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磊磊
【關鍵詞】兒童 繪本 教學策略
繪本不僅可以講故事、學知識,而且可以全面幫助學生建構精神世界,培養(yǎng)多元智能,被國際公認為“最適合閱讀的圖書”。繪本教學作為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補充,還未被排入課程體系,所以從事專門研究的一線教師并不多,導致在繪本閱讀指導過程中,往往會在目標定位上產生偏差,陷入指導誤區(qū)。
一、“繪本教學”的常見誤區(qū)
(一)變繪本閱讀為識字教學
繪本讀物,畫面豐富,配文意境美、字量少,一些低年級的教師常將它視為識字讀物,進行以繪本為載體的專項識字訓練,讓學生埋頭指讀繪本文字,這樣的繪本閱讀指導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拋卻了“賞繪”這一過程,繪本的魅力無從談起。如繪本《小真的長頭發(fā)》,畫面天馬行空般的神奇,如果只讓學生們念念小真的長頭發(fā)變成了哪些東西,而不去欣賞充滿奇思妙想的通版畫面,實在可惜。
(二)變繪本閱讀為精讀分析
繪本閱讀教學往往以“閱讀指導課”的形式在班級中開展。一些教師把“閱讀指導課”當成普通的語文課,將繪本當成“課文”來教學,帶著學生賞析優(yōu)美句段,分析人物性格特點……這樣的閱讀訓練,將繪本閱讀與課文精讀混為一談,學生們的閱讀興趣被蒸發(fā)。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讀書,如《鼠小弟的紅背心》是一本教學生“學會分享”的繪本,我們與其喋喋不休地解析鼠小弟的性格特點,不如在故事結尾處保留懸念,讓學生創(chuàng)編多種故事結局,然后再與原故事結局PK,看看哪種結局更新奇有趣、更吻合主旨,充分感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結局的美妙。
(三)變繪本閱讀為故事競猜
很多繪本故事,情節(jié)曲折跌宕,引人人勝,學生們在閱讀過程中,與故事主人公休戚與共。可是教師們常常無視學生的閱讀期待,在故事講述的過程中,隨意打斷故事,讓學生推測故事的發(fā)展動向,美其名日: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于是閱讀陷入了教師不斷追問、學生不斷猜測的無限循環(huán)中。如在閱讀繪本《笨拙的螃蟹》時,教師不斷追問“螃蟹尼尼又會游到哪里和遇到誰呢”“它又會闖下什么禍呢”這樣沒有明確指向的提問,學生們只能天馬行空胡亂推測,意義不大。若是能帶著學生將繪本一氣兒讀完,再讓學生用“不但……而且……”的句式說說螃蟹尼尼的大鉗子闖了哪些禍?用“雖然……但是……”的句式說說螃蟹尼尼的大鉗子有什么作用?這樣的言語訓練,對學生概括能力、表達等能力的提升都更為有效。
二、“繪本教學”的策略與實踐
“繪”與“本”是繪本讀物的一體兩面,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繪本閱讀的指導過程中,必須兩者兼顧,讓繪本閱讀展開“繪”與“本”這一對翅膀,朝向繪本閱讀的更高處。
(一)讀圖賞“繪”,品言外無窮意
繪本是“畫出來的書”,是以繪畫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書籍。繪本中的圖畫,不是文字的配角,它有著自己獨特的存在價值,相較于文字,它更值得研讀。
1.“賞人物”
繪本人物形象極具夸張?zhí)攸c,無論是容貌身材、穿著打扮,還是動作表情,都極富個性。如在繪本《我的幸運一天》中,作者繪就了一只有著粉嫩嫩身子、大大耳朵、卷卷尾巴的小肥豬。在故事推進過程中,它的形象可謂“變化多端”:時而驚恐萬狀,時而楚楚可憐,時而呆萌可愛……我們在閱讀時,就要引導學生充分觀察,走進人物。如“小豬看到開門的是狐貍,它嚇得怎么樣?”我們可以讓學生看著畫面描述。“冷汗都飆出來了!”“眼睛瞪得大大的,眼珠子都快掉出來了!”“嚇得嘴都歪了!,“豬毛直豎,耳朵直立!”“腿都打哆嗦了,便便都嚇出來了!”這樣活潑、靈動的語言,是繪本圖畫贈送給學生們的。
2.“賞景物”
繪本中的景物,總是與故事背景密切相連,學會品味圖景,對于解讀繪本,有很大的幫助。如繪本《團圓》中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年味,我們可以讓學生找找街景中的“中國元素”:“紅燈籠”“中國結”“春聯(lián)”“福字”“紅柿子”,這一切的背景圖畫無一處不體現(xiàn)著中國新年的喜慶與熱鬧,在這熱鬧喜慶中,學生能更真切地感受團圓的快樂,親情的可貴。
3.“賞色彩”
色彩是繪本的靈魂,是吸引兒童注意的關鍵要素,繪本的色彩,也為繪本故事奠定了基調。如繪本《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從封面到內頁,火焰般鮮紅的背景,真真切切地展示了小女孩憤怒的情緒。圖畫色彩是一種暗示,會讓兒童聯(lián)想起相關內容,幫助兒童理解故事,因此在引導學生欣賞繪本故事時,我們也要充分發(fā)揮“色彩”的作用。
(二)品文讀“本”,引閱讀向縱深
在品文讀“本”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發(fā)掘文字的魅力,讓學生學會閱讀、愛上閱讀,做兒童繪本閱讀之路上“最有協(xié)助能力的大人”,帶領兒童將閱讀引向深處。
1.巧妙遷移,習得語言
每一個繪本作者,都是一個好詩人。他們深諳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運用優(yōu)美的詞匯,富有節(jié)奏感的句式,去創(chuàng)編一個個美妙故事。學生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喜歡上了動人的故事,也會對那優(yōu)美的、有韻律感的語言文字產生模仿的欲求。我們在閱讀指導時,就要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習得言語。如繪本《好神奇的小石頭》就可以成為學生學習兒歌的啟蒙讀物,繪本作者在小石頭每次變身后,都巧妙地配上了一首“兩短句、一長句”的小兒歌,朗朗上口,活潑有趣。閱讀時,我們可以先帶著學生看看石頭、讀讀小詩(小老鼠,上燈臺,一直玩到媽媽來;大鴨梨,甜又脆,小朋友們排好隊;小汽車,滴滴滴,開到東來開到西),再總結繪本兒歌在韻律、節(jié)奏上的特點,進而指導學生自主創(chuàng)編。當兒童吟誦起自己創(chuàng)編的兒歌時,那種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
2.對比閱讀,對話作者
要想將閱讀引向深處,我們應該擺脫“以了解故事情節(jié)為主要閱讀任務”的淺閱讀,引領著學生走進作者,去揣測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如在閱讀希臘繪本故事《三只小狼和大壞豬》時,我們可以拿出中國繪本《三只小豬》,讓學生們采取對比閱讀,去發(fā)現(xiàn)兩個故事在人物設置、故事結構上的異同,通過探討學生們找到了兩個故事的許多相同點,更有價值的是發(fā)現(xiàn)了如下的不同點:蓋房子的原材料不同;一個故事中“豬好狼壞”,一個故事中則反之;故事結局,一個置對手“狼”于死地,一個與對手“大壞豬”化敵為友……在這樣的對比閱讀中,學生們領悟到繪本的產生有其年代性,還與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作者的價值取向有關。這樣的繪本閱讀,讓學生們的思維更多元,也更具深度。
3.反思感悟,對話自我
繪本閱讀,表面上是讀故事,實則是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滋養(yǎng),反觀自我。因此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我們還應該指導學生汲取正能量,做更好的自己。如在學生們讀了繪本《一只有教養(yǎng)的狼》后,我們就在班級讀書會中討論:大野狼是怎樣一步一步走上閱讀之旅的?我們可以向它學習什么?很多學生明白了,要想養(yǎng)成“熱愛閱讀”的習慣,就必須像大野狼一樣“堅持不懈”。深度交流后,有些學生甚至領悟到:閱讀不僅僅是豐盈自我,還應當去分享,讓別人的生命也變得有意義。于是筆者利用社團課的時間,組織班里的學生帶著自己喜愛的繪本,走進一二年級,給學弟學妹講故事,實現(xiàn)“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閱讀共享。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當以兒童為本位,把更多更好的繪本帶給學生,讓他們擁有更多的“本壘打書”;更要成為學生繪本閱讀之路上的點燈人,引導學生賞“繪”讀“本”,邂逅詩意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