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宏
古人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兩代人之間,即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距離為一寸;而祖孫之間的距離為二寸。這一寸和二寸之間的距離,對從前的人來說,差距并不大。中國人幾代同堂,老少共居一室,親密無間,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不要說二寸,即便是三寸,也不是遙不可及的關系。
我沒有見過我的祖父,因為他在我出生前幾年就去世了。祖父是崇明島上一個租別人的田地耕種的窮人,生前沒有留下照片,所以我不知道他長的什么模樣。據(jù)說他很像我父親,不過我還是無法想象。我的祖母卻在我的童年生活中留下了無比親切的印象。我和祖母的接觸,也就是童年的三四年時間,我吃過祖母燒的飯菜,穿過祖母做的布鞋。祖母在燈下一針一線為我們幾個調皮的孫兒補襪子的情景,在我的記憶中如同一幅溫馨的油畫。在記憶里,祖母是慈愛的象征,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她的微笑和聲音,以及她那枯瘦的手撫摩我臉頰的感覺。
我的外公和外婆去世得更早,我只是在母親那本發(fā)黃的老相冊上見過外公和外婆。外公是一個非常英俊的男人,照片上他目光炯炯地盯著我,但我卻無法在他的凝視下產生一點親切感。而我的外婆在我母親還是嬰兒時就撒手人寰,她是在分娩時去世的,生下的男孩,也就是我最小的舅舅,也沒有活過一個月。照片上的外婆是一個絕色美女,眉眼間流露出深深的哀傷,仿佛在拍照時就預感到自己悲劇的命運。盡管母親曾給我講過不少關于外公和外婆的故事,但對我來說,這像是小說中的情節(jié),和我的關系不大。但是,另一個外婆的形象,在我的記憶中卻和祖母一樣親切。這外婆并不是母親相冊中那個表情哀傷的美女,而是另外一位慈眉善目的白發(fā)老人。
我的親外婆去世后,外公續(xù)弦,娶了一個女人,這就是以后和我有千絲萬縷關系的另一個外婆。我和外婆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的時間很短,還不到一年,那時我只有四歲。印象中外婆是個勞碌的人,要照顧很多人的衣食起居,一天到晚忙著,沒有時間和我說話。后來,我們全家搬出去住了,去外婆家就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個習慣。
當我長大一點,我發(fā)現(xiàn)外婆原來是一個很有情趣的人。一次,我去看外婆,她從床底下的一個箱子里拿出幾本線裝書,是她當年讀私塾時用過的書。一本是《千家詩》,另一本是《古文觀止》。她說:“這里面的詩,我現(xiàn)在還能背?!蔽冶憷p著外婆要她背古詩,她也不推辭,放開喉嚨就大聲背了起來:“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外婆背唐詩搖頭晃腦,像唱歌一樣,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她說,小時候讀私塾時,老師就是這樣教她背的,背不出,要用板子打手心。外婆喜歡的唐詩大多是描繪春天景色的,聽她背誦這些詩句,使我心馳神游,飛向春光爛漫的大自然。外婆和我住在同一個城市里,每年春節(jié),我們都要去給外婆拜年。從我的童年時代一直到中年,年年如此。小時候是跟著父母去,成家后是和妻子一起帶著兒子去。外婆長壽,活到九十四歲,前年才去世。去世前不久,我?guī)鹤尤タ此?,她躺在床上,還用最后的力氣背唐詩給兒子聽。
我的兒子和外婆之間,是三寸的關系了,他對外婆的稱呼是“太太”??吹剿屯馄爬纸徽劊腋械绞中牢?。兒子不知道什么“二寸”和“三寸”,但我從小就讓他懂得要愛長輩,要關心老人。兒子和我的父母這二寸之間,可謂親密無間。七年前,父親臥病在床,我無法帶兒子天天去看他,兒子每天放學回家,先打一個電話給父親,祖孫之間的通話很簡單,兒子總是問:“公公,你好嗎?”“公公,身上痛不痛?”然后是父親問:“你在學校里快樂嗎?”“功課做好了沒有?”就是這樣簡單的對話,對我的父親來說,卻是他離開人世前最大的快樂。聽聽孫子稚氣的聲音,感受來自孫輩的關懷,勝過天下的山珍海味。
外婆去世后,我便再沒有可以維系二寸之間的長輩關系了。每年春天,我和兒子總要陪著母親去掃墓。站在長輩的墓前,遙遠的往事又回到了眼前,親近猶如昨天。一寸和二寸之間,此時便不再有距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