片腳本,編創(chuàng)音詩畫《踏著烈士的血跡前進》、詩朗誦《革命詩抄》等節(jié)目。會議期間,恰巧吳亞魯、吳亞蘇兩位烈士的后人回來掃墓,吳新華陪同他們參觀紀念館,向烈士墓敬獻花籃,邀請他們一起參加會議。當吳亞魯烈士的女兒、女婿觀看了吳新華為紀念烈士兄弟創(chuàng)作的小品《鐵骨紅梅》后,兩位老人熱淚盈眶,握住吳新華的手久久不愿松開。
6月12日、8月3日,分別是吳亞魯、吳亞蘇烈士的“遇難日”。每年,吳新華都要用筆在日歷上標示出這兩個日子。粗黑的方框代表著沉痛與凝重。吳新華說:“自己的生日可以忘記,但烈士的‘遇難日’永遠不能忘?!?/p>
在領導和同事眼里,吳新華身上有一股“倔勁兒”——只要他認準的理,決不改變;只要他認準的事,就會一干到底。
這股子“倔勁兒”體現(xiàn)在紀念館改造與建設上。去年底,馬塘革命烈士紀念館被評為“AAA 國家級旅游景區(qū)”,在大家額手相慶時,吳新華的“倔勁兒”又上來了。他覺得:對照要求,還有差距。他積極爭取資金,拿出部分場館改造方案,施工期間,把辦公桌搬進臨時工棚,每天在簡陋的工棚里辦公,接待參觀者。
每天下班前,吳新華喜歡在展廳里走一走,凝望著墻壁上的面容,思緒萬千。為了更好地傳播紅色文化,他先后創(chuàng)作了組詩《英雄禮贊》《高唱歷史的壯歌,前行》、散文詩《永恒的紅色》等。他主編的《馬塘英烈》成為全鎮(zhèn)中小學生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教材。
郭云霞當年和吳新華同一批離崗退養(yǎng)。很長一段時間,她對吳新華放著好日子不過而去籌建紀念館的舉動很不理解。前幾年,她在吳新華陪同下參觀紀念館時,聽完講解,終于理解了這位昔日老同事的赤忱之心,主動當起紀念館義務宣傳員。
南通新城橋街道、小海街道、易家橋社區(qū)、朝輝社區(qū)等單位多次組織老干部、老黨員前來參觀。朝輝社區(qū)的老黨員陳祥志參觀后激動地說:“祖國的今天是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作為老黨員,我們應該義不容辭地把先烈的革命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p>
一天中午,吳新華剛送走來自浙江省的參觀團,還沒吃飯便接到鎮(zhèn)政府辦公室打來的電話,說一位從上海來參觀的人找到了鎮(zhèn)政府。吳新華立即趕到鎮(zhèn)政府,把這位參觀者帶到紀念館,陪他全程參觀、解說。這位參觀者一邊聽講解,一邊拍照。他對吳新華說:“我是受父親委托前來參觀的,我父親曾在馬塘戰(zhàn)斗過,現(xiàn)在常年臥病在床,他從電視上看到馬塘建了革命烈士紀念館,一定要我來看看,拍些照片,這是父親最后的心愿?!甭劼牬嗽?,吳新華雙眼潮濕,他感到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馬塘革命烈士紀念館建館至今,已接待包括海外僑胞、港澳臺胞在內的參觀者達15萬多人。“人口公園”“健康主題公園”“廉苑”“法治文化苑”,參觀者參觀完展廳后,都會在這些園子里歇歇腳。從籌建到守護,恍惚間,他感覺自己也成了紀念館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