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鈞
在湖南株洲黃河路,有這樣一間公廁:中央空調隨時調控溫度,感應式出紙機免費提供廁紙,每個廁位都裝有“智能循環(huán)空氣清新口”,配有洗手液、烘手機的洗手池可自動調節(jié)水溫。如廁前,可通過廁位智能引導系統(tǒng)的顯示屏精準掌握廁位信息;如廁后,可以在旁邊藤椅上喝上一杯免費熱水,或上樓在圖書架里找本書看看,在卡座沙發(fā)上用免費WiFi刷刷手機,甚至還可以彈上一會兒鋼琴……
如此“高大上”的公廁是株洲便民服務的一項成果。自去年8月開始,株洲市著力解決公廁布局不合理、數(shù)量不充足、管理不完善等問題,在城區(qū)對廁所進行改造。這場工程的最大亮點在于,特別強調“公廁+”的理念,致力于將城區(qū)公廁打造成具備多種功能的標準化便民服務綜合體,并以株洲古稱將其統(tǒng)一命名為“建寧驛站”。
從既定方案來看,這是一場很用心很努力的工作———綜合考慮人流密度、公交站點等因素,并結合城市重要窗口,突出“街兩旁、江兩岸、橋底下、公園里、市場中”等五個重點區(qū)域,建成數(shù)百個現(xiàn)代化的“建寧驛站”,兩年之內達成“城市建成區(qū)500米內有公廁,所有公廁有統(tǒng)一標識,所有公廁有專人管理保潔,所有公廁備有手紙”的局面。這不僅可以有效緩解城區(qū)“找?guī)y”“如廁難”,在某種意義上,也堪稱展現(xiàn)工作作風、改善城市形象的一條“捷徑”。
同時也應看到,這樣的工程也意味著公共資源的大量投入。株洲黃河路上的那家“建寧驛站”究竟是花多少錢建成的,“外人”不得而知。不過,從這家“驛站”的配置上可以看出,公共投入肯定少不了。別說是在株洲這般普通的中等城市,就算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如此“高大上”的公廁恐怕也找不出幾個。
黃河路上的這家“驛站”或許只是一個特例。但是,從“建寧驛站”的設計要求上看,每一家“驛站”都能提供“基本功能+X”服務。其中,“基本功能”指免費廁紙、洗手液,安裝掛衣鉤、應叫器、面鏡,設置除臭裝置、干手設備、排風設備、消防設備、標志標牌等;“X”指額外的便民服務或便民商業(yè)功能,如提供手機充電器、USB插座,設置共享雨傘、ATM取款機,提供物品零售服務等。就算不都像黃河路上的那家那么“特別”,這些名為“建寧驛站”的公廁也已經(jīng)夠“高配”的了。這樣的公廁不僅建設起來費時費力費錢,維護起來也是問題多多。這方面的“教訓”時有耳聞。不少“高配”公廁一開始很“風光”,很快就難以為繼,紛紛以這樣那樣的借口“關門謝客”,或淪為中看不中用的擺設,或悄悄改作他用,而市民如廁的難題依然如故。
其實,對包括株洲在內的絕大多數(shù)城市而言,應對“找?guī)y”“如廁難”才是當務之急。在這個過程中,應對各種“用力過猛”給予高度警惕,不能為了盡快達成某種“效果”,而有意無意地“錯用”原本稀缺的公共資源。在這個意義上,“建寧驛站”的“高配”不值得提倡,真正便民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