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自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整本書閱讀”以來,它日益受到教育專家、學者及一線語文教師的重視。各地積極開展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紛紛舉辦有關培訓研討、觀摩交流活動,也相繼推出整本書閱讀策略、課型、模式等經(jīng)驗和做法,應該說“整本書閱讀”成了語文界最大的熱詞。但“狂熱”的同時,也需要“冷靜”的反思,要警惕“淡化興趣”“忽視習慣”“支持缺失”“評價失衡”“目光短淺”等不良傾向和“以練代讀”“以點帶面”“以師代生”“以寫代讀”“以考代導”的不當做法。
本期的這組文章,是南京市伏榮超團隊基于江蘇省“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初中生整書冊閱讀中教師支持性行為研究”而推出的一批成果。希望他們的努力,能為廣大一線教師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提供一些啟發(fā)和借鑒。
整本書閱讀不是“新生兒”,更不是語文學科的“專職”。正如上海語文特級教師鄭朝暉所言:“正經(jīng)八百的閱讀從來就應該是‘整本書閱讀?!苯K省語文特級教師王棟生認為:“整本書閱讀的任務必須上升為貫通各科教學的基本要求(而不僅僅是文學經(jīng)典教育),成為學校教育共識,才有可能鞏固地位,成為基本任務?!闭緯喿x是個永恒的課題,重在“做”。
筆者現(xiàn)以《朝花夕拾》為例,談談在整本書閱讀中的一點探索。
一、選“點”
選“點”是學生在對整本書通讀的前提下,結合自己的初讀感受、第一印象,在獲得“知性的喜悅”的基礎上,渴望得到新的、更多的發(fā)現(xiàn)與感動的閱讀方法。
當然,學生初讀整本書,未必能一字一句從頭讀到尾,往往先看開頭,然后翻遍全書,尋找自己最想知道的內(nèi)容。因此,此階段需要得到教師的幫助和支持,以完成對整本書的通讀。北京教育學院吳欣歆教授針對不同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學生,提出了“閱讀計劃輔助的自主通讀”“閱讀任務督促的順序通讀”和“閱讀活動引領的整體通讀”三種支持策略,幫助學生大致了解情節(jié)與全書的結構,對人物形成初步的印象,達成熟悉文本的目的。
《朝花夕拾》創(chuàng)作于魯迅生活最為動蕩不安的1926年,共包括10篇散文,語言自然誠懇、幽默風趣。作者在對往事的追憶中融入對現(xiàn)實的思考,使作品具有豐富的藝術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應該說,《朝花夕拾》教學中可選的“點”很多,主要表現(xiàn)為興趣點、疑惑點、感動點、矛盾點、新奇點等。如:人物描寫(愚昧善良的長媽媽,樸素偉大的藤野先生,覺醒而又苦悶的范愛農(nóng),嚴厲、慈愛、專制的父親,心術不正、自私自利、令人憎惡的衍太太等)、紹興民俗(健康淳樸的民俗、病態(tài)丑惡的民俗)、語言特點(清新雋永、刻畫鮮明、多種手法等)、時空關系(百草園、現(xiàn)代都市、異國他鄉(xiāng)、故鄉(xiāng)的空間轉換,童年、少年、青年的時間表達)、創(chuàng)作心理(回憶與忘卻的雙重表達與強化,無地彷徨與精神還鄉(xiāng))、藝術價值(細節(jié)描寫像小說、語言優(yōu)美如詩歌、抒情思辨似雜文,體現(xiàn)了雍容、幽默、洗練的藝術特色,尤其是“閑話風”體式,開現(xiàn)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一代新風)、文獻價值(記錄了魯迅30年間從家庭到社會、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從國內(nèi)到國外發(fā)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是研究魯迅青少年時代生活和他早期思想發(fā)展軌跡,以及當時社會歷史狀況的重要藝術文獻)等。
當然,不同學生對“點”的選擇也不同?!包c”是學生由感知走向理解,由通讀轉向細讀的“動力源”“催化劑”“發(fā)動機”,并決定著探究活動的方向、主題與方式。青春語文的倡導者王君老師稱之為“心靈悸動點”,并提出“確立趣點——整合信息——細讀精思——梳理歸類——質(zhì)疑問難——討論切磋——撰寫報告——匯報演講”的探究式閱讀流程,從而促進整本書閱讀走向深處。
二、理“線”
整本書閱讀不同于單篇的文本閱讀,它具有閱讀的整體、編整、全整的特點。教師要指導學生結合序言、目錄、后記(跋),通過“檢視性閱讀”,把握整本書的結構,找到作品的敘事線索,從而用這條“線”將顆顆“珍珠”串聯(lián)起來。
《朝花夕拾》作為魯迅唯一以自我經(jīng)歷為主線的回憶性散文集,以魯迅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jīng)歷為線索,真實生動地敘寫了他從農(nóng)村到城鎮(zhèn),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nèi)到國外的一組生活經(jīng)歷,抒發(fā)了對往昔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過程,同時也對舊勢力、舊文化進行了嘲諷和抨擊。為此,可以繪制出時間、空間雙線圖(略)。
從時間鏈和空間鏈可以看出,魯迅先生30多年間,不斷地奔波和遷徙,游走于百草園、現(xiàn)代都市、異國他鄉(xiāng)和故鄉(xiāng)等不同空間。正如浙江警官職業(yè)學院魏慶培先生所言,故鄉(xiāng)本身就是“故”(時間)與“鄉(xiāng)”(空間)的結合,故鄉(xiāng)的敘述是一種建立在時間向度上的空間書寫,也是一種建立在空間遷徙中的時間性表達。而時間與空間的組合便表明了魯迅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jīng)歷,這就是《朝花夕拾》這本“回憶的記事”的行文線索。
三、構“面”
全面了解一本書的內(nèi)容需要全盤式、完整性的分析閱讀。正如美國學者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所言:“如果說檢視閱讀是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最好也是最完整的閱讀,那么分析閱讀就是在無限的時間里,最好也是最完整的閱讀?!薄冻ㄏκ啊愤@本書由引言、10篇散文和后記組成。10篇散文的前7篇反映魯迅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3篇敘述他從家鄉(xiāng)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后回國教書的經(jīng)歷。我們通過完整的閱讀,可以繪制出以下樹狀圖:
上圖全面地展現(xiàn)出10篇散文的內(nèi)容,可以理清作者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jīng)歷,了解書名、文體、作者情感并明確這本書的主旨。因此,這種分析閱讀是尋求理解的閱讀,是一種專注的活動。
構“面”閱讀需要打破“一篇”“一本”的界限,走向?qū)n}閱讀,開展專題探究。如現(xiàn)行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共選入了魯迅5篇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jīng)〉》《藤野先生》選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由此,我們可以理出魯迅從少年到青年時代的成長經(jīng)歷。結合《父親的病》,理解其家境的變化對魯迅性格的影響;結合《藤野先生》《范愛農(nóng)》,理解魯迅思想的變化?!渡鐟颉贰豆枢l(xiāng)》兩文選自小說集《吶喊》。我們結合《二十四孝圖》《祝?!贰丁磪群啊底孕颉贰丁匆安荨堤徂o》等,就可以對魯迅的文學主張以及他對中國革命的思考、對國民性的表現(xiàn)與批判有初步的認識,為將來高中進一步學習做鋪墊。
四、立“體”
整本書閱讀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書”的感知上,而要用正確的態(tài)度、審辨的思維、全息的視角讀懂書中的人,讀懂作者,在閱讀、審辨、省思中受到教益,讓自己成為“日日新”的人。
讀《朝花夕拾》,我們了解其主要人物、經(jīng)典情節(jié)、內(nèi)容主旨、藝術特色,讀出了魯迅的兒童教育觀、語言藝術、文學主張以及他對丑惡現(xiàn)象的批判、對革命前路的思考等。我們還要讀魯迅的其他作品以及別人寫魯迅的作品,這樣才能真正讀出一個“立體”的、真實的魯迅。如讀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節(jié)選),感受生活中真實的魯迅,了解他的個性、情趣、魅力、氣質(zhì)。還可以閱讀陳丹青的《笑談大先生》、唐弢的《瑣憶》、王曉明的《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學生就能夠更加理解魯迅的為人和生活,理解他本質(zhì)上是一個非常樂觀、待人隨和、理想主義的人。這種隨和不是家庭優(yōu)渥所造就的樂觀和隨性,而是洞察世事的辛酸苦辣,看透人性的陰冷恐怖之后的豁達和寬和。所以,他的性格和文字里常常呈現(xiàn)出鮮明的愛憎和冷熱。他把長媽媽寫得那么粗俗、愚昧,但是又那么動人,那么深情;他把華老栓寫得那么愚蠢可悲,把周圍的人寫得那么涼薄冷漠,卻還要在夏瑜的墳上放一個小花環(huán)。
魯迅在《故鄉(xiāng)》一文中說:“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輾轉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jīng)生活過的?!睘榱诉@個希望,魯迅“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所以他對青年、對文學后輩非常關愛,但是又時時需要戰(zhàn)斗,需要拿起筆,寫匕首投槍一樣的文字。
這樣的魯迅不再是“騎手”“干將”,不是板著面孔、皺著眉頭的神。如此,他的作品才能擺脫政治的標簽,真正煥發(fā)出生命力,成為我們?nèi)≈唤叩奈膶W財富和精神寶庫。
整本書閱讀要回歸本源,遵循整本書的閱讀規(guī)律,不可急功近利。拿單篇文本精讀經(jīng)驗、導讀思維去閱讀整本書,或者僅僅局限于語文學科去閱讀整本書,則無益于整本書閱讀的推進,也無益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斑x點——理線——構面——立體”的整本書閱讀路徑,將使學生會閱讀,能閱讀,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學生一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基。
(作者為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南京市初中語文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現(xiàn)任教于江蘇省南京市新城初中怡康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