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托馬斯·阿奎那作為中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家和神學家,他在著作《神學大全》的第二題中指出并闡明了關(guān)于上帝存在的五路證明,他主張采用后天的證明方法來證明上帝的存在。然而,雖然他的證明在前者的基礎上有其進步性和合理性,但仍存在可以進行質(zhì)疑和反思的地方,這對我們更進一步的探究上帝存在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關(guān)鍵詞】 托馬斯·阿奎那 上帝存在 五路證明 反思
托馬斯·阿奎那作為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的最高成果和中世紀神學哲學的最高成就,他生于意大利的貴族家庭,五歲便進入進修院學習,師從哲學家大阿爾伯特,這就奠定了他更具理性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以理性思考為主體,這便是西方形而上學亦或說本體論所具有的傳統(tǒng)。而《神學大全》的出現(xiàn)便是這一基礎很好的印證,著作中托馬斯·阿奎那對上帝存在的五路證明也可最終歸結(jié)為目的論證明和宇宙論證明。那么,這五路證明具體是怎樣的,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
一、關(guān)于上帝存在的五路證明
托馬斯·阿奎那關(guān)于上帝存在的五路證明有一個背景性的人物,那就是安塞爾謨。安瑟爾謨直接從上帝的概念導出了上帝的存在。而托馬斯·阿奎納則不贊同安塞爾謨直接從純粹概念推出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方法,他一方面指出上帝的存在與本質(zhì)是絕對同一的,上帝的本質(zhì)就已經(jīng)包含了存在,所以,上帝的自身的存在是無需證明的;另一方面,他又承認,上帝存在對人類的理智來說并不是直接自明的真理,因而對此需要加以證明,具體的證明是他在《神學大全》中提出關(guān)于上帝存在的五種證明。
第一個證明是“從事物的運動或變化方面論證”;第二個證明是“從動力因的性質(zhì)來討論上帝的存在”;第三個證明是“從可能和必然性來論證上帝的存在”;第四個證明是“從事物中發(fā)現(xiàn)的真實性的等級論證上帝的存在”;第五個證明是“從世界的秩序(或目的因)來論證上帝的存在”。托馬斯·阿奎那關(guān)于上帝存在的五種證明,由于援引和改造了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運動與變化、原因與結(jié)果、潛能與現(xiàn)實以及自然目的學說,因而在形式上有不同于安瑟爾謨關(guān)于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的特點。
二、關(guān)于上帝存在的五路證明能否成立?
就其論證來看,前四個論證其實是同一種論證的變形,即一連串運動、原因、可能性、完滿性不能無限的推論下去,必須有一個終極原因來解釋,這個終極原因就是上帝(祖先的祖先)。換言之,世間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或存在必須有一個起源,這個起源本身必須不運動、不是偶然性、不需要外部原因,自己是自己的原因。這個第一因、第一推動者就是上帝。與圣經(jīng)的上帝創(chuàng)世說相對應,這個論證被稱為“宇宙論”的證明。第五個論證關(guān)涉的是目的論證明,即有一個有智慧的存在者,一切自然的事物都靠它指向著它們的目的,這個存在者就是上帝。然而不論是宇宙論證明還是目的論證明,他們是否成立,眾說紛紜,我們必須對這些問題進行必要的澄清。
(一)宇宙論證明的無效性。首先,從邏輯上來討論,原因鏈條并不一定非要一個開端來作為終極原因,原因鏈條并不一定非要一個開端來作為終極原因,并把這個開端叫上帝。因為,設想宇宙會無限地延伸到未來是沒有矛盾的,同樣設想宇宙會無限地延伸到過去也是沒有矛盾的,一個沒有開端和結(jié)尾的永恒的宇宙在物理上和邏輯上都是可能的。這就是說,并不一定非要假設一個“開端”的存在。
其次,退一步講,即便假設存在第一因,也最多能夠證明第一因存在,并不能證明上帝存在。因為托馬斯理解的上帝具備“全知、全能、全善”的品質(zhì),但是“第一因”很可能是一個非人格性的存在,它并不具備人格化的品質(zhì)。第一因有可能就是自然原因,就是宇宙自身,而不一定非要是有人性品質(zhì)的善良存在。
綜上所述,關(guān)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論證明是不成立的。然而對哲學問題的探討往往是在一次次思想的交鋒中逐漸明晰起來。因此在提出對上帝存在的宇宙論證明的反駁時,又有可替換或解釋性的假設來為宇宙論證明辯護。具代表性的是諾斯替主義,這是一個早期的基督教派的解釋,他們認為有缺陷的宇宙是一個有缺陷的低級神創(chuàng)造的。還有印度教派的一些祭司認為:世界是從一個無限大的蜘蛛而來,在復雜聯(lián)系的蛛網(wǎng)中編制自己,也毀滅自己的一部分。然而,這些假設明顯是靠不住,站不住腳的假說性論證,并沒有充足證據(jù)證明。
(二)目的論證明的邏輯。上帝存在的目的論證明,有更明確的版本一一帕里的手表。英國牧師 William Paley提出如果我在穿過一片荒地時,我的腳被一塊石頭絆住了,我會認為是自然的原因。但是,如果我的腳被一塊手表絆住了,我會問誰設計了這塊精致的手表。正如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只手表的存在有一個設計者,我們同樣有理由相信宇宙也有一個設計者,這個設計者就是上帝。這一目的論論證的邏輯在于:宇宙類似一個手表,每只手表都有一個設計者,因此,宇宙很可能也有一個設計者--上帝。
這種思想可以在亞里士多德因果關(guān)系的目的因中找到根源。這種論說的基本原則是認為世界是有序的,它的基本原則是認為世界是有序的,在一個最高的理智實體的設計下體現(xiàn)出一種朝向目的的活動。因而它否認世界的無意義性,對世界的整體評價持一種積極肯定的立場。但這種立場忽視了宇宙宙中惡的存在,或者沒有給予惡的問題以充分的關(guān)注,從而導致了一些學者們的批評。
三、關(guān)于上帝存在的五路證明的反思
托馬斯·阿奎那關(guān)于上帝存在的五路證明雖然有其缺陷,但在自然神學中占有核心的地位,他所提出的宇宙論證明和目的論證明與安塞爾謨的本體論證明成為上帝存在證明的經(jīng)典表達。哲學作為科學之母,有其獨特的特殊性,尤其是從事哲學研究,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反思精神,所以,對上帝存在的證明問題的反思也是必須的,從現(xiàn)代科學的字宙論視角進行切入,由此需要考慮幾個問題:一是討論宇宙的產(chǎn)生是否必須要有一個第一因?二是即便需要一個第一因,這個第一因定是上帝嗎?三是關(guān)于這個第一因,自然的解釋與超自然的解釋,哪個解釋更好?
對于第一個問題的解答是不需要。現(xiàn)代物理學已經(jīng)拒絕了任何開始存在的事物都有一個原因這個論斷,也就是說,事物可以無原因存在。物理學家 Edward Tryon指出:“如果我們生活的宇宙中所有的粒子的凈值真的為零,那么它可能就是一個真空波動,這個真空存在于一個更大的空間里,而我們的宇宙被置于其中。如果你要問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事情,我會暫且提出這樣一個謙遜的假說:我們的宇宙只不過是那些時不時就產(chǎn)生的宇宙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我們的宇宙真的是一個真空波動的結(jié)果,那么他就不是有任何人或任何物產(chǎn)生的。也就是說它的產(chǎn)生不需要原因。同時,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也指出“沒有必要引入上帝來點著藍色火硝紙以使得宇宙運行起來”,意思是:我們不需通過上帝來解釋宇宙的產(chǎn)生。
對于第二個問題的解答是不一定。第一因不一定得是上帝,宇宙大爆炸理論被當作宇宙有一個開始、開端,這個開端被一些神學家用來證明上帝是第一因。但是,這樣的證明不具有說服力。因為關(guān)于大爆炸理論,還有更好的自然的解釋,而無需訴諸一個超自然的原因。存在兩種自然的原因解釋:一是循環(huán)論的解釋。循環(huán)論的解釋認為震蕩的宇宙模式,是“禮花”重復釋放的過程。認為宇宙無始無終地處在膨脹期和收縮期、創(chuàng)造與毀滅之間循環(huán),這個主張實際上取消了開端及起點,起點和終點是同一個東西(如,圓圈),也就取消了第一因。第一因只對直線性的時間觀有效,對循環(huán)論的時間觀沒有任意義。二是宇宙復制論的解釋。宇宙自我復制理論指出,當一個星球的燃料用盡,它的重力就會使得它收縮。如果這個星球足夠大,它得收縮就會導致一個黑洞的產(chǎn)生。黑洞里的物質(zhì)被壓縮到一個無限致密的點,也就是奇點上。但是有的物理學家( Lee Smolin)相信,在它達到奇點之前,黑洞里的物質(zhì)可能會又開始膨脹產(chǎn)生出另一個宇宙。按照復制論的解釋,我們不是住在一個孤獨的坍陷和重生的不斷循環(huán)的單一宇宙中,而是住在一個持續(xù)增長的宇宙集體中,該集體中的每個宇宙都是從一個坍陷成黑洞的星球的爆炸中來的。這種自我復制的宇宙更像是一個生物體,而非一個被造物,因為它的存在不需要一個外在的行為主體來推動,也就不需要一個第一因。
對于第三個問題的解答是自然的解釋更好。上述理論假說(震蕩的宇宙模式及自我復制的宇宙模式)比上帝假說更加簡單,因為它們沒有預設任何超自然實體的存在。并且沒有與任何科學規(guī)律相矛盾。另外,它們更富有成效,可以做出可測試的預言。在其它條件同等的情況下,越簡單、越具成果性的理論越好。所以,即使大爆炸是在150億年前發(fā)生的,我們也不必假設它是由上帝導致的。
總之,哲學研究的路是永無止境的,現(xiàn)在看似完美的理論,經(jīng)過時間和實踐的沖刷,不知道在那天會被更加完美的理論代替,或者被更完美的反駁性理論直接否定,對上帝存在的宇宙論證明問題的探究也是如此。
【參考文獻】
[1] (美)撒穆爾·伊諾克·斯通普夫,(美)詹姆斯·菲澤:《西方哲學史:從蘇格拉底到薩特及其后》[M],鄧曉芒,匡宏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版。
[2] (意)托馬斯·阿奎那:《神學大全》[M],段德智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
[3] 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4] 翟志宏:《走進神學中的理性》[D],武漢:武漢大學,2005年。
作者簡介:楊文君,1993年出生,女,漢族,甘肅省華亭市人,西北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國近現(xiàn)代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