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義信
以機器人題材作品著稱的美國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寫過一部他自己也很喜歡的小說《200歲的人》。在這部后來改編成同名電影的作品里,他講述了一個頗有深意的故事:名為安德魯?shù)墓芗覚C器人,因為制造商的技術錯誤而擁有了人類的情感,并且在服務的過程中逐漸渴望成為人。為此,安德魯將金屬外殼和體內的零件一點點換成比照人類制造的人工器官,最終因為“人類社會不能接受永生者”的法庭判決,它為自己的“大腦”設置了不可逆的老化程序,在200歲時以人類身份“離世”。
高度發(fā)達的人工智能技術,使機器像人類一樣擁有思考的能力甚至是情感,這樣的情節(jié)已經(jīng)不止一次在科幻作品中出現(xiàn)。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技術的進步正在使幻想顯現(xiàn)出成真的跡象。
人工智能朗讀文本時的語音,早已褪去了生澀的“機械感”,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音頻和視頻節(jié)目,有可能把配音的工作交給機器。面部識別技術和另一些算法的結合,使人們可以在影視作品里對演員進行“易容”或者說“換頭”,令早已離世的演員“重現(xiàn)人間”。人工智能畫師和樂師,正在通過網(wǎng)絡自行獲取素材。以人類難以企及的速度創(chuàng)作出可供酒店、餐廳使用的裝飾畫和背景音樂。機器不僅在體力上勝過了人類,而且借由被人類賦予的智能,逐漸走進了曾經(jīng)專屬于人類的精神世界。
然而,人類社會是否已經(jīng)做好準備,迎接與人工智能相伴的未來了呢?無論如何,驚人的變化正在發(fā)生。手機和個人計算機等便攜式終端上搭載的人工智能,正在扮演著隨身助理的角色。越來越多想要度假的人,通過人工智能的輔助來規(guī)劃旅行,以得享行程的廉價和舒適。近幾年投入市場的一些純電動汽車的新銳車型,也大多圍繞著車載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系統(tǒng)展開設計,用更加接近于電子產(chǎn)品而非傳統(tǒng)汽車的思路,提供更加人性化也更具科技感的駕駛體驗;更不要說,令許多科技公司躍躍欲試、有賴于人工智能對交通號志和路況分析的無人駕駛技術。人工智能的觸角,正在向許許多多的行業(yè)延展。
人工智能中方興未艾的機器學習研究方向,更是不時會結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果實。舉例而言,在圍棋、撲克和電子游戲對戰(zhàn)這樣的智力競賽領域,人工智能通過自主學習和“左右互搏”,不僅可以在短時間內成長為頂尖高手甚至超越人類,還可能在對局中顯現(xiàn)出與人類選手不一樣的思考角度,并且將其轉變?yōu)槿俚幕I碼。于是,連頂級人類選手也無法擊敗的人工智能,就成了他們最佳的陪練,使他們有可能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曾經(jīng)熟悉的競賽項目。
學會與人工智能這個從科幻走進現(xiàn)實的新朋友相處,是人類社會在未來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并不知道它會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帶向何方,但可以確定的是,對美好未來生活的渴望,使我們更可能將它們訓練成為善的幫手。正如另一部感人至深的科幻電影《人工智能》所展現(xiàn)的那樣,曾是人類家庭“養(yǎng)子”的機器男孩,在正要走向毀滅的陰暗、紛亂的世界里,依舊有幸被注入了純真。
當然,目前人工智能的各種成果都還是“個案性”的。為了實現(xiàn)“通用型”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還需要經(jīng)歷研究范式的脫胎換骨。令人振奮的是,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