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章平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30-0153-01
會寫、會念數字,會算20以內的加減法,對于一個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很多家長會驕傲地認為孩子已經在數學學習上“先人一步”了,但事實往往是,孩子只是機械的記憶,而對其中的些計算方法、思維過程不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更不要說有數學邏輯性和科學性了,也就是說,孩子的數學智慧并沒有被激活。小學是基礎教育階段,數學智慧的激活對于孩子以后更高層次的知識學習至關重要。因此,我就本學期結合我們一年級數學的小課題實驗,針對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進行了思考和實踐,下面談談自己的三個小“招數”:
小學生思維的直觀性占主導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維。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來培養(yǎng)兒童的數學語言。在教學中特別要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時,要注意多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敘述操作過程,表述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把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促進感知有效地轉化為內部的智力活動,達到深化理解數學知識的目的。比如在學習《10以內數的分解和組成》時,為了避免學生死記硬背,每學一個數的分解組成,都讓學生動手操作所帶的學具,有時是小棒,有時是圓片,有時是三角形等,讓學生在操作中理解一個數可以分成哪兩個數,然后觀察分析這個數的分解有什么特點?怎樣能又對又快地記住這個數的分解?讓孩子們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去記憶,效果非常明顯。又如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孩子們通過對小棒的操作,特別是大數差幾滿十,就把小的一個分成幾和幾,通過滿十捆成一捆的實際操作,孩子們對算理的理解非常透徹,因為每個人都動手實踐了的,所以復述計算過程時也非常清晰。學具的有效利用,有助于孩子左右腦互用,可以幫助孩子逐漸形成對數學的形象思維和邏輯判斷,數學智慧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培養(yǎng)。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年級學生對色彩絢麗,形象直觀的圖畫非常感興趣,它們往往最能激發(fā)學生們強烈的表達欲望。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圖畫,對孩了進行正確引導,讓孩子們在表述圖意的過程中進行數學語言的訓練。由于數學語言較抽象,對數學語言的準確理解,只有在不斷應用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所以在表述過程中,孩子們可能出現語言不精煉,用詞不當等現象,這時,教師要耐心地予以引導,使學生從敢說到會說,從那些兒童的自然語言,逐步過渡到規(guī)范、準確的數學語言。比如剛開始學習圖畫應用題,就注意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圖中畫的什么?你發(fā)現哪些數學信息?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然后培養(yǎng)學生用三句話描述出來:圖中告訴我們什么?要我們求什么?這樣長期訓練,把情境圖或生活中呈現的問題讓孩子們用口頭語言完整地描述出來,或者面對一個數學問題的時候,孩子也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形象的圖畫,有助于孩子更準確的理解、解答問題。圖形模式與數學模式的培養(yǎng)不僅僅有助于孩子數學表達能力培養(yǎng)和數學成績的提高,對于以后理解難度更高的數學問題也是一種基礎訓練。
真理越辯越白,學習更是如此。經常組織孩子圍繞某個問題進行討論,讓他們的“小宇宙”充分地活躍起來,也是一種可以整體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好辦法。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式。在每個小組中選出小組長、記錄員等,當學習中有疑難時,便可請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討論后請一名代表交流。
這樣做,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也有聽別人說的機會;既有面對幾個人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又有面對全班同學說的機會。同時學生為了表達本組的意見,會更加主動地思考、傾聽、組織,靈活運用新舊知識,使全身心都處于主動學習的興奮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學習《認識圖形》時,當老師和孩子們討論總結出認識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的方法后,要了解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檢測就很困難,因此我就組織了一個小組合作交流的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由四名學生站在講臺上,每人手中各執(zhí)一種模擬圖形,其余學生認讀,并說出怎么想的。如果有孩子認錯了,其余的孩子要當小老師,幫助他,多給這樣的孩子練習的機會。這樣給孩子們營造一個互相學習、百相幫助、互相鼓勵的活動氛圍,孩子們學習積極性非常高,學習效果也特別好。此外同桌交流也非常有利,也是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發(fā)表見解、培養(yǎng)語言能力的好方法。
總之,數學智慧培養(yǎng)是數學教學工作中一項長期的任務。有力的培養(yǎng)能使學生獲得數學交流的機會,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樹立學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聽說能力,從而從真正意義上充分調動孩子們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