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東
摘要:目前,全球多個國家或地區(qū)實施了負利率政策。本文對負利率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梳理。在此基礎上,圍繞負利率政策對宏觀經濟及金融體系的影響,從五個渠道進行了辨析。結合我國經濟運行現(xiàn)狀及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闡述了幾點啟示及建議。
關鍵詞:貨幣政策? 負利率 ?宏觀經濟 ?金融體系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各國普遍采用寬松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輔之以較低的利率水平;在低利率仍難以刺激需求的情況下,一些歐洲國家及日本率先實施負利率政策,試圖挽救通脹長期低迷的局面。根據(jù)彭博的統(tǒng)計,截至2019年8月,全球實際收益率為零或為負值的債券已占債券發(fā)行總量的1/3左右,總額近17萬億美元。
負利率的理論演進與爭鳴
(一)負利率理論的萌芽及演進過程
傳統(tǒng)貨幣政策理論認為,貨幣具有時間價值,利息為持有貨幣使用權的租金,任何時候的名義利率自然為正值,否則沒有人愿意出借貨幣。20世紀初,秉承自由社會主義理念的德國學者格賽爾(Gesell)提出“準備金稅”的概念,認為中央銀行應對商業(yè)銀行存放的準備金存款征稅,中央銀行沒有責任為商業(yè)銀行自由經濟行為的后果無條件買單。格賽爾的思想被普遍視為負利率最初的理論萌芽。
進入20世紀中晚期,在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后,弗里德曼的貨幣“長期中性說”(Long-Run Neutrality)逐漸占據(jù)主導地位,中央銀行被視為獨立的貨幣當局而存在。隨后,以泰勒規(guī)則為代表的政策框架,給中央銀行實施中性貨幣政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支撐,大部分發(fā)達經濟體的中央銀行秉承“通脹目標制”的理論邏輯,將其體現(xiàn)在貨幣政策實踐中。一時間,負利率似乎成為空中樓閣,在理論文獻中也難覓其蹤跡,因為人們在正常的市場條件下,很難想象出長期低通脹和巨大產出缺口的景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后,傳統(tǒng)貨幣政策理論受到重大挑戰(zhàn),低迷的通脹和產出水平為負利率的重現(xiàn)提供了機遇。根據(jù)泰勒規(guī)則,保持實際短期利率穩(wěn)定和中性政策立場,當產出缺口為正(負)以及通脹缺口高于(低于)目標值時,應提高(降低)名義利率。據(jù)此測算,如果不考慮零利率這一下限,那么美國的名義政策利率應降至-5%甚至-7.5%,歐元區(qū)和日本的名義政策利率甚至更低,這為負利率政策提供了最為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負利率理論的未解之謎
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負利率盡管具備了理論基礎,但依然飽受爭議。傳統(tǒng)貨幣政策理論對負利率的攻擊和質疑從未停歇,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第一,名義利率能否為負。1930年,美國經濟學家費雪曾指出,若民眾在銀行存錢不需支付儲存成本,且用現(xiàn)金購買商品沒有任何額外花費,則名義利率為正。沿著這個邏輯,利率一旦降低,要么會刺激消費和投資,要么會在經濟“逆風期”加劇人們持有現(xiàn)金的沖動,導致所謂的“流動性陷阱”1(Keynes,1937;Tobin,1956;Meltzer,1963)。批評人士則指出,如果利率降至零附近,沒有發(fā)生所謂的“流動性陷阱”,就足以挑戰(zhàn)“名義利率零約束”2的理論基礎(Krugman,1998;Zaid and Garin,2016)。
第二,負利率是否具有下限。負利率的支持者對“負”的程度也有不同理解。一類觀點認為,負利率具有物理下限。根據(jù)財務成本理論,儲存貨幣需要付出一定的顯性成本,這些成本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利率降至零附近或接近持有成本是有可能的,但不能超出太多,否則沒人愿意承擔超出的持有成本。有學者研究表明,黃金的儲存成本大約為0.2%,現(xiàn)金的儲存成本與黃金的儲存成本大體相當(Rostagno,2016)。這類觀點的批評者則認為,貨幣沒有所謂的“物理成本下限”,只要不發(fā)生“流動性陷阱”,利率可以持續(xù)下降。
第三,在負利率條件下,貨幣傳導如何進行。主流觀點認為,利率是否為負不改變傳統(tǒng)的貨幣傳導路徑,因此從貨幣投放的源頭進行控制,即征收“準備金稅”,激勵銀行將持有的現(xiàn)金從中央銀行轉向實體部門,無疑將有助于增加對實體經濟的有效貨幣供給。對此,理論界也存在批評的聲音。反對者認為,負利率的傳導與正利率有著本質區(qū)別,事關經濟周期與市場預期的波動;一旦經濟預期過于悲觀,即便是中央銀行實施了“準備金稅”來降低利率,資金可能最終也無法傳導至實體經濟,因為信貸需求的收縮更快。根據(jù)這一觀點,負利率的傳導不僅局限于中央銀行與商業(yè)銀行之間,而且還關系到銀行體系資金如何流向實體部門(Buiter,2009;Rogoff,2015)。
各國或地區(qū)負利率政策的實踐
(一)瑞典:首個實施負利率政策的經濟體
2009年7月,瑞典央行將7天期回購利率調低至-0.25%,后來一度恢復為正值。2014年10月,瑞典央行將7天期回購利率從0.25%驟然降至0。2015年2月,瑞典央行進一步將7天期回購利率從0下調10個基點至-0.1%,名義利率再度處于負值區(qū)間。此后,瑞典央行7天期回購利率繼續(xù)延續(xù)下行趨勢,分別于2015年3月降至-0.25%,以及于2015年7月降至-0.35%,直至2016年2月穩(wěn)定在-0.5%的水平。2019年1月,瑞典央行7天期回購利率從-0.5%回升至-0.25%,但依然處于負利率區(qū)間。
(二)丹麥:開啟首個負利率商業(yè)貸款項目
2012年7月,丹麥央行將7天期定期存款利率從0.05%下調至-0.2%。2014年9月,丹麥央行將7天期定期存款利率進一步下調至-0.75%。2016年1月,丹麥央行將7天期定期存款利率從-0.75%略微回調至-0.65%,此后一直維持在這個水平。2018年8月,丹麥日德蘭銀行(Jyske Bank)宣布,啟動年利率為-0.5%的10年期房地產按揭業(yè)務,這成為全球首個負利率商業(yè)貸款項目。
(三)歐元區(qū):負利率與資產購買計劃相伴而行
2014年6月,歐洲央行正式實行負利率政策,再融資利率由0.25%下調至0.15%,存款便利利率由0下調至-0.1%。2016年3月,歐洲央行全面下調三大政策利率。其中,邊際貸款便利利率下調至0.25%,主要再融資利率下調至0,存款便利利率下調至-0.4%。伴隨負利率政策的實施,歐洲央行保持了較大的資產購買規(guī)模,通過持有歐元區(qū)發(fā)行的證券來保持貨幣投放規(guī)模。
(四)瑞士:負利率政策長期持續(xù)
2014年12月,瑞士央行將3個月期瑞士法郎拆借利率從0.125%下調至-0.25%。2015年1月,瑞士央行再度將該利率下調至-0.75%,并維持至今。
(五)日本:實施“準備金稅”的變相負利率政策
2016年2月,日本央行開始實施負利率政策,對商業(yè)銀行在日本央行經常賬戶的部分存款執(zhí)行負利率,將商業(yè)銀行存放在日本央行的增量超額準備金利率從之前的0.1%降至-0.1%。如果商業(yè)銀行不將貨幣投放到實體企業(yè),將被迫繳納“準備金稅”。
負利率政策對宏觀經濟及金融體系的影響
利率是連接實體與金融的橋梁。負利率對宏觀經濟及金融體系的影響顯而易見,主要通過信用、通脹、資產價格、資產組合和匯率五個渠道來體現(xiàn),可分為實體和金融兩個層面。然而,從實際效果看,各方對負利率的政策效果卻有不同的聲音。
(一)實體層面:負利率政策是否長期有效
1.信貸渠道:能否刺激信用擴張
名義負利率是中央銀行強加給商業(yè)銀行的一種稅,旨在刺激商業(yè)銀行擴大貸款。商業(yè)銀行如果持有現(xiàn)金不使用,那么將不得不承擔更高的持有成本。在常規(guī)情形下,商業(yè)銀行為了轉嫁“負利率稅”的負擔,會選擇向實體部門提供利率更低的信貸,從而實現(xiàn)信用擴張。然而現(xiàn)實中的情形卻并非如此,除非負利率的負擔對于商業(yè)銀行而言足夠沉重,否則商業(yè)銀行是否會加大信貸投放依然存疑。一方面,在實行負利率政策之前,政策利率已經處于極低的水平,商業(yè)銀行的信用擴張已被證實缺乏動力。另一方面,商業(yè)銀行的資產投放渠道并非只有向實體部門發(fā)放信貸,商業(yè)銀行還可通過購買主權債券等高評級資產來避免持有大量現(xiàn)金。近期德國發(fā)行的零利率國債受到追捧就是一個例證。
2.通脹渠道:能否拉動通脹預期
20世紀30年代,費雪提出了“名義利率=實際利率+預期通貨膨脹率”的費雪方程式。據(jù)此,在名義利率固定的情形下,如果預期通貨膨脹率下降,則實際利率將上升。如果名義利率為負,實際利率將面臨下行壓力,那么可以期待產生有利于經濟的效果。2019年9月,在歐洲議會聽證會上,歐洲央行候任行長拉加德也認為,如果歐洲央行不采取包括引入負利率政策在內的非常規(guī)貨幣政策,歐元區(qū)的境況會更差。然而,也有學者認為,負利率對通脹預期的影響是雙面的(Arteta,Kose和Stocker,2016)。一方面,負利率可能會如政策制定者所愿,促進物價溫和回升;另一方面,負利率也是經濟衰退的先兆,會加劇市場的悲觀情緒,反而導致預期通貨膨脹率下行。從歐元區(qū)實施負利率政策的經驗看,負利率與通脹預期的關系并不顯著,通脹預期還受到經濟預期、貨幣投放規(guī)模、政府赤字及債務情況等更多因素的影響。
(二)金融層面:負利率政策是否會加大金融風險
大部分學者認為負利率政策將加大金融運行的風險。但也有人認為,負利率政策對宏觀經濟的利好將折射到金融體系,這會增強金融穩(wěn)定的韌性(Fischer,2016)。負利率政策對金融體系的影響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渠道體現(xiàn):
1.資產價格渠道:負利率政策催發(fā)的資產泡沫是否有害
負利率政策壓低資產折現(xiàn)率,從而抬升資產現(xiàn)值,帶動金融資產和房產價格上升。人們對負利率引發(fā)資產價格上漲這一觀點不存在爭議,人們的分歧在于這些資產泡沫是否有害。一方面,負利率政策會增加財富現(xiàn)值。負利率政策的本意是刺激資產價格良性溫和上漲,使得私營部門產生“正財富效應”3,從而扭轉經濟預期,增加消費和投資。另一方面,負利率政策會加大貧富差距。批評者認為,負利率政策強化“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收入循環(huán)(Jobst和Lin,2016)。即便是采取再低的利率,低收入人群也首先要滿足基本消費需求,其擴大投資和消費的欲望難以被激發(fā)。同時,在負利率政策下,持有金融資產和房產的“有產者”財富增加,相當于進一步剝奪了“無產者”本該享有的社會財富,還可能導致全社會消費收縮,拉長經濟低迷的時間。
2.資產組合渠道:能否扭轉風險偏好
實施負利率政策的初衷之一,是改變銀行的風險偏好,讓銀行增強投放高風險資產的意愿。然而,這卻存在兩個疑問:第一,銀行的風險偏好是否要到負利率階段才會改變?實際上,銀行如果愿意扭轉風險偏好,那么在低利率階段就會扭轉,不一定要等到負利率階段(Demiralp,Eisenschmidt和Vlassopoulos,2017)。第二,銀行改變風險偏好是否有助于金融穩(wěn)定?有學者認為,一旦銀行風險偏好上升,將打開實體經濟風險向金融風險傳導之門,帶來銀行壞賬、資本金缺乏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生硬地改變銀行的風險偏好,可能會通過影子銀行等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放大金融風險(Nelson,Pinter和Theodoridis,2018)。
3.匯率渠道:是否能通過貨幣貶值來獲益
支持負利率政策的人認為,在匯率層面,負利率將加大本幣與外幣的利率逆差,導致本幣貶值,從而改善出口,對經濟產生提振作用。然而從現(xiàn)實來看,匯率的變化并非受單一變量的影響,還受到外債、資本流動等多方面因素的沖擊;究竟是匯率貶值更有利于本國經濟還是匯率升值更有利于本國經濟,還難以確定,因為匯率對經濟的影響還受到更多變量的約束。以歐元區(qū)和日本為例,這兩大經濟體在實施負利率政策的過程中,歐元和日元匯率呈現(xiàn)截然不同的變化。其中,日元匯率一度升值,歐元匯率則表現(xiàn)出微弱的貶值趨勢(見圖1)。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和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利率市場化正在平穩(wěn)、有序地推進。從經濟基本面看,我國實體經濟頗具韌性,主要經濟指標處于合理區(qū)間,經濟結構持續(xù)優(yōu)化,國內市場和宏觀調控尚有廣闊空間,具備應對內外部不確定性沖擊的有利條件。從長期看,應充分關注全球貨幣政策變化的軌跡,加強貨幣政策理論研究,積極開展負利率理論和實務的探索,使貨幣政策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fā)展的長遠目標。目前,他國實施負利率政策對我國的主要啟示如下。
(一)不可盲目相信貨幣政策的功效
從各國實踐經驗看,經濟復蘇的內生動力比外生力量更為重要。如果不解決好經濟長期發(fā)展中的結構性矛盾,僅僅依靠貨幣政策的強刺激來實現(xiàn)復蘇,效果自然不明顯。主要經驗:其一,貨幣政策并非無所不能,貨幣政策對打破經濟內生的結構性桎梏收效甚微。其二,負利率政策能夠使貨幣從中央銀行流向商業(yè)銀行,但對商業(yè)銀行向實體投放信貸的刺激作用較為有限。其三,一旦某國實施負利率政策,極易引起他國群起效仿,在缺乏國際協(xié)調的情況下,效果通常會打折扣。
(二)利率政策應重視傳導機制
盡管圍繞負利率政策工具、手段和效果的討論仍在持續(xù),各方觀點不一,但在此過程中,各國中央銀行的目標和出發(fā)點是不變的,主要目的依然是促進資金從金融體系向實體部門暢通循環(huán)。從各國實踐看,在負利率條件下,金融體系資金普遍寬裕,但未必能有效地傳導至終端實體。這需考慮破除兩方面的制約因素:其一,做好積極的貨幣政策溝通,合理引導金融市場預期和風險偏好,為實體部門營造較為寬松的融資環(huán)境。其二,消除體制、機制層面可能存在的貨幣傳導梗阻,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優(yōu)先考慮提升實體融資的可得性。
(三)拓寬貨幣理論的研究視野
從歷史經驗看,每種貨幣理論的產生都要經歷從不完善到完善、從不被認可到被認可的曲折發(fā)展歷程;各派貨幣學說互相抗衡、互為補充,在不斷完善和發(fā)展中建成了今天的貨幣理論大廈。負利率政策作為一個新生的貨幣理論命題,成為金融危機后貨幣理論研究的重點?!柏摾誓繕酥评碚摗薄艾F(xiàn)代貨幣理論(MMT)”等一些新穎的貨幣學說引發(fā)廣泛關注,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從各國實踐看,兩方面的研究值得關注:一是在負利率條件下,如何更好地協(xié)調財政與金融的關系,利用國家財政工具,更好地服務于宏觀調控。二是在傳統(tǒng)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受阻的情況下,可否增加更多的宏觀變量,使之與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更好地協(xié)調配合,以提升政策的整體有效性。
注:
1.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是指貨幣政策失效的一種情況。在此情況下,無論降低利率還是增加貨幣供應量都無法刺激經濟,流動性資產持有者處于極端的不愿意投資的情緒之中。
2.名義利率零約束(zero lower bound)是指在傳統(tǒng)貨幣理論框架下,由于貨幣存在固定的持有成本,貨幣的名義利率將至少維持在持有成本之上,永遠不可能達到負值的區(qū)間。
3.正財富效應(positive wealth effect)是指實施貨幣政策后,貨幣供應量增加,引發(fā)資產價格上漲,從而帶來社會名義財富的增加。
作者單位:國壽安保基金有限公司交易管理部
責任編輯:羅邦敏? 印穎
參考文獻
[1]巴曙松,邵楊楠,廖慧.名義負利率及其影響[J].中國金融,2016(10):58-60.
[2]管濤.負利率能夠治通縮嗎?[J].金融論壇,2016,21(8):7-10.
[3]熊啟躍,王哲,趙乙歐.日本“負利率”政策實施及其影響探微[J].中國農村金融,2016(23):82-84.
[4]Arteta C,Kose M A,Stocker M,et al. Negative interest rate policies: Sources and implications[M].The World Bank,2016.
[5]Buiter W H. Negative nominal interest rates:Three ways to overcome the zero lower bound[J]. 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9,20(3):213-238.
[6]Demiralp S,Eisenschmidt J,Vlassopoulos T. Negative interest rates,excess liquidity and bank business models:Banks reaction to 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 in the euro area[J]. Excess Liquidity and Bank Business Models: Banks Reaction to 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 in the Euro Area (February 1,2017),2017.
[7]Fischer S. Monetary policy,financial stability,and the zero lower bound[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6,106(5):39-42.
[8]Jobst A,Lin H. Negative interest rate policy (NIRP):implications for monetary transmission and bank profitability in the euro area[M].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6.
[9]Keynes J M. The "ex-ante" theory of the rate of interest[J]. The Economic Journal,1937,47(188):663-669.
[10]Meltzer A H. The demand for money: the evidence from the time seri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3,71(3): 219-246.
[11]Nelson B, Pinter G, Theodoridis K. Do contractionary monetary policy shocks expand shadow banking?[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2018,33(2):198-211.
[12]Rogoff K. Costs and benefits to phasing out paper currency[J].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2015,29(1):445-456.
[13]Rostagno M,Bindseil U,Kamps A,et al. Breaking through the zero line: The ECBs negative interest rate policy[J].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2016,6.
[14]Tobin J. The interest-elasticity of transactions demand for cash[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6:24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