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若千
在清代宮廷中,重陽的受重視程度與端午、中秋并列,僅次于元旦、上元、萬壽諸節(jié)。
重陽節(jié)俗不僅能以一人一家為單位進行,在宮廷皇室更是表現(xiàn)為不同層面、不同形式的社交活動。其禮俗既有民間常見的登高、頤親,也有普通百姓難以參與的圍獵、換補子,既有文人氣質(zhì)的賞菊、吟詩,也有北地舊俗的打圍、拜天。
這些民俗互相混雜,不分你我,也可由此一見國家統(tǒng)一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間風俗文化交流、交融的促進。
「九秋風物趂(趁)時巡,信是農(nóng)居別有春?!罐r(nóng)歷九月初九,因「九」為陽數(shù)之極,兩陽相逢為一年中僅有,故稱「重陽」,相傳舊為秋季祭祀火神的日子,后世事變遷,故事敷衍,又生出登高、賞菊、頤親、插茱萸、吃花糕、飲菊釀等許多習俗。明清之際,經(jīng)濟相對繁榮,市民生活趨于豐富,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重陽節(jié)俗得到了進一步傳承與發(fā)展。在清代宮廷中,重陽的受重視程度與端午、中秋并列,僅次于元旦、上元、萬壽諸節(jié),其禮俗既有民間常見的登高、頤親,也有普通百姓難以參與的圍獵、換補子,既有文人氣質(zhì)的賞菊、吟詩,也有北地舊俗的打圍、拜天。重陽節(jié)俗不僅能以一人一家為單位進行,更是表現(xiàn)為不同層面、不同形式的社交活動。以乾隆皇帝御制詩為例,重陽節(jié)的皇室社交大抵可分為家庭社交、君臣社交、部族社交三個層面。各層面的節(jié)日活動有源自關(guān)外游牧(漁獵)民族的,也有來自中原農(nóng)耕社會的,這些習俗彼時已經(jīng)互相混雜,不分你我,也可由此一見國家統(tǒng)一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間風俗文化交流、交融的促進。
重陽節(ji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才真正被定義為「敬老節(jié)」。在古代社會,「敬老」這一主題并不是重陽家庭社交的唯一元素,它更多地被視為親友間團聚飲宴、登高游玩的一個契機,因此唐代的王維才會在九月九日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慨。明清時京城還有在重陽節(jié)接出嫁女兒回家吃花糕的習俗,因此重陽節(jié)又有「女兒節(jié)」之稱,這也從側(cè)面顯示,團聚是重陽節(jié)的活動主題。「孝」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受其影響,以家庭為單位的社交活動多以長輩為核心展開,皇家也不例外。
乾隆皇帝與生母崇慶皇太后感情甚好,自乾隆元年登基至乾隆四十二年太后薨逝,這四十余年里乾隆皇帝重陽節(jié)的重要活動之一就是陪母親登高宴飲,望遠抒懷。崇慶皇太后九月雖偶有駕至圍場,但更多時候只在承德避暑山莊等處行宮起居。從乾隆四十三年后乾隆皇帝的重陽行程來看,他似更享受在圍場與蒙古王公共度重陽,但母親在世之日,他卻多選擇留在行宮陪太后過節(jié),送一些親筆字畫之類頗具心思的小禮物,陪母親好好喝上幾杯,站在高處遠眺壯麗河山,順便懷想一下共同出游時看過的風景,有時候還會和母親一起欣賞馬戲之類的表演,留下了《重陽日侍皇太后登髙攬勝之作》《九日寫菊花數(shù)枝恭進慈闈以侑糕筵兼陳短什》等不少詩文。為了能與母親共度佳節(jié),乾隆皇帝會推遲前往圍場的時間,特地在行宮多留十日,也會為了及時趕回而打破陳規(guī)抄個近路,還特地遣額駙福隆安快馬先行,以免太后懸心。宮廷生活即使富貴已極,也不能抹殺繁華背后的寂寞與單調(diào),對女子而言尤其如此。作為一個孝子,乾隆皇帝深知此理,故而哪怕行色匆匆,也總能及時出現(xiàn),并寫下「今朝乃重九,佳節(jié)不宜孤」「金英玉節(jié)相依處,好是團獻壽觴」「長承慈訓(xùn)銘心乾,登高何用上層樓」等文字。
重陽節(jié)尊親孝親的習俗,在清代皇室中是有傳統(tǒng)的。康熙皇帝也曾在小重陽(農(nóng)歷九月十日,即重陽后一日)奉太皇太后去溫泉時,留下「問安頻色喜,侍膳每心懸。孝養(yǎng)尊親重,時巡法祖?」的詩句。清代檔案中也留有嘉慶皇帝之女莊敬和碩公主常在八月底派人去熱河為皇父進獻重陽花糕的記錄,這與民間接已嫁姑奶奶回家吃花糕的習俗倒有異曲同工之妙。
重陽節(jié)俗中反映的家庭情感,常常表現(xiàn)為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愛戴,但又不僅限于此。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三年的重陽節(jié)曾寫下題為「九日漫賦」的兩首七律,不同于往年的熱鬧歡喜,這兩首詩滿含悲戚,他寫道,「茱茰遍插人應(yīng)少,鴻雁頻來歲底忙。待欲登高心已懶,香山西望數(shù)峰蒼」,又說,「對菊忽沾今日淚,題糕恰憶去年歡」。關(guān)于這個年份或可視為乾隆皇帝行事風格轉(zhuǎn)折點的討論已有很多,此不贅述,只看這詩中所懷念的人是誰呢?這一年乾隆皇帝并沒有較親近的長輩離世,因此詩中所指顯然不是他的長輩,而是上年年底因痘疹去世的七阿哥永琮、這年春天在東巡途中病故的孝賢皇后富察氏,也許還有在他看來已足可厭棄的大阿哥永璜和三阿哥永璋(二人因在為孝賢純皇后迎喪期間表現(xiàn)得不夠傷感而被乾隆皇帝厭棄)。這兩首詩雖寫的是生離死別——是團圓的背面,但正因重陽的主題是團圓,是家庭成員的歡聚宴飲,才會使乾隆皇帝在這個日子里格外懷念已永不能重聚的妻兒。
重陽節(jié)俗在家庭社交層面的主題是團聚,在這一點上,它與除夕、中秋等節(jié)日十分相似,但因時令不同又衍生出獨具一格的節(jié)日風俗,登高、郊游、吃花糕、佩茱萸、飲菊花酒等都是重陽節(jié)團聚主題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這些風俗更多源自中原,但顯然在清代宮廷中也基本存在。
九月季秋,菊花盛開,重陽的采菊、送菊、賞菊、點菊燈、服白菊、飲菊花酒等習俗都與「菊」有關(guān),就連「以糖肉秫面雜糅為之,上縷肉絲鴨餅,綴以榴顆,標以彩旗,又作蠻王獅子于上,及糜栗為屑,合以蜂蜜,印花脫餅」(【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三「重九」)的重陽糕看似與「菊」毫無關(guān)聯(lián),卻也被稱作「菊糕」,可見九月最具代表性的花卉——「菊」已與九月最重要的節(jié)日——重陽緊密結(jié)合,成為重陽節(jié)俗的重要意象之一。
菊花因盛開在百花凋零的秋季,在中原文化中早早就被賦予傲霜、孤高、隱逸等意涵,古來詠菊詩也大多脫胎于此。清王朝統(tǒng)治者雖自關(guān)外起家,但入關(guān)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康熙皇帝重陽所作的《九日對菊》詩中就言,「不與繁花競,寒苞晚更香。數(shù)莖偏挺秀,嘉爾傲風霜」。其中對菊花高節(jié)的贊美與中原作者一般無二。乾隆皇帝雖然是于推廣國語(滿語)騎射、保護滿族舊俗著力最多的清代皇帝,但同時也是一個漢文化愛好者,更是目前所知存世作品最多的漢文詩作者,在他的重陽詩作中,自然少不了「菊」這一元素。
乾隆皇帝御制重陽詩作中,菊花有時僅僅是作為節(jié)令風物存在的,與綠樹紅楓一般,并未被賦予太多內(nèi)涵,如「向暄逢綠樹,應(yīng)節(jié)有黃花」,「黃華把憶重陽過,綠樹看從塞外來」,「菊蕊舒黃楓葉紅,重陽還與去年同」。而更多時候,詩中或是欣賞其傲霜冒雨,贊其凌寒無懼:「枝亭節(jié)惟直,花放晩誰輕」,「霜嚴信徒爾,日嫩特佳哉」,「早看冒雨復(fù)欺霜,爭發(fā)深黃與淺黃」,「不染纖塵紛露葉,獨余晚艷傲霜華」;或是感慨其高潔出塵,向往東籬景致:「素節(jié)冷淡姿,情性雅相投」,「隨時心匪競,對爾意偏遐」,「菊花依舊重陽節(jié),合贈淵明五柳居」;更有將菊花插瓶、入畫,甚至以此為太后上壽的描寫:「不獨傲霜兼傲雪,果然宜畫亦宜詩」,「最欣度節(jié)邊關(guān)外,也有黃花獻壽觴」……這也可見彼時菊花已因與重九(「九」同「久」)相結(jié)合而被賦予了「長壽花」的身份。
乾隆皇帝御制詩在當時即被收錄于《欽定盛京通志》《欽定熱河志》等多種圖書中,也曾集結(jié)刊印,甚至頒賜諸臣工,這在某種程度上已可視為君臣之間的一種交流。而重陽節(jié)君臣聚會吟詩是有舊典的,據(jù)傳貞元十三年唐德宗就曾「宴宰臣百官于曲江,上賦詩以賜之」(《舊唐書》卷十三「本紀第十三·德宗下」),后人稱之為「曲江賦詩」。清代君臣也有類似活動,如大學士劉綸就曾與乾隆皇帝互相唱和,留有《恭和御制重陽日上恭侍皇太后宴元韻甲戌》一詩;雍正四年的重陽節(jié),雍正皇帝更召集諸王大臣宴飲聯(lián)句,乾隆五年重陽,乾隆皇帝將當日所作柏梁體詩墨刻賜諸王大臣及翰林院、詹事府各官,以期傳諸后世。文字承載了作者內(nèi)心的寄托和情懷,無論是面對面的詩詞唱和與聯(lián)句,還是通過刊刻發(fā)行(頒賜)來進行的間接交流,都是一種社交,是君臣之間精神層面的溝通,甚至是皇帝與天下讀書人之間,乃至于古今詩人之間、不同文化之間的精神交流。
關(guān)外部族的重陽節(jié),其風俗與中原大不相同,據(jù)《遼史》記載,皇帝在重陽節(jié)「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為負,罰重九宴,射畢,擇高地卓帳,賜蕃、漢臣僚飲菊花酒。兔肝為臡,鹿舌為醬,又研茱萸酒,灑門戶以禬禳」。(《遼史》卷五十三「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嘉儀下」)滿族也重騎射,乾隆皇帝尤為提倡,他的重陽節(jié)多半是在關(guān)外草原上度過的,「舊記登臨日,常于狝狩時」,很多時候更是在圍場與部族首領(lǐng)圍獵宴飲。
從乾隆皇帝留下的御制詩來看,他顯然很享受圍獵這種娛樂活動。彼時八旗的騎射功夫已大不如前,乾隆皇帝不得不時時加意勉勵,希望不墮昔日雄風。在這種心情下,他本人不僅喜愛而且擅長弓馬,既能有「虎帳骍弓右錦韉」「一箭要害洞中深」的英姿勃發(fā),也愛看「雁行兩翼圍密合,貔旅八旗各標幟」的排兵布陣,更能使用火槍,在他已經(jīng)八十四歲的時候還用火槍擊斃了幾只鹿。他回憶兒時由祖父康熙皇帝攜來圍場,十六叔(胤祿)親自教他使用火槍,初試啼聲即獲羊一只,令年邁的祖父十分喜悅。七十余年過去,再取出祖父所賜的兩柄火槍進行狩獵,自覺身手不讓當年,甚是欣慰。歷時半月左右的圍獵既有射虎、射熊之類力量的競逐,也有輕松愉快的宴飲活動,還有觀燈火之類的余興節(jié)目,更有一些較富觀賞性的草原特色比賽或者表演,比如所謂的「塞宴四事」——詐馬、什榜、相撲、教(詐馬就是賽馬,什榜是笳、箏、琵琶等樂器的演奏,相撲是蒙古摔跤比賽,教則是馴馬,指三四歲的馬)。乾隆皇帝曾就此一一賦詩,郎世寧也繪有《塞宴四事圖》,記錄了乾隆二十五年重陽節(jié)的盛況。
圍獵是滿蒙各部都比較熟悉且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但對于一國之君而言,這更是「天可汗」與各部王公之間的社交活動:一方面向他們展示君主的身強體壯和國家的兵精將廣,乾隆皇帝就曾在詩中注云:「蒙古向重武事,予昔年在木蘭圍中馳射發(fā)槍,武藝精熟,眾蒙古隨圍數(shù)十年無不知之,但今年既不行圍,蒙古王公等不幾謂予怠于肄武,因乘暇于山莊內(nèi)即鹿以試精力,而近日所中之鹿皆系一發(fā)即中,及頒賜蒙古王公等無不歡喜欽服,似此身體康強實荷上天錫佑,而我朝家法不忘武備,亦往代所希有也?!沽硪环矫嬉彩菧贤ǜ星?,懷柔遠人,圍場的氣氛較之金鑾殿自然相對輕松,在遼闊的草原上進行一些大家都相對熟悉的、比較活潑的競技運動,接受大清皇帝頒賜的布帛和銀錢,有利于部族首領(lǐng)們放松心情,更多地體會來自中央政權(quán)的恩典和善意,以期「跽瞻仍戀戀,歸去各欣欣。山向南來暖,情留北望殷」。(《罷獵出崖口》)如有新部落來歸,重陽的圍獵和宴飲活動更是其正式參拜大清皇帝的好時機,而皇帝也會賜予一些特殊的恩典以示歡迎,如土爾扈特部東歸之年,乾隆皇帝就在《宴土爾扈特使臣》一詩中表示「天闕不辭欽獻贐,雪山何礙許熬茶」,「覆幬誰可殊圓蓋,中外由來本一家」。
「木蘭歲歲秋圍舉,東道名藩許獻芹。(舊例木蘭行圍,扎薩克盟長等進公宴、家宴凡數(shù)次,朕命合數(shù)宴為一所,貢之馬駝牛羊并卻不納,既以聯(lián)中外一家之情,兼寓體恤之意云)幕設(shè)崇岡菊節(jié)度(是日重九),席聯(lián)新部?行分(隨圍之都爾伯特親王策凌烏巴什等回部郡王霍集斯伯克等并命預(yù)宴列坐)。湯羊美勝八珍膳,詐馬催來千錦群。諸伎畢陳行賞罷,一家和樂萬方聞。」(《蒙古王公等進宴即席得句》)木蘭圍場的重陽宴,熱鬧、輕松、愜意、和樂,卻隱含著大清帝國對北部邊疆的經(jīng)營之道,也標志著隨著滿族入關(guān),北方游牧(漁獵)民族的節(jié)日風俗逐步成為社會主流節(jié)俗之一,各民族風俗文化的交融進一步加深。
皇家節(jié)日禮俗較之民間生活,自然有其特殊之處,但其與民間節(jié)俗相互影響,故清代皇家的重陽社交活動也不失為觀察清代社會風俗的一扇窗。滿人入關(guān)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非漢族政權(quán),且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維系了國家統(tǒng)一和有效管理,北方游牧(漁獵)民俗的習俗在這樣的背景下以一種更為平等的方式融入中原文化,甚至成為社會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斜日射熊歸帳殿,便因余興一揮毫」,乾隆皇帝在重陽日寫下的這句詩,前句更多保留了北地舊俗,后句卻體現(xiàn)出中原文風的影響。重陽節(jié)俗不過是文化體系中很小的一個點,卻也從中反映出各民族各地區(qū)文化的交流與交融,反映出清廷為了維護統(tǒng)治在這一領(lǐng)域所作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