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剛 王愛祥
[摘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感染性,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和針對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理論命題和迫切實踐要求。大學生組織感染性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個體在相對無意識的心理狀態(tài)下,被組織所傳遞的某種觀念、情緒、信息、行為瞬間激發(fā)或長期影響,導致組織個體或個體之間產生連鎖性感受反應并引起情感共鳴,最終改變個體思想或行為的過程。大學生組織感染性具有淡化個體逆反、催化個體接受、塑化個體人格、強化個體自育等功能,其發(fā)生機制包括觸動前提、激發(fā)條件、接受過程、矢量效果和“客主”轉化等五個方面。
[關 鍵 詞]大學生 ?組織感染性 ?屬性 ?功能 ?發(fā)生機制
[基金項目]本文系上海市社科規(guī)劃課題“思想政治教育儀式及其感染性研究(批準號:2017BKS014)”、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大學生組織思想政治教育感染性研究(批準號:16YJC710042)”及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科規(guī)劃項目“當代大學生組織歸屬與認同狀況研究(批準號:JJKH20170936SK)”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子剛(1984-),男,吉林松原人,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講師、法學博士、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在站研究人員,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王愛祥(1977-),男,吉林通化人,華東理工大學校長辦公室主任、副教授、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為高校德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6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8-7672(2019)04-0099-08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文中指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心理發(fā)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經驗,而是起源于個體與環(huán)境不斷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種心理建構過程。
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在不斷印證因組織生活而帶給個體思想和行為方式的影響。從宏觀視角來看,社會環(huán)境從不同維度將人們界定在不同的群體中;從微觀視角來看,人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因社會關系又締結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組織,也就是自己的“圈子”。大學生作為社會人的一部分,既被社會組織所“吸收”,同時又擁有屬于大學生自己的校園組織。本文強調的學生組織是指學校根據教育教學實際需要,依法設立的具有一定教育管理功能的,或是由學生根據自身價值追求、成長需要、興趣愛好、行為特點而自發(fā)建立和自主選擇的,具有一定組織特征的群眾性團體。一般而言,高校大學生組織的構成主要包括學生黨支部、學生團支部、學生會(大學生聯合會)、學生社團、年級集體、班集體、學生寢室、同鄉(xiāng)會、聯誼會、學生科研團隊、學生創(chuàng)業(yè)團隊、大學生主題工作室、大學生藝術團、學生體育運動隊、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體、勤工助學中心、校園媒體和網絡自組織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大學生組織形式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
思想政治教育感染性適用于所有的表現形式,但在大學生群體中效果尤為突出,這不僅取決于大學生的個體發(fā)展水平和情感體驗能力,更因為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集體化要求導致組織化程度較高,具備情感激發(fā)的良好條件。我們常常會發(fā)現這樣一種現象,思想越是有感染性,組織必然越有力量,一個思想積極上進的團支部入黨申請率可以達到100%,一個學風優(yōu)良的班集體獎學金獲獎率可以達到80%以上,一個和諧健康的寢室能夠實現全部保研。應該說,沒有群體存在的個體教育不能稱之為組織感染性教育,組織感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感染性發(fā)生的最優(yōu)條件和最重要形式。
一、 大學生組織感染性的本質屬性
對于大學生組織感染性本質屬性的分析,要做出一個帶有前提性和決定性的解釋。那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到底是組織本身在感染學生,還是組織文化在感染學生,或是組織中的個體在感染其他個體。應該說,組織本身是一個“人的集合體”的概念,是在群體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范圍屬性標簽,其本身沒有思維與意識,必然不存在感染性作用。組織感染性的過程實質上是組織在長期運行中,由組織中眾多個體在一定價值觀引領下,形成了“排他性”的組織文化,這種文化反作用于組織的發(fā)展方向,進而作用于組織中的個體,或者是在同一組織中,與具備一定特質的組織個體長期交往、交流,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改變其思想與行為方式。上述兩種情況均屬于組織感染性研究范疇。因此,本文認為是組織文化和組織個體在承擔組織感染“任務”,而并非組織本身。關于組織感染性的本質屬性,具體要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方面,要充分強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與社會是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的第一關系,是學科內一切研究的出發(fā)點,更是本文研究的邏輯起點。馬克思指出:“個人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為一個個體,成為一個現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迸c此同時,“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眱啥握撌鲛q證地解釋了人與社會的存在關系,即人一定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當中,社會之所以成為社會是因為無數個體人的社會關系聯結所致,因此兩者互為存在。在探究人的思想和行為變化時,不僅要看到個體的存在,還要充分關照個體背后的社會關系。同樣,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大學生個體社會關系締結形成的大學生組織時刻影響和制約著教育的作用,這種作用具體體現為個體與組織、個體與個體、組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而大學生組織感染性的本質就蘊含在上述三者關系及其衍生的影響因素之中。由此可見,個人與社會這一對范疇規(guī)定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組織感染性的任務。
另一方面,要了解和掌握基于情感的心理共振原理。在心理學中,心理共振是指人與人之間在需求、認知、情感、志趣等方面的一致性和共鳴體驗。這其中,一致性是心理共振的前提和條件,共鳴體驗是心理共振的結果,個體與個體在上述方面的一致性程度決定了從心理共振到心理共鳴的達成速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如果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之間在感情上互納、思想上統(tǒng)一、認識上一致、行為上互賞,就可能實現心理共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共振,關鍵取決于情感因素,因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個情感交互的過程。列寧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鼻楦凶钔怀龅奶卣骶褪歉腥拘?,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可以實現相互感染,當群體中的某一個體產生一種情緒時,會通過感染性迅速傳遞給其他個體,使之發(fā)生相同的情緒體驗,反之亦然。通過情感共鳴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共振一經出現,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就會強化彼此之間的信任與吸引,進而達到影響與改變。假如走向另一個極端,筆者稱之為心理對抗,教育就會遇到相應的阻礙。上述對于心理共振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描述,是對組織感染性本質屬性的又一有力釋義。
綜上,筆者對大學生組織感染性的基本定義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個體在相對無意識的心理狀態(tài)下,被組織所傳遞的某種觀念、情緒、信息、行為瞬間激發(fā)或長期影響,導致組織個體或個體之間產生連鎖性感受反應并引起情感共鳴,最終改變個體思想或行為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組織感染性以受教育者的無意識接受為前提,以情緒傳遞為媒介,以情感共鳴為關鍵,感染效果存在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
二、 大學生組織感染性的獨特功能
大學生組織感染性的功能與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功能相較,有其自身的特點。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具有強化、導向、感染、促進、約束等功能,而大學生組織感染性的功能則更為具體和細化,尤其對組織中的個體來講。
(一) 淡化個體逆反
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弱點,那就是容易使大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產生心理逆反,形成抵觸情緒,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實現。而依托大學生組織開展感染性教育恰恰有效地規(guī)避和解決了這一問題,具有淡化組織中個體逆反的功能。首先,在組織群體中接受教育可以相對解除個體教育的戒備心理。其次,感染性教育充滿人文意蘊,一改傳統(tǒng)單向灌輸式的直接教育方式,使學生易于接受。再者,組織感染性以激發(fā)情緒情感為條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育人于無形之中,說服力和信任感更強。
(二) 催化個體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實效,教育對象的主體接受是必由之路,只有經過對外來教育信息的反映、選擇、整合、內化、外化,在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上實現連續(xù)、完整、有效的認識過程,教育才可謂成功。組織感染性是一種“情”“境”并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只要教育者在大學生組織中營造出輕松、自然、愉悅的教育情境,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組織活動,提供組織成員親身體驗的機會,并恰到好處地運用感染性教育方法,就可以實現組織感染性教育催化個體接受的功能。而且,組織感染性的催化作用甚至可以縮短主體接受的時間和步驟,完成快速接受。
(三) 塑化個體人格
健全人格不僅是理念、信念的體現,也包括性格、能力和品質。開展組織感染性教育時,教育者基于不同組織環(huán)境,不同對象和情況,既可以單獨使用民主激勵、榜樣激勵、情感激勵和獎懲激勵等方法,也可以對這些方法進行綜合使用,從而有效激勵大學生投身組織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通過不同方式的激勵影響,特定的組織文化精神以及價值觀念得到個體的充分吸收和掌握,在融為大學生個人品質的同時,也進一步滲透到個體的心理層面,轉化為大學生健康人格精神和健全人格特征的內驅力。
(四) 強化個體自育
從“他育”到“自育”的轉換是思想政治教育長期追求的理想化目標之一,組織感染性具備實現上述轉換的動力機制和主要功能。這種自我教育功能是基于對個體本身的認識,再以社會要求和道德規(guī)范為基本原則,進行以自我為中心的引導、比較、強化以及否定和監(jiān)督。良好運轉的大學生組織,經過長期建設和組織成員共同努力,可以形成獨特的組織文化氛圍和組織規(guī)約,這種文化和規(guī)約通過組織感染性潛移默化地影響個體習慣養(yǎng)成,看似組織約束,實則為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內化體現。組織感染性的個體自育功能,實際上是組織感染性研究的重要落腳點之一。
三、 大學生組織感染性的發(fā)生機制
機制是以一定的運行方式將事物的各部分有機聯系在一起,使各要素協(xié)調運轉的制度體系。發(fā)生機制也稱啟動機制,是指在一定條件下,通過觸發(fā)事物或事件的某一關鍵要素,使得事物或事件內在各要素形成聯動效應,進而推動整個事物或事件進入運轉軌道并進一步發(fā)展的機制。大學生組織感染性的發(fā)生機制包括觸動前提、激發(fā)條件、接受過程、矢量效果和“客主”轉化。
(一) 組織感染性觸動前提
組織感染性最易發(fā)生的前提條件是個體在心理層面的“無意識”,這種“無意識”狀態(tài)直接體現為個體的不自覺、不經意、不知道、無準備。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約翰·杜威曾提出,人的學習結果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在有意識狀態(tài)下學習到的知識;另一種是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學習到的知識,人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通過交往、評價等方式獲得的知識包括理想、意志、情感、興趣等。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取“灌輸”方式傳達教育內容,如思想政治理論課和主題明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這種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往往在接受教育之前就已明確受教者身份角色,受教育者接收到的教育信息是在主體有意識的情況下完成的,是有意識的教育。而在組織感染性教育中,由于受教育個體所處環(huán)境不同,在環(huán)境中接觸的人和事物因素并不確定。因此,受教育者并不能預先感知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起,缺少對教育客體和教育內容的關注,甚至是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并完成了整個教育過程。此時的受教育者狀態(tài),就是無意識或潛意識,是無意中的被組織感染。組織感染性中強調的這種“無意識”是認知心理學層面的“未注意”,而不是普通意義上不能被主體所察覺的,或在思想意識以外的內隱式過程,更不是單純生理醫(yī)學意義中的人的無意識狀態(tài)。因為組織感染性教育效果的最終體現,還需要受教育者的反思、內化和外化,如果是普通意義或醫(yī)學意義上的“無意識”,組織感染性教育就只停留在瞬時情感體驗層面,而不能引發(fā)受教者思想行為的改變,那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美國哈佛大學亨利·羅索夫斯基教授在《美國校園文化——學生·教授·管理》一書中這樣描寫:“在哈佛大學,我常聽人說,學生們從彼此間學到的東西比從老師和課堂那里學到的東西還要多……我把它理解為是對一個巨大的、多樣化的、經過精心挑選的、才能出眾的學生群體的贊美。作為一個群體,它給每個成員提供了個人成長所需的無與倫比的機會?!边@段論述是對組織感染性問題的一個典型例證。從學生主體的角度來講,哈佛大學在課堂以外傳遞給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和內在精神,并不是學校明確在教育計劃中的教育內容,而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接受和體悟。亨利·羅索夫斯基的評價也是基于旁觀者的描述,學生不會明顯感受到自己從環(huán)境和同學身上學到的東西比老師課堂上還多。
同樣的道理,在組織感染性教育中,學生個體可能覺得身處一個這樣或那樣的學生組織,短期內并未給自己帶來什么切實不同的事物改變。但實際上,個體正在組織氛圍或組織其他個體的影響和感染過程中發(fā)生著某些深刻變化,只是主體對教育內容缺乏明顯的意識感受性,是不知不覺地潛移默化的群體性教育。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于學生組織,在大學生沒有明顯感覺到被教育的狀態(tài)下,思想政治教育已經通過感染性得以完成,教育影響深入,教育效果達成。改變了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并帶有強制性、灌輸性和約束性的不易于大學生接受的傳統(tǒng)教育方式。組織感染性的獨特觸動模式提示我們,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更多關注和開發(fā)“無意識”狀態(tài)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內容。
(二) 組織感染性激發(fā)條件
在明確觸動前提的基礎上,還要了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組織感染性發(fā)生的一系列基本條件,其中最為直接和重要的條件就是組織感染性的激發(fā)。概括地說,組織感染性的激發(fā)條件就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播形式的優(yōu)化,實現學生個體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再轉化?;舴蛱m的認知說服理論提出,若要希望我們的思想教育更加富有成效,乃至更加深入人心,必須要首先選擇恰當的信息傳播方式,只有以恰當的傳播方式傳遞教育內容,才能激發(fā)教育對象的無意注意,進而引發(fā)其有意注意。教育心理學中的學習理論也強調,引起教育對象對所傳遞教育內容的關注是教育的前提,只有關注才能進一步走近教育內容的所指,進而根據主體的實際需求選擇對教育內容的接受程度,最終改變主體認知。認知說服理論和學習理論告訴我們一個基本道理,那就是在組織感染性教育過程中,通過組織生活與組織活動的開展,激發(fā)大學生個體的無意注意,進而引發(fā)個體的有意注意是感染性教育得以進行并取得實效的重要條件與必要條件。否則,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附加給學生組織的教育內容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走向主體“無意識”的另一個極端——徹底無意識,組織感染性就失去了應有意義。
因此,在組織感染性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各種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善于激發(fā)組織個體的無意注意,將大學生個體吸引到良好的組織情境與組織文化氛圍之中,引發(fā)教育對象的有意注意。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大學生組織活動中,廣泛利用傳統(tǒng)媒介、校園媒體、互聯網、微信、微博、QQ、抖音等現有教育技術手段,充分使用典型人物、特殊場景、重大事件、經典影音、流行音樂、短視頻等易于大學生群體接受和感知的教育方式,進而吸引大學生個體的思維注意力,以增強組織的感染力,達到更好的組織感染性效果。善于激發(f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將組織感染性的教育內容預先構建成與個體成長需求相一致的需求激發(fā)點,與個體已有價值觀念相一致的價值激發(fā)點,與個體認知水平相一致的認知激發(fā)點,與個體情緒情感體驗相一致的情感激發(fā)點,任一激發(fā)點一旦觸動組織個體,個體的無意注意就實現了向有意注意的轉化,組織感染性教育的條件即初步形成。與此同時,完備的教育方案、明確的教育目標、輕松的教育情境和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也是組織感染性教育的重要條件。
(三) 組織感染性接受過程
組織感染性的接受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具體體現,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機理的基本規(guī)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本身是一個動態(tài)復雜的過程,是多種因素相互促成的結果。組織感染性要取得實效,就必須研究感染性的心理接受機制。人的接受活動受主體意識選擇性制約,分為外在性接受和內在性接受兩種,外在性接受又分為有意注意接受和無意注意接受。組織感染性的接受屬于后者。組織感染性的心理接受過程基本遵循發(fā)生啟動、選擇獲取、整合內化、外化踐行及反饋調節(jié)的邏輯,同時可以實現“跨越”和“加速”,條件就是接受調控系統(tǒng)中的“情感”因素。情感作為接受的影響因素,而不是接受中的某個環(huán)節(jié),情感因素貫穿于組織感染性接受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對接受全過程起調節(jié)作用。個體情感對組織感染性接受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客觀傾向作用和主觀導向作用兩個方面。
組織感染性接受中情感的客觀傾向作用。大學生個體在加入某一組織之前或之后,在接觸組織中其他個體的第一時間或以后,該大學生個體作為接受主體,該組織或特定的組織中的其他個體作為接受客體,接受主體會不自覺的萌生一種對接受客體的情感傾向。這種情感傾向雖然來源于接受主體,但最終指向接受客體,因此稱之為情感的客觀傾向。接受主體的這種情感傾向可能是瞬間形成的第一印象,也可能是基于自身的經驗判斷或是對接受客體的事先了解,還可能是由情感間的傳遞促成。如果這種情感傾向是在接受過程的初始階段形成,那么接受客體就會自然而然地將這種情感固化,進而對即將要加入的組織或面對的組織中的其他個體產生某種“成見”,這種“成見”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如果是正面的,證明接受主體對接受客體十分向往和喜愛,接受主體會保持長久的注意,且注意強度逐漸提升,組織感染性的接受進程加快;如果是負面的,證明接受主體對接受客體產生質疑或反感,接受主體的注意存在時效性,注意強度也較弱,組織感染性的接受進程遇到阻礙,甚至最終不被主體所接受。但無論是哪種情感傾向,都說明接受主體已經將接受客體卷入情感的客觀傾向作用之中,并希望與自身的情感需要達成一致??傊邮苤黧w的情感客觀傾向越明顯,組織感染性接受過程中情感的支配作用就越大。
組織感染性接受中情感的主觀導向作用。不同于情感的客觀傾向,情感的主觀導向作用一般是在大學生個體參與組織生活或組織活動的接受過程中體現的。情感的主觀導向,是基于接受主體的主觀情感而發(fā)揮作用,這里的情感更多指大學生個體的主觀情緒。人的情緒是人的意識的外在表現形式,人的情緒具有兩面性,良好的情緒可以使人身心愉悅,不良的情緒則會使人消極頹廢。在組織感染性中,大學生個體情緒的不穩(wěn)定性可能直接影響接受主體在接受過程中的感知力、理解力、判斷力和決策力。當接受主體情緒良好時,大腦神經系統(tǒng)處于興奮狀態(tài),其內在感知能力和外在感受能力顯著增強,對組織活動或組織中其他個體的影響具有較好的接受條件;當接受主體情緒不好時,大腦神經系統(tǒng)處于半抑制或抑制狀態(tài),其感知力和感受力隨之下降,并有可能將這種負面情緒帶入對接受客體的非客觀理解中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誤解,對組織感染性接受造成不利影響。上述辯證關系就是接受活動中情感的主觀導向作用,由于接受主體的不同情緒體驗,會在一定程度上將主觀情緒不自覺地轉移給接受客體,使整個接受活動導向與接受主體主觀情緒一致的方向,從而出現接受與否及接受程度上的差異。這種現象在情緒調節(jié)能力較低的大學生個體中,表現得更為突出。
總之,由于人的情緒情感的客觀存在性及其發(fā)生發(fā)展的不確定性,組織感染性的接受不可避免要受到大學生個體情緒情感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斷調控和把握感染性教育的有效契機,才能最終實現大學生群體對組織影響的更好接受。
(四) 組織感染性矢量效果
感染性教育雖然是隱性的、間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但絕不意味著對待感染性教育可以隨意化、隨便化。這里借用物理學中的“矢量”概念,要闡明組織感染性教育是有方向性的。這種方向性既體現在教育內容上,也體現在大學生個體的情感和態(tài)度中。
在大學生組織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多表現為組織環(huán)境和組織所營造的文化氛圍。組織的環(huán)境和文化有良性的,也有惡性的,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良性的組織環(huán)境是指對大學生個體思想品德養(yǎng)成具有積極意義,能夠切實為大學生成長發(fā)展提供正面助力的環(huán)境氛圍。大家習慣將這樣的學生組織稱為“搖籃”“熔爐”,組織對個體的感染是正向的,感染內容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相反,惡性的組織環(huán)境是指對大學生個體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產生消極影響,誤導大學生走入歧途的環(huán)境氛圍。這樣的學生組織是“染缸”“溫床”,組織對個體的感染是負向的,感染內容常常是背離社會主流價值觀和違反大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人們學習和生活在不同的環(huán)境氛圍中,對個體思想行為的影響直接而深刻,良好的組織環(huán)境和不良的組織環(huán)境帶給青年大學生的印記甚至可以留存到社會階段,正如我國古代思想家形容的那樣,“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重視大學生組織環(huán)境氛圍帶來的雙向感染效果。
從組織中大學生個體的角度,個體的情感和態(tài)度也會左右組織感染性的方向。首先是個體情感的影響。馬克思指出:“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痹诮M織感染性接受過程中,大學生情感的客觀傾向作用和主觀導向作用在決定組織感染性方向方面依然適用。因為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衍生出來的,大學生組織就提供并承載了這種情境功能,雖然大學生的情感不參與個體的認知過程,但它會側面調解認知的路徑,帶來不同的認知結果。大學生個體面對同一組織或組織中同一個體的影響,或者說通過組織傳遞的同一類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經過個體情感的客觀傾向和主觀導向作用,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感染性教育效果。通俗地講,大學生情緒愉悅狀態(tài)下參與組織活動和沮喪狀態(tài)下參與,活動帶來的感染性會被主體情緒異化而走向兩個極端。同理,大學生對同一學生組織中的公認榜樣,在個體喜歡或厭惡兩種情感狀態(tài)下,也會有不同的看法,榜樣的感染力量可能相應轉化為個體的當面贊揚或背后詬病。其次,是個體態(tài)度的影響。態(tài)度也會決定組織感染性的方向,因為大學生個體對組織所傳遞的規(guī)范、觀念、思想、價值取向等信息并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服從和認可的,也有可能是完全相對的立場,就是我們常說的“唱反調”,更有一種特殊情況是“感染歸零”,學生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如果學生持正向態(tài)度,則組織感染性效果實現,個體對組織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持續(xù)增強;反之,如果學生持否定態(tài)度,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背道而馳,不能說組織感染性失敗,而是感染性教育起了負作用。
在組織感染性方向問題中,筆者還要提出一種特例。在同一個大學生組織中,無論組織的環(huán)境和文化是好是壞,也無論個體的情緒如何波動,總有一些大學生個體可以在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調節(jié)下,實現對組織感染性的“糾正”。當然,這里說的“糾正”不只是褒義,也可能是貶義。這種現象古有論之,“出淤泥而不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個別大學生可以實現自身的逆境成才,即通過適應環(huán)境來改變環(huán)境對其帶來的不利影響,實現個體發(fā)展。反之,也有學生在良好的組織或環(huán)境中沒有有效的珍視和利用,造成順境而不成才的情況。
(五) 組織感染性“客主”轉化
“客主”轉化是指在大學生組織感染性教育過程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主體化的現象,即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受教育者)通過長期組織文化熏陶或組織活動影響,成為組織中具備感染性的感染源個體,進而從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具體來講,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教育者毋庸置疑是教育的主體,發(fā)揮著全程主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在受教育者身上完整或部分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使大學生個體成為教育的合格“產品”,甚至可以充分調動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其主動向往“被教育”,主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傳遞的價值理念和品德規(guī)范,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所有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不僅如此,一旦受教育者思想上對教育的認識提升,行動上主觀能動性被激發(fā),每一個受教育者都可能成為教育的源頭和力量,與教育者一樣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作用。
在大學生組織感染性教育中,組織中的所有大學生個體相對于組織本身、相對于組織中的其他個體、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們都是受教育者,是大學生組織感染性的客體與對象。這些個體在組織感染性的正面作用下,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個人文化修養(yǎng),同時,也在以全新的思想境界和積極的行為方式感染著更多加入組織的新成員和組織中的老伙伴,甚至組織以外的更多的大學生群體。在這一過程中,個體在某種程度上是扮演了教育者的角色,長此以往的“良性循環(huán)”,不僅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和效率得以提升,還會反作用于更優(yōu)良組織文化和組織氛圍的形成。舉個例子,針對大學生個體的“優(yōu)秀大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和針對大學生組織的“先進班集體”、“文明寢室”等評選活動,無疑會使更多參與者的行為得到規(guī)范,文明程度得以提高,先進性意識得到加強。同時,他們的典型示范效應又會把精神文明帶給更多的人,使廣大在校大學生通過他們的先進事跡受到感染,思想行為發(fā)生積極轉變,校風學風也得以改善。“客主”轉化在一定意義上有助于擴大思想政治教育影響面。當然,用辯證的觀點來分析,這種“客主”轉化也存在反方向的負作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合理把握。
四、 結語
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視閾下專門探討大學生組織感染性的本質屬性、獨特功能與發(fā)生機制,這既不是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論問題,又不完全是通過實證調研就可以徹底解決的問題。組織感染性研究是對教育現象的深入闡發(fā)和教育規(guī)律的有益探索,需要在現有學科理論的基礎上,借助多學科交叉運用,進而觸及理論前沿,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群體影響對個體本性變化的潛移默化作用。它深刻回應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針對性”“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細落小落實”等時代要求,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價值。
(責任編輯:肖舟)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organizational edif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o say that individual students are instantly stimulated or influenced in a long term by certain ideas, emotions, information and behaviors conveyed by the organization when they are under the relatively unconscious state of mind. In this way, organizational individuals or individuals could have a chain reaction and resonate with one another, and ultimately the individuals thoughts or behavior would be changed. Organizational edif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the functions of diluting individual rebellion, catalyzing individual acceptance, plasticizing individual personality, and strengthening individual self-education. Its mechanism of occurrence includes five aspects:triggering premise, stimulating condition, accepting process, vector effect and “subject-object”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organizational edification; attribute; function; mechanism of occur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