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學
這個能夠被稱為“先生”的95歲知識女性,個人累計為南開大學捐款3568萬元!
“先生”一詞,一直都是為德高望重、成就不菲的男子準備的。
?先生,不僅是一種稱謂,更蘊含著敬意與傳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僅在某一領域獨樹一幟,更有著溫潤深厚的德性、豁達包容的情懷,任風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在市場強勢奔襲的時代,先生們還需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為后生晚輩持起讀書、做人的一盞燈。
在現(xiàn)在的中國,還有一位讓人不由自主去叫“先生”的女子,她就是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現(xiàn)任所長、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葉嘉瑩先生。
他是中國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從教70載,先后在臺灣大學、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南開大學講學教課,可謂“桃李滿天下”。
他被聘為南開大學終身校董。南開大學黨委書記楊慶山、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共同為葉嘉瑩先生頒發(fā)終身校董聘書和校董徽章。
南開大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校長張伯苓在1935年開學典禮上,曾發(fā)出了“愛國三問”:“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當時正值“九一八事變”,“愛國三問”曾激勵不少師生投身救國運動。
葉嘉瑩的一生,都是對“愛國三問”的躬行與回答。透過文字,她將愛詩與家國情懷緊密結合在一起。
1974年,中國與加拿大建交,葉嘉瑩馬上申請回國探親。坐在飛機上的葉嘉瑩俯瞰北京城,不由得流了眼淚?!拔铱吹揭粭l長街上都是燈火,我就想那會不會是西長安街呢?是我當年每天都走過的地方,是我的家所在的地方?”回國后她寫了一首長詩《祖國行》,有1870個字,其中有一段寫道:卅年離家?guī)兹f里,思鄉(xiāng)情在無時已。一朝天外賦歸來,眼流涕淚心狂喜。
1976年,葉嘉瑩的長女與女婿在一場車禍中同時罹難。料理完后事,葉嘉瑩終日哭泣,她突然領悟到,“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能成為一個終極的追求和理想。”她要讓自己從“小我”的家中走出來,要回國教書,要把“余熱都交給國家,交付給詩詞”,要把“古代詩人的心魂、理想傳達給下一代”。
1978年,中國開始大規(guī)模向歐美等發(fā)達國家派遣留學生,揭開了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的序幕。葉嘉瑩借此機會,向中國政府申請回國講學,1979年她收到了中國教育部批準她回國教書的信。
“我結婚不是我的選擇,我去臺灣也不是我的選擇,去美國也不是選擇,留在那么美好的加拿大溫哥華,這不是我選的,這是命運。只有回國來教書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選擇?!?/p>
“從1979年開始,我在假期自費回國教學,一分錢都沒有拿國家的,完全是盡義務?!逼戳麟x數(shù)十載,這是她與命運最后、也是最堅決的抗爭。葉嘉瑩說:“我結婚不是我的選擇,去臺灣也不是我的選擇,去美國也不是選擇,留在那么美好的加拿大溫哥華不是我選的,這是命運。只有回國來教書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選擇?!?/p>
1979年3月,55歲的葉嘉瑩受邀來到南開大學,主講漢魏南北朝詩。授課時,在可坐300人的大階梯教室里,臺階上、窗戶上坐滿了學生,葉嘉瑩需要從教室門口曲曲折折地繞,才能走上講臺。葉嘉瑩為能用母語教課而深感幸福?!安还苁窃谂_灣,還是在大陸教書,我可以隨便講,講到哪里就是哪里。”但做葉嘉瑩的學生可并不容易。“跟我做學生就得吃虧。”發(fā)論文,她不肯打招呼;找工作,她不為學生謀福利。因為她堅信詩詞不能淪為應酬和歌功頌德的作品。
1991年,葉嘉瑩在南開大學創(chuàng)辦“比較文學研究所”,后更名為“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
1993年,她擔任該研究所所長,捐獻出自己的一半退休金,約合人民幣90萬元,設立“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
定居南開后,葉嘉瑩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在家中的小客廳里,她每周給學生上一次課,逐字逐句地幫學生批改論文。她的聽力不如往昔,上課時學生發(fā)言,需要坐得離她近一點,聲音大一些。
她增加自己在祖國各地講座講學的頻率。她說,“我要做的就是打開一扇門,把不懂詩的人接引到里面來。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詩詞傳給下一代人。”
現(xiàn)在,葉嘉瑩依舊堅持站立講課。每每講起詩詞,這位素衣華發(fā)的老人便煥發(fā)出不一樣的風采。她在《給孩子的古詩詞》一書里這樣說:“有人問我,以后還會有人喜歡古詩嗎?我說,只要古詩存在,一定有人喜愛它。詩歌里有生命,你不會知道千年后還有人讀了你的詩歌,會感動。詩詞有生命,讀詩詞能讓人有心靈的力量?!?h3>“若有詩書藏于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一個小男孩曾問葉嘉瑩:“什么是詩?”葉嘉瑩反問:“你的心會走路嗎?”小男孩疑惑地搖了搖頭。葉嘉瑩笑了笑,問男孩:“你的故鄉(xiāng)在哪里?是否想念那里的親人?”男孩回答:“遠在河南開封,常想爺爺奶奶?!比~嘉瑩點頭說:“對了,想念就是心在走路,而用美好的語言將這種想念表達出來,就是詩,所以‘詩就是心在走路?!?/p>
在一篇文章中,葉嘉瑩提出過“弱德之美”的概念。她說,詞本身存在于苦難之中,而且也在承受苦難之中,這就是所謂的“弱”。而在苦難之中,你還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這就是“弱德”。
“若有詩書藏于心,歲月從不敗美人”,如果不是滿頭銀發(fā)和滿臉皺紋提醒著歲月的刻痕,你很難想象這是一位95歲高齡的老人。傾聽詩歌朗誦時,她輕搖折扇,興味盎然;點評詩歌誦讀時,她氣定神閑,即興吟誦。聲音清亮,精神矍鑠,談興仍健,在她的娓娓道來中,中國古典詩詞音如鐘磬,悅耳動聽;過往人生世事空明如鏡,并不如煙。
與詩詞結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1924年農(nóng)歷六月初一,葉嘉瑩出生于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那一年,呂碧城41歲,林徽因20歲,陸小曼21歲,蕭紅13歲,張愛玲3歲……那是中國文學史上才女輩出的“黃金時代”——襁褓中的葉嘉瑩根本不會想到,有朝一日她會以中國古典詩詞“女先生”的身份躋身于這些傳奇女子之列。
3歲懵懂背詩,《論語》開智,四書啟蒙。真正讓葉嘉瑩再難棄的,卻是流光婉轉(zhuǎn)的中國文學史里那一闋闋美妙繾綣的詩詞。浩瀚斑斕的詩歌長卷中,靈之來兮如云,聊逍遙兮容與。
一生讀詩、釋詩、寫詩、教詩。命運的紅線,將詩詞輕系在她手腕,悄悄打了個死結。
“詩詞聲調(diào),平平仄仄,吟誦久了,自己就會作詩了”,15歲那年,葉嘉瑩曾親手移植一叢綠竹到自家院里,這本屬平常事,但不尋常的是,她拿起毛筆,不小心露了點才情,成了一首《對窗前秋竹有感》:“記得年時花滿庭,枝梢時見度流螢。而今花落螢飛盡,忍向西風獨自青?!蔽枭字晁髟娮鳎m稍顯稚嫩,但已大有“清新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風格雛形。
因生于荷月,葉嘉瑩便得乳名“小荷”。自古以來,“荷”因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而成為文人墨客爭相吟詠的寵兒。葉嘉瑩不僅愛荷,更以荷的品格要求自己。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來原是幻,何以渡蒼生?!?940年,在戰(zhàn)亂頻仍、動蕩不安的祖國大地上,16歲的葉嘉瑩寫下一首《詠蓮》詩,開啟了她作為“士”的一生;“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年齡稍長,葉嘉瑩對李商隱的詩所傳達的人生況味有了更深的體悟。
5年前,年屆90的葉嘉瑩,決定定居南開大學,身體不允許她再兩地奔波講學了。
“我的一生都不是我的選擇。我先生的姐姐是我的老師,是我的老師選擇了我?!比~嘉瑩說,自己的一生都很被動,唯有回國這件事例外。
40年前,54歲的葉嘉瑩正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在學校訂閱的《人民日報》上讀到中國改革開放和恢復高考的消息,她立即給中國政府寫信申請自費回國講學,不要任何報酬。次年得到批準,此后,兩地奔波授課,她開始了長達30余年“候鳥”般的人生旅程。
這一決定并非突然。早在1974年,中國和加拿大建交不久,葉嘉瑩迫不及待回國探親,并寫下一首長達1800多字的長詩《祖國行》,感情充沛,一氣呵成,是古今歌行體第一長詩?!拔也皇且室鈱懩敲撮L,只是因為離開祖國20多年,回來探親,非常興奮,就情不自禁把一切見聞都寫了下來?!?/p>
“他年若遂還鄉(xiāng)愿,驥老猶存萬里心?!鄙趹?zhàn)亂,執(zhí)鞭杏壇、渡海赴臺、遠赴北美,半生顛沛流離,飽經(jīng)人生離亂,她說,“經(jīng)過一次次大的悲痛苦難之后,我明白,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我的終極追求。我要從‘小我的家中走出來,回國教書,把余熱都交給國家,交付給詩詞?!?/p>
“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屈杜魂?!币簧鷳n患不斷卻依然樂觀處世,成就斐然卻仍舊心思純凈,這位“穿裙子的士大夫”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受益者,如今鮐背之年,她依然是中國古典詩詞最堅定的傳播者和傳承人。她說,“我要把古代詩人的心魂、理想傳遞給下一代。”
“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彼f,“我讀書、寫稿,把中國詩詞里美好的詩人品格、修養(yǎng)挖掘出來,把他們的理想、質(zhì)疑和持守傳達出來,讓年輕人不至于在這雜亂的塵世之中迷亂,認清人生最寶貴的生活理想,那是非常有價值的一件事情?!?/p>
近年來,葉嘉瑩致力于“吟誦”的搶救和推廣。“吟誦是詩歌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迸d之所至,竟不自覺地示范起來。她反復叮囑后學,一定要從平常讀的時候,就把詩歌聲調(diào)之美讀出來。
如今,她窮畢生之力播撒下的詩詞種子,早已生根發(fā)芽,遍地開花。
2019年9月10日,第35個教師節(jié),葉嘉瑩再向南開大學捐贈1711萬元,目前她已累計捐贈3568萬元,用于中華古典文化的研究和傳承。
(該文參考賈平凡、 王希、 丁寧、 康樸、 張瑞玲、楊月等文章,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