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慶華
【摘 要】 目的:進行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研究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工作中的意義。方法:把我科于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期間接診的144名兒童作為調查的對象,把他們分為兩組,一組采取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另一組在護理的過程中增加與兒童的肢體語言溝通,之后對比兩組兒童的接受情況以及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結果:第二組兒童對護理工作的接受程度比第一組好,家長的滿意程度也比第一組好。結論:肢體語言溝通對兒童護理工作有較大的幫助,能夠有效的提高兒童對護理工作的配合程度。
【關鍵詞】 肢體語言溝通;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R76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8-152-01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靠的是口頭的表達以及肢體語言的溝通,肢體語言的溝通通常表現為目光的交流、身體的接觸以及面部表情等等,而兒童因為年齡的限制,語言交流還存在許多的困難,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孩子不能夠很好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嚴重影響了相關的護理工作,所以在小兒的護理工作中開展肢體語言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最近幾年隨著兒科護理工作的不斷深入,肢體語言溝通護理工作在小兒護理中逐漸開展起來。而且相關的研究證明,護理人員通過面部的表情,肢體的接觸等方法與兒童進行溝通,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兒童對護理工作的抵觸,而且有效的增強了他們的配合程度,對兒童的護理工作有較大的意義。本篇文章對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調查選擇的是我科于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期間接診的144名兒童作為調查的對象,這些孩子的年齡在7個月到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8±2.11)歲,其中男孩有80人,女孩有64人。所有的孩子都是由父母陪同治療,把他們分為兩組,一組采取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另一組在護理的過程中增加與兒童的肢體語言溝通,之后對比兩組兒童的接受情況以及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
1.2 方法
對第一組的小兒采取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其中包括對小兒進行藥物治療,飲食的指導,相關知識的教育以及心理的指導,在出院后要告知家長相關的注意事項等,第二組采取與第一組同樣的護理方法,但在護理的過程中增加與兒童的肢體語言溝通,相關的護理人員的穿戴必須整潔,對待孩子要溫柔有耐心面帶微笑,在于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態(tài)度要溫和,這樣才能讓孩子有歸屬感,原意配合[1]。在日常護理的時候,護理人員要耐心的傾聽孩子的心聲,以平等的身份與孩子交流,開導他們,并對他們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讓孩子的家人滿意。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要主動與孩子進行肢體接觸,比如摸頭、擁抱、握手等,通過肢體接觸降低小兒對護理的恐懼感以及對護理的抵觸行為,對他們進行安慰與鼓勵。護理工作人員在與孩子進行交流的時候,要注意和孩子的眼神進行接觸,用鼓勵的眼神與孩子交流,讓他們感受到護理人員的溫暖[2]。對年齡不一樣的孩子要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肢體語言進行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能傷害他們,通過較好的態(tài)度以及專業(yè)的能力幫助他們建立治病的信心,從而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在此次調查中采用的是SPSS17.0把相關的資料與數據通過軟件進行分析比較。
1.4 觀察指標
在護理結束后通過問卷的方法對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以及不滿意幾種,在對孩子的接受程度進行調查的時候通過4級標準進行評分,結合孩子的配合程度把護理的效果分為全部接受、一部分接受以及完全抵觸和部分抵觸
2 結果
在對兩組新生兒進行了相應的護理工作之后發(fā)現第二組兒童對護理工作的接受程度比第一組好,第二組孩子的配合率在80.5%,而第一組的只有52.77%具體情況如表1,第二組的家長的滿意程度也比第一組好具體情況如表2。
3 討論
兒童因為語言表達能力較差,不能較為明確的說明自己的問題,給相關的護理工作造成了困難,同時因為各方面的原因他們容易出現焦慮不安的現象。而且在治療的過程中會有打針吃藥的治療手段,因為他們的對疼痛的承受力較弱,自我控制的能力較弱,所以疾病的治療有較強的恐懼感,從而會產生抵觸行為。所以,在進行小兒護理的時候要加強與兒童及其家長的溝通,盡最大的能力讓孩子知道治療的重要性,讓他們自己愿意配合治療,要注意不能強制讓孩子配合治療,這樣不僅會導致孩子的抗拒情緒更嚴重而且孩子的家長也會有強烈的不滿,不利于護理工作。
研究發(fā)現,在進行小兒護理工作的時候采取相應的肢體語言進行溝通,能夠對護理工作有較大的幫助,在此次的調查中,實施了肢體語言溝通的小兒在護理的時候配合度較高,而且家長對護理的滿意度也較高。要注意,在對待不一樣年齡的兒童時要有針對性的采取相應的肢體語言進行護理工作,而且在護理的過程中,要耐心的傾聽孩子的心聲,注意他們的意愿不能強迫他們,這樣才不僅能夠提高護理的質量而且有利于建立較好的醫(yī)患關系。
綜上所述,在進行小兒護理工作的時候,適當的使用相應的肢體語言進行護理有利于護理工作的開展,提高孩子對護理的配合程度以及家長的滿意度,避免不必要的醫(yī)療糾紛問題,這種方法應該在實際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唐偉寧.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J].護理研究,2017(1):65-73.
[2] 賈麗娜.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5(1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