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娜,張 莉,武麗菲
(邢臺市第五醫(yī)院 河北 邢臺 054000)
慢性腎功能衰竭(CRF)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具有治療難度高、并發(fā)癥多、預后等特點。研究指出[1],CRF患者是動脈粥樣硬化疾病高危人群,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數(shù)倍于一般人群。因此,應積極納入相應診療手段,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發(fā)生幾率。而IMT增厚是動脈粥樣硬化早期的形態(tài)學改變,與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密切相關,通過CDFI檢查IMT增厚情況,有利于該類患者預后判斷。本文旨在評估CDFI臨床價值。以下為研究過程回顧: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所收治CRF患者96例為研究組,再選取同期腎功能正常體檢者78例為對照組。研究組中,男58例,女38例,平均年齡(50.17±9.25)歲,透析時間(2.19±1.23)年;對照組中,男45例,女33例,平均年齡(50.36±9.10)歲,透析時間(2.25±1.17)年?;€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病例納入標準[2]:(1)研究組均確診CRF,對照組腎功能均正常;(2)年齡在18~75歲之間;(3)簽署知情同意書。病例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嚴重臟器功能衰竭性疾??;(2)合并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者;(3)無法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者。
兩組均予以CDFI檢測,儀器:儀器為GE-LOGIQ P7彩色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5~10MHz。均取仰臥位,充分暴露檢查側頸部,自頸動脈近心端開始,逐漸向遠端掃查,測量IMT厚度及斑塊的性質。
IMT在0.9mm~1.3mm之間,視為增厚,超過1.3mm視為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斑塊類型包括:軟斑、硬斑、混合斑。
本研究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表1可知,研究組患者中,IMT增厚率高達90.6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1.28%,χ2為31.82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1 兩組頸動脈IMT增厚情況比較[n(%)]
由表2可知,研究組中,出現(xiàn)13例軟斑、50例硬斑、15例混合斑,其陽性率為81.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5.64%,χ2為51.859,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2 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情況比較[n(%)]
在臨床上,心血管并發(fā)癥是慢性腎衰患者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慢性腎衰患者而言,其機體存在貧血、高脂血癥、鈣磷代謝紊亂、營養(yǎng)不良等改變,對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4]。相關研究表明[5-7],頸動脈IMT增厚是慢性腎衰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研究將心?;蚬诿}造影作為動脈粥樣硬化的判定指標,對輕、中度的早期病變難以鑒別。因此,應充分結合慢性腎衰患者自身特點,尋找更合理檢查方式,以早期發(fā)現(xiàn)粥樣斑塊。
由于頸動脈位置較淺,易于檢查,通過CDFI可實現(xiàn)早期監(jiān)測頸動脈IMT增厚,有利于進一步指導臨床防治。本組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中,IMT增厚率高達90.6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1.28%,χ2為31.82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提示慢性腎衰患者頸動脈IMT增厚更明顯,這可能與其自身病理改變相關。另一組數(shù)據(jù)顯示,研究組中,出現(xiàn)13例軟斑、50例硬斑、15例混合斑,其陽性率為81.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5.64%,χ2為51.859,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提示研究組合并動脈粥樣硬化比例更高,這可能與IMT增厚有直接關聯(lián)。
綜上所述,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慢性腎衰患者頸動脈IMT增厚及斑塊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臨床進一步診療方案制定,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