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灝
古海州東郊有座龍興山,因傳說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在這里登山望海,明代之后,更名孔望山。中國民間向來有此美意:因仰慕圣賢、親近圣賢,故以家鄉(xiāng)之山水風(fēng)物名之為榮。如此,則家居日常、舉手投足之間,都在圣人的氣息和環(huán)境中,自然,百姓們更加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了。
孔圣人以后,再來看古海州之海的忠臣孝子、文人雅士,不可謂不多矣!但是,看出名堂看出境界看出影響來的,恐怕,非北宋蘇大學(xué)士東坡先生莫屬了。面對著茫茫黃海和黃海之中的云臺山(古稱郁洲,唐宋稱蒼梧山),他老人家心潮澎湃當(dāng)即賦詩一首:
郁郁蒼梧海上山,蓬萊方丈有無間。舊聞草木皆仙藥,欲棄妻孥守市阛。雅志未成空自嘆,故人相對若為顏。酒醒卻憶兒童事,長恨雙鳧去莫攀。
好一座海上仙山??!聽說山上的一草一木,全部都是妙藥靈丹。本想拋妻別子來此修煉,可惜這想法最終成為幾句笑談。知根知底的老朋友再次相見了,多多少少好像總是有點汗顏。酒醒之后想起小時候曾看到過兩只水鳥都能飛得那么高那么遠,生而為人卻怎么有著太多太多的各種局限?
東坡先生性情中人。他不裝、不端、不虛頭巴腦,即使?jié)饬沂闱?,照樣老實說事,可是唯其如此,反而讓人觀后更加為之感動、為之悵然!當(dāng)然,他老人家性情之“真”,卻并不妨礙其調(diào)皮“造假”,而且,此公造起“假”來,同樣如行云流水,蔚然大家。
比如,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同志參加公務(wù)員國考,作《刑賞忠厚之至論》。此文說“刑”說“賞”說“忠厚”,縱論“法”的精神,說理透徹,文氣沛然有“孟軻之風(fēng)”(詩人梅圣俞語),得到了兩位主考官歐陽修和梅圣俞之激賞。當(dāng)年,因歐陽修的學(xué)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也參加了考試,他倆認(rèn)為此“高考滿分作文”很可能是曾鞏所作,為了避嫌,歐陽修將其降為第二。張榜公布成績后,蘇軾前往考官歐陽修家拜謝,老歐陽忽想起一事,問:小蘇啊,你的文章中用了一個典故(即:當(dāng)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最高法院院長皋陶說某人其罪當(dāng)殺,說了三次;堯帝卻說“罪不至死”,也說了三次。“此見何書”?小蘇答:“事在《三國志·孔融傳》”。過了幾天,老歐陽又見到小蘇,問:你說的《三國志·孔融傳》里沒有那個典故啊?小蘇說,《孔融傳》記載:袁紹滅于曹操,其兒婦被曹操送給了自己的兒子曹丕。事后,孔融對曹操說:當(dāng)年周武王伐紂獲勝后,將商紂王的寵妾美女妲己賜給了周公。曹操問:此事見于哪本書?孔融說:以今察古,“意其如此”,我猜是差不多吧!接著,蘇軾對歐陽修說,堯帝與皋陶“三殺之三宥之”的故事,“某亦意其如此”。老歐陽聽罷此語,大笑!不僅沒有怪罪小蘇,反而對別人說: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之文字必獨步天下。
再比如,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同志任職山西鳳翔,與其直接領(lǐng)導(dǎo)、鳳翔市長陳希亮的關(guān)系總是有點不和諧。也是!陳市長時年47歲,在政壇上起步早、功勞大、資格老,已經(jīng)輾轉(zhuǎn)任職多個崗位,官聲極好。對于小自己23歲、只憑通過各種考試提拔起來、論輩分又比自己還晚著兩輩的老鄉(xiāng)小蘇嚴(yán)格要求、不茍言笑,原也是對年輕干部的關(guān)心、培養(yǎng)和愛護,實屬正常,應(yīng)該理解??墒?,耿直的陳市長聽到有官員尊稱小蘇為“蘇賢良”后,竟然大怒,說:“府判官,何賢良也?”當(dāng)即下令對這位官員施以杖刑。再加上這位領(lǐng)導(dǎo)時常大筆一揮,把小蘇同志自以為得意的公務(wù)文章改得面目全非,更令年輕氣盛的小蘇心中不爽。終于,機會來了:陳市長指示,安排相關(guān)部門組織工人造了一座凌虛臺,作為鳳翔市的地標(biāo)性建筑,并指令小蘇作記。小蘇就寫:鳳翔市四面青山,以終南山為最高;而城中最靠近終南山的地方,正是陳市長家居所在。但是,陳市長卻一直都不知道附近有山……你說,這叫什么話?這話的意思,說的就是市長是個糊涂蛋??!還不算完。小蘇又寫:我和陳市長一起登臺四望,可以見到歷代的宮殿樓閣遺址,相比之下,這座高臺又算得什么呢?如果有人想要以此高臺來名垂青史,那真是錯得不要不要滴了!一個人想要名垂青史自然有其憑借,但是,這憑借和一座高臺毫無關(guān)系(小蘇本來還想加上幾句:這憑借,自然是詩詞歌賦、書法繪畫嘍。后來考慮再三,略之)。這,是欺負(fù)人家陳市長沒文化嗎?出人意料的是,對于小蘇的這篇《凌虛臺記》,陳市長“不易一字”,說:就這樣,刻到石頭上吧!
還比如,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同志任湖州市長剛剛?cè)齻€月時,“烏臺詩案”案發(fā)。紀(jì)檢監(jiān)察干部帶著法警來到湖州蘇市長家押送其回京,蘇家上下,哭作一團、慌作一團。蘇市長強作鎮(zhèn)定,對來人說:我自知此去死罪難逃,可否容我和家人告別?來人雖兇神惡煞一般,倒也準(zhǔn)了這個要求。于是,犯罪嫌疑人蘇軾對其夫人說:以前真宗皇帝遍訪天下隱士,聽說有個叫楊樸的不錯,而且,詩寫得好。結(jié)果真宗皇帝見到楊樸后,讓楊樸寫首詩,楊樸說:我不會寫詩?;实塾謫?,那么,你來之前,可有人贈詩送你赴京呢?楊樸說:也沒有。只有我家老太婆為我寫了一首詩:且休落魄貪杯酒,更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实勐犃舜嗽姡笮?,立刻就讓這楊樸回家了,還封了楊樸的兒子一個官做,便于贍養(yǎng)楊樸。現(xiàn)在,我也要赴京了,你能為我寫這么一首差不多的詩嗎?想來,我此次進京應(yīng)該和那楊樸的進京差不多吧?老婆孩子們聽了蘇軾編造的故事,一時之間,都哈哈一笑,輕松了好多、心寬了好多。最后,犯罪嫌疑人蘇軾只讓自己一個人,帶著自己心里的十五只吊桶和決絕的心情,走上了對于自己的審判之路。
又比如,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以龍圖閣學(xué)士身份出任杭州市長。這一天,有人押著一位進京考試的舉人吳味道來見。蘇市長一看,此人隨身物品為二百匹建陽小紗,包裝上寫“杭州通判蘇軾送京師蘇侍郎(時蘇軾之弟蘇轍在京任侍郎)宅”。明眼人一看,立知是假,因“杭州通判”實為蘇市長多年前的官職。于是,蘇東坡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吳味道稟報說:小人家貧,雖僥幸中舉,卻無有赴京考進士之資。經(jīng)多方籌措,終于湊了些錢,我便買了些棉紗倒賣,賺些銀兩貼補路費。但是,路途遙遠關(guān)稅太重,如果能假借蘇公相托為名,扛著蘇市長代送物品的大旗作虎皮,把這二百匹建陽小紗帶到京師,那就不必再納稅了。蘇市長聽了之后,立刻叫來掌管文書的官吏,讓他們除去舊封,另題了自己新的職務(wù),標(biāo)識此貨物一同送到東京竹竿巷蘇侍郎宅,又親自給蘇轍寫了書信。然后,他對吳味道說:“勞駕將此信轉(zhuǎn)交吾弟,放心便是,此行即使上天去也無妨。你這次進京,明年肯定高中皇榜,到時別忘了到敝處來敘舊呀?!焙髞?,小吳高中,蘇東坡也很高興,又專程請他來家中款待數(shù)日。
這一路看下來,果然是東坡先生之“造假”,那真是眼睛都不眨一眨,張口即來??!但是,這些“假”,那也真是造得讓人感覺瀟灑,感覺蘊藉,感覺溫暖,感覺心儀啊……依一般邏輯,蘇軾造“三殺三宥”典以明《刑賞忠厚之至論》,似乎本就稱不上“忠厚”了。但是,“忠厚”原非死物,“忠厚”本是生機靈動的生活;由此,“忠厚”更不會置人于死地,它必將成為使人更加海闊天空的德行。所以,蘇軾知之,歐陽修也知之!而蘇軾之為“凌虛臺記”,則更像是一個自作聰明的孩子在長輩面前翻跟斗,豈不知,那屁股上的胎記讓大人看得一清二楚了呢!但是,那市長老陳偏不說破,千千萬萬的讀者們也不說破,自古及今,哪一種名士風(fēng)流不是一種赤子之心?至于蘇軾的“編故事”,其實更像是一種心理暗示,以智慧和幽默的手段,達到踏實和心安的目的,把一個人對于家庭和家人的深厚情感編織得多么綿密而細致。唯有蘇軾的“寫家書”,完全可以當(dāng)作戲劇看,人生如戲啊——可是,誰,又能像蘇軾這個演員這樣演得如此賣力如此敬業(yè)?。颗c其說,東坡先生造了四個“假”,不如說,卻是板上釘釘一般地突顯出了他的四個“真”來:真儒者,真名士,真丈夫,真豪杰。
年近半百之時,細讀《中庸》,見孔子的孫子“述圣”子思他老人家有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因想起蘇東坡造假來!這家伙,造起假來,偏也是如同讀著圣賢書時,搖頭晃腦、心安理得的樣子呢!
聽京劇《徐策跑城》。聽,周信芳。那是獨屬于麒麟童的亦唱亦白,蒼涼、濃烈,一字一句都不輕易放過,又絕不含糊粘連,卻也稱不上是珠圓玉潤,但它一定是經(jīng)歷過世事看穿了因果的篤定——“湛湛青天不可欺,是非善惡人盡知。血海的冤仇終須報,且看來早與來遲……”這樣的曲牌,只能叫作:“高撥子”;這樣的口吻,只能叫作:“修辭立其誠”!
這個世界上,總是充斥了太多洋洋自得的無情,無理,無行,無良……無可奈何呵!幸好,有湛湛青天;又幸好,有圣人遺訓(xùn),我們終于得一“誠”字可守。
孔子晚年時,曾患重病。他的首徒子路認(rèn)為:老師雖已是離退休干部,仍應(yīng)該像在位時一樣享受“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待遇。于是,就安排師弟們充任孔子的家臣,負(fù)責(zé)料理各項事務(wù)。后來,孔子清醒過來知道了這個情況,非常生氣:“子路總是喜歡干這種弄虛作假的事情!我現(xiàn)在明明不應(yīng)該有家臣,卻偏偏要裝作有家臣,我騙誰呢?欺天乎?”
想起自己小時候,因為不做作業(yè),對老師撒過謊;因為成績差,對家長撒過謊;因為好虛榮,對同學(xué)撒過謊……也曾心驚肉跳地暗叫一聲僥幸,也曾不知羞恥地自以為得計,現(xiàn)在想來,不過是欺騙了自己和歲月,欺騙了那時候的山川、空氣和草尖上晶瑩的露珠。
晚年的李鴻章回顧自己的一生時說,我老師曾國藩僅教我一個“誠”字,就使我終身受益無窮。那是在曾國藩因為處置“天津教案”,引起了朝野上下千夫所指之后,朝廷又派李鴻章前去收拾殘局。李鴻章請教自己的這位老師兼老領(lǐng)導(dǎo):您看,這事咋辦好呢?曾國藩就問他:“你跟外國人打交道,打算用什么方法?”李鴻章說:“我想與洋人交涉,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薄捌ψ忧弧闭撸不辗窖砸?,意為油腔滑調(diào)、出爾反爾耍無賴也!曾國藩教他:“不可!你要跟他們用一個‘誠’字。外國人也是人,人,總是愿意講道理。孔圣人講過:說話忠誠守信,行為敦厚恭敬,即使在蠻荒不開化之地,都能行得通?!?/p>
說起來,曾國藩是真懂孔子。真懂孔子的人,既不拘泥,更不虛偽,他用一種“換你心為我心”的真誠來做人做事,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因此,恰恰可以成就了人成就了事!想想后世的儒家學(xué)說和孔子的形象,之所以在有些人的口中心中那樣不堪,除了他們的無知和誤解之外,實在也是源于一班假道學(xué)的歪曲和破壞。
北宋以武開國,趙普自稱只讀得半部《論語》即被拜相,正在于他以自己的耿直素樸,真正體會了“誠”之一字的精義?!端问贰ぺw普傳》里說,他曾經(jīng)上奏章推薦某人擔(dān)任某職。但是,太祖對此人不以為然,就沒有理會此事。第二天,趙普又一次呈上奏章舉薦此人,太祖雖生反感,也還是給了老趙面子,沒吭聲,心想:我不鳥你,你應(yīng)該有數(shù)了吧?結(jié)果到了第三天上朝,趙普再一次呈上奏章舉薦此人,太祖大怒,把趙普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趙普顯然是久經(jīng)陣仗,完全不失君臣的禮數(shù),人家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非常從容地把碎紙片撿起來帶回家。過些日子,他把這些舊紙片補綴起來,仍像當(dāng)初一樣拿去上奏。太祖不明覺厲、思忖再三,最終用了此人。這故事,講的就是趙普之“誠”:他誠于自己的眼光,誠于別人的才干,誠于國家的事業(yè)。一句話,他誠于“天”,他的半部《論語》告訴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比逭咧罢\”,端在把心用正,真正去經(jīng)國濟世,服務(wù)萬民。
不過,真要活到“誠”的境地,其實極不容易。佛的十大弟子之中,阿難以“多聞第一”著稱。比如,佛在何時何地講了什么,其他人如何請教如何應(yīng)對等等,阿難都能繪聲繪色、一字不差地音畫再現(xiàn)。但即使如此,他在佛住世期間,還是不能悟道。當(dāng)佛示寂幾年之后,有一天他向迦葉、也就是繼承了佛衣缽的掌門師兄請教說:“師兄,佛陀除了傳您金斕袈裟之外,另外還傳了您什么佛法呢?”迦葉突然喊了一聲:“阿難!”阿難剛剛答應(yīng)一聲,這迦葉就說:“你呀,去把廟門前的那根旗桿放倒!”于是,阿難終于悟道了。
阿難悟到了什么?張說、李說,佛見、魔見,對于一個修行求道的人而言,都是外緣。到底能不能得“道”,最后,都是要看你阿難說阿難見。自己的“說”和“見”,或者可以欺人,卻欺不了“天”。這“天”,固然是山川大地、日月星辰,更是修行者的慈悲心、清凈心、智慧心乃至無邊無量的湛然常寂之心。
1965年,江青到上海京劇院“抓現(xiàn)代戲”,讓上海京劇院全部停下鑼鼓,單打一地搞她的“樣板戲”。時任上海京劇院院長周信芳嚴(yán)正指出:這是勞民傷財,耽誤演員青春。最后,他終因《海瑞上疏》一戲被誣蔑為“大毒草”而受到迫害。但是,這個以《徐策跑城》聞名天下的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對得起他的代表曲目,對得起他的麒派藝術(shù),他用自己的生命,唱了一出“湛湛青天不可欺”……
看德云社的“封箱”和“開箱”演出,都有一種放縱、放肆的快樂和迷狂??础肚f子》,也有一種放縱、放肆的情緒和想象。其實,莊子也有“開箱”文章的,當(dāng)然,他用他戰(zhàn)國時代的河南方言來說“開箱”,叫作“胠篋”。不過,這“胠篋”的意思雖然是“打開箱子”,卻比較“暴力”,嚴(yán)格地講,應(yīng)該是“撬開箱子”,所以,這“胠篋”一詞到后來,也就變成了盜竊的代稱。
在這篇“開箱”文章中,莊子講了個故事:
跟從盜竊團伙頭子“跖”的小偷問“跖”說:老大,咱們既然是偷偷摸摸地干活,不知道咱這行還有沒有什么要遵守的規(guī)矩呢?“跖”回答說:“到哪里會沒有規(guī)矩呢?你看,能準(zhǔn)確推測屋里藏著什么財物,這就是圣明呵;能夠率先沖到屋子里,這就是勇敢呵;能夠最后一個退出屋子,這就是義氣呵;能夠準(zhǔn)確地判斷出可否采取行動,這就是智慧呵;能夠在盜竊成功后公平地分配贓款,這就是仁愛呵。如果不具備以上五種德行,還能在盜竊事業(yè)上取得大成就的,天下沒有這樣的人?!?/p>
由此出發(fā),莊子的結(jié)論是:一個好人如果不具備諸如“圣明”、“勇敢”、“義氣”、“智慧”、“仁愛”等等德行和素質(zhì),就難以在世上立足;那個盜竊團伙頭子“跖”,如果不具備諸如“圣明”、“勇敢”、“義氣”、“智慧”、“ 仁愛”等等德行和素質(zhì),在偷東西的道路上也必將寸步難行!
但是,如果一個好人,也具備他所理解的“圣明”、“勇敢”、“義氣”、“智慧”、“仁愛”等等德行和素質(zhì);而一個盜竊團伙頭子,也具備了他所理解的“圣明”、“勇敢”、“義氣”、“智慧”、“仁愛”等等德行和素質(zhì)。那么,這兩種人,區(qū)別何在呢?
比莊子大約大了兩百歲的另一位哲學(xué)家蘇格拉底,在遙遠的愛琴海邊上,也講過一個關(guān)于道德的故事,提前兩百年為后世的這位東方哲學(xué)家莊子熱了場:
有一天,老蘇來到市場上,一把拉住一個過路人問:人人都說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但是,你能不能告訴我:道德,究竟是什么?那人回答說:忠誠老實,不欺騙別人,就是有道德。老蘇說:好吧。可是,在戰(zhàn)爭中,我軍將領(lǐng)千方百計地去欺騙敵人。這樣,算不算沒有道德呢?那過路人說:欺騙敵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老蘇聽了之后,又說:好吧??墒牵?dāng)我軍被敵軍包圍時,為了鼓舞士氣,將領(lǐng)就欺騙士兵說,我們的援軍已經(jīng)到了,大家奮力突圍出去。結(jié)果,突圍果然成功了。這種欺騙也不道德嗎?那個過路人說:那是戰(zhàn)爭中出于無奈才這樣做的,日常生活中這樣做是不道德的。老蘇又追問人家說:好吧。但是,假如你的兒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藥,作為父親,你欺騙他說,這不是藥,而是一種很好吃的東西,這也不道德嗎?那個過路人只好承認(rèn)說:這種欺騙,當(dāng)然是符合道德的!老蘇繼續(xù)盯著人家問:好吧。不騙人是道德的,騙人也可以說是道德的。那就是說,道德不能用騙不騙人來說明。可是,究竟用什么來說明何為道德呢?請你一定要告訴我!那人想了想,說:我們?nèi)绻恢篮螢榈赖?,就不能做到道德;但是我們?nèi)绻懒说赖?,就能夠做到道德。老蘇一聽,高興得要命!忙拉著那個人的手說:您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xué)家??!是您,告訴了我關(guān)于道德的知識,使我弄明白一個長期困惑不解的問題,我衷心地感謝您!
蘇格拉底曾經(jīng)自述說:我的母親是個助產(chǎn)婆,我,也要追隨她的腳步。做一個精神上的助產(chǎn)士,幫助別人產(chǎn)生他們自己的思想。出于此,他把自己看作神賜給雅典人的一個禮物、一個使者,他認(rèn)為自己的任務(wù)就是整天到處找人談話,討論問題,探求對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所以,聽蘇格拉底與別人對話,每每能讓人從他的故作無知之中,聽出他的真誠和智慧來!這里面,應(yīng)該真的是有一種宗教的情懷在。
從兩種截然不同的人都能擁有同一種德行,到同一種德行在不同的情境之下需要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果把莊子和蘇格拉底的兩個故事合在一起講,合在一起參詳?;蛘?,那個歷史上疑似秦始皇老爸的呂不韋在《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中所講的故事會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和說明:
按照魯國的法律,如果有魯國人見到自己的魯國同胞在其他國家淪落為別人的奴隸,只要這個出國的魯國人出資為魯國同胞贖身,幫助他們恢復(fù)自由返回祖國,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鬃佑袀€身為“大款”的學(xué)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卻高風(fēng)亮節(jié)、不求回報,并沒有向國家領(lǐng)取金錢??鬃佑钟袀€學(xué)生子路,從大河中救起一名快被淹死的人。那人獲救后,為了感謝子路的救命之恩,送了一頭牛給他,子路老實不客氣地收下了牛,大大方方地牽著牛揚長而去??鬃勇犝f了這兩件事之后,評價說:子貢這家伙,大錯特錯!子路是個好學(xué)生,值得大張旗鼓地表揚!為什么?孔圣人說的明白:一個人做事,要考慮到能夠教育百姓,改變世風(fēng)民俗,而不是單純地有利于自己!你子貢是個富商,有錢任性。你救了人,不按法律去領(lǐng)取補償金和獎金,對你自己而言,一方面固然是你對自己有一種道德上的要求,把救人當(dāng)作一種本然;另一方面,你有錢,贖人的那點錢本身也不算啥,而且,你還因此獲得了更高的美譽!但是,從此以后,魯國的法律怎么辦?而且魯國富人少窮人多,你做出了救人卻不領(lǐng)取補償金和獎金的榜樣后,讓其他的魯國人再來面對是否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時,增添了多少物質(zhì)和精神上的負(fù)擔(dān)?至于子路之所為,雖然讓子路自己的公眾形象無法再度提升,卻無疑會讓魯國從此涌現(xiàn)出更多勇于救助落水者的好人好事——難怪子路這小子,雖然言行魯莽,可是,老夫子對他其實是心中喜歡得很呢!否則,他老人家怎么能說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
果然是,“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啊!看,人家孔仲尼孔圣人分析得可有多好!實際上,在人倫關(guān)系的實現(xiàn)中求“道”、行“道”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而動機和效果,正是現(xiàn)代倫理學(xué)中關(guān)于道德評價的一對重要概念,是道德行為過程的兩個方面。前者,是道德意識的重要內(nèi)容,包含著對道德理想、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以及人生目的的認(rèn)識,是道德行為的基本動因或出發(fā)點;后者,則是由動機引起的行為實踐及其客觀結(jié)果。所以,無論是莊子講的小偷和“跖”,還是蘇格拉底舉例的將軍和父親,又或者,是孔門的高足子貢和子路,他們你方唱罷我登場,他們白茫茫大地真干凈,不過都是在幾個概念里翻身、打滾,做戲、做人。
很多年以前,我在基層工作時,很是遇見些春風(fēng)得意、頤指氣使,卻根本不問是非的年輕干部。他們對上逢迎,對下專橫,每遇“上面的老板”有指示,那真是哪怕此舉是與民爭利、甚至損害群眾利益之事,也要“堅決保證完成”。他們常常會對工作人員做出如下指示:這件事就交給你了,多少多少天內(nèi)完成!我不看過程,只要結(jié)果!
多年以后,看了孔子,看了莊子,也看了蘇格拉底……像什么行政倫理、道德綁架之類的名詞概念,也算是略有所知。2018年年初,更是有幸看到了我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司令《致陸軍官兵家屬的一封信》。在這封信里,司令員提出的三種情況必須及時請假回家——“在父母生病臨終時、在妻子生子臨產(chǎn)時、在孩子升學(xué)臨考時,只要沒有打仗任務(wù)和確實離不開的特殊任務(wù),都必須及時請假回家?!倍?,“對于父母生病不回家、妻子生產(chǎn)不照顧、家庭有難不幫助的個別官兵,不但不表揚、不宣揚,而且還要對他的真實品德進行考察?!笨粗粗?,心里正感慨呢。不知怎么回事,忽然,就把過去遇見過的個別年輕干部,和莊子文章里的小偷,一起,都想了起來。
梨花素雅,因為那潔白本是供別人來表現(xiàn)的底色。她自己,原無所求,亦無所惑,她只是沉靜地把自己安放在那里而已??鬃诱撛姇r說,“繪事后素”,其實就是在教育弟子們:人,需要有美好的質(zhì)地。
美好的東西容易受傷害。這,有違于天理,卻又符合規(guī)律。比如,“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比如,乾卦六爻之中,九五之“飛龍在天”正是花枝春滿、天晴月圓之際,可是緊跟著就是上九之“亢龍有悔”;又比如,“雨打梨花”,花開正好的時節(jié),偏會有雨打濕了美人的心事更打濕了歲月的容顏。可是,天下人天下事,每多一種遺憾,也如江湖好漢歸隱之后閑話當(dāng)年,即便早知如此,仍是不悔當(dāng)初。
《紅樓夢》第二十八回,寶玉赴馮紫英家宴。席間,賓客們各行酒令。輪到寶玉時,他先是唱了那段著名的“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睡不穩(wěn)紗窗風(fēng)雨黃昏后,忘不了新愁與舊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滿喉,照不盡菱花鏡里形容瘦。展不開的眉頭,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然后,“寶玉飲了門杯,便拈起一片梨來,說道:‘雨打梨花深閉門’,完了令?!边@二十八回的內(nèi)容,本就情節(jié)曲折,且于寶黛木石前盟的前世今生之外,又伏下了寶玉、寶釵和蔣玉菡、襲人的兩組婚姻大事,實是字里行間都有蒼涼在、都有血淚在。若把一部《紅樓夢》從后往前再看,足以令人唏噓!所以,那寶玉以一句“雨打梨花深閉門”完令,當(dāng)承載了雪芹公的大悲大慟。是說令人一哭嗎?是!是說令天下有情人且把那春花正好的時刻看淡嗎?是!須知,到了雨打梨花時縱然無雪,也稱得上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漢高祖劉邦,在當(dāng)時和后世,都是眾說紛紜的一個人物。他和項羽爭天下時,項羽把劉邦的父親抓來當(dāng)人質(zhì),派人對劉邦說:“你現(xiàn)在如果不投降,我就殺掉你爹煮了吃?!眲钫f:“你我約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烹殺你的爹,請分我一杯羹!”如此語言如此邏輯如此心態(tài),倒是像極了劍斬“白帝子”的“赤帝子”——果然是蛇而非人呵!但是,當(dāng)他一統(tǒng)天下榮歸故里大宴父老鄉(xiāng)親時,這位當(dāng)年喝酒欠賬的劉亭長卻說了感人至深的一段話:“游子悲故鄉(xiāng),吾雖都關(guān)中,萬歲后吾魂魄猶樂思沛。”漂泊的游子啊總是悵望故鄉(xiāng),思念故鄉(xiāng)!現(xiàn)在,我雖然定都關(guān)中,常住在那里,但是我死了之后,我的魂魄還是熱愛故鄉(xiāng)思念故鄉(xiāng)啊——或者,我們也可以據(jù)此說:劉邦的故里沛豐邑,永遠,是他的那一樹梨花?
當(dāng)年,佛陀大敗魔王。魔王波旬說:“你等著,等到了末法時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孫也去出家做和尚,穿你的袈裟,毀你的佛法……”佛陀聽了久久無語,兩行熱淚緩緩流下。我看這故事時,正是暮春天氣,突然也真就感覺到了室內(nèi)的雨橫風(fēng)狂!是啊,幾千年過去了,也不知道梨花,還是不是原來的模樣。
其實,梨花也可以當(dāng)作時光看的。李重元《憶王孫·萋萋芳草》說:“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彼卧~中常用的詞匯,常見的意象,常有的情懷,常存的感傷,只因了一句“雨打梨花深閉門”,就驚艷了院內(nèi)的時光,也驚艷了時光的影子,以及,像影子一樣若有若無的梨花香。
有宋一代詞人之中,寫影子最為人知的自然是“張三影”。“張三影”名張先,因為他的《行香子·舞雪歌云》中有句:“江空無畔,凌波何處,月橋邊、青柳朱門。斷鐘殘角,又送黃昏。奈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人都叫他“張三中”。他聽了之后,對人說:既然這樣,為什么不稱我“張三影”呢?我那“云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和“柔柳搖搖,墮輕絮無影”這三句得意之詞,哪個“影”字用得不精彩?
老張說得對!三個“影”字確實精彩。此公與柳永齊名,擅長小令,亦作慢詞。以論者觀之,其詞意象繁富,內(nèi)在凝練,于宋代婉約詞史里影響巨大,特別是在詞由小令向慢詞的過渡中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功臣。據(jù)說,老張在80歲時還娶了一個18歲的小妾,他的好友蘇東坡調(diào)侃他:“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fā)對紅妝。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币粋€“壓”字,意味無窮!又據(jù)說,這小妾八年間為他生了兩男兩女,也算是不負(fù)老張重托。八年之后,老張去世??v觀老張一生,共有十子兩女,年紀(jì)最大的大兒子和年紀(jì)最小的小女兒相差六十歲。老張死時,他的那個小妾哭得死去活來,幾年之后也郁郁而終。
三十年前,廣東歌手周鋒把一曲《梨花又開放》唱遍了全國。三十年后,那么多唱歌的男男女女像是一夜之間突然省悟過來,遂你來我往、競相翻唱。乍聽之下,也仿佛三十年的時間,不過是,另外一個春天。但是歸根到底,這雨打梨花,總是人間的事情??!要么,是“兩行滾滾淚水,流在樹下”;要么,是英雄遲暮,抬眼看:也無了瘦馬,也無了天涯。
氣場強大的美,會讓人自慚形穢,止步不前。
但是,細水長流的日子,又總是讓人在各種瑣碎之中,淡薄了太多的真情和美意??丛撇士吹米疃嗟娜?,估計和“云卷云舒”、“去留無意”這些都沒什么關(guān)系,他應(yīng)該主要是在惦記著明天是下雨還是不下雨?又或者是下大雨,下中雨,還是下小雨?
唐代的時候,有位僧人問崇慧禪師:“達摩祖師還沒有到中國的時候,咱們中國有沒有佛法呢?”崇慧禪師說:“那些假定的事情我們暫且不說它,我且問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那個時候了,你,應(yīng)該怎么做?”這僧人無言可對,只好再次請教說:“我實在是不能領(lǐng)會,還請大師指點?!背缁鄱U師告訴他:“萬古長空,一朝風(fēng)月?!?/p>
我小時候也聽過一個故事。說是很早很早以前,有那么幾位鄉(xiāng)下的大嬸在一起閑談,想象宮中娘娘過的舒坦日子。張家大嬸說:“娘娘金枝玉葉,早上雞叫之后都不用起來織布的,想睡到幾時起床,就睡到幾時起床!”王家二嬸說:“那當(dāng)然!還有,娘娘早上起床之后也不用招呼,底下的宮女太監(jiān)們,就會自動把烤山芋和烙糖餅全部端到她面前,娘娘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不過,這故事我當(dāng)時卻并不能聽懂,只覺得那烙糖餅的熱氣和香氣就這么熱騰騰香噴噴地?fù)涞搅俗约好媲?,就看到了大人們都在笑,就也跟著傻笑?/p>
天下的事情,它自己的情形是一回事,別人念想里的是另一回事。多少人義正詞嚴(yán)、理直氣壯地說“對”說“錯”、說“是”說“非”,也許,比不上一只母雞下蛋之后的打鳴聲,對于這個世界更有意義!
我不太知道華語樂壇的“音樂教父”羅大佑先生和“香港的女兒”梅艷芳小姐之間,有沒有什么感情故事,但是,我曾深深地感動于羅大佑先生在香港的一次個人演唱會。那時候,梅艷芳小姐已經(jīng)離世,在這個演唱會中間,羅大佑突然就說到了梅艷芳,他低沉舒緩地說:“我把這首歌,《似是故人來》,獻給我們的梅艷芳小姐。阿梅,這個女孩喜歡遲到……”這時,音樂聲響起,好像從來沒有過什么改變、也沒有過什么陰陽相隔一樣,梅艷芳的原聲也已然響起:“同是過路,同做過夢,本應(yīng)是一對/人在少年,夢中不覺,醒后要歸去……離別以前,未知相對,當(dāng)日那么好/執(zhí)子之手,卻又分手,愛得有還無/十年后雙雙,萬年后對對,只恨看不到……”阿梅,這個喜歡遲到的女孩,這一次,她走得早了。這一次,她走得早——所以,她,早早地,就一直都在那里,就再也不會遲到了……
《似是故人來》,林夕詞,羅大佑曲,梅艷芳原唱。1990年度電影《雙鐲》主題曲,獲第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獎。歌曲頒獎時,是阿梅和林夕一同上臺領(lǐng)獎,羅大佑因事缺席。十幾年以后,遲到了十幾年的羅大佑隔空伴奏,和十幾年以前那個喜歡遲到的女孩,共同演繹了只屬于他們的“一朝風(fēng)月”。這時,全場的沉默,全場的唏噓,全場的掌聲和屏幕之外的我的淚水,可是他們的“萬古長空”?
說到“死”,這種事情,其實連圣人都是不想多說的。比如: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痹唬骸拔粗芍?”像子路這樣的學(xué)生,對于每個老師來說,都是寶貝!他開朗、直率,勇于提問又不怕打擊,他好模好樣地去請教老師:怎樣去侍奉鬼神呢?孔子卻訓(xùn)斥他:“你連人都沒能侍奉好,怎么能侍奉鬼呢?”子路也不含糊,好!您不教我如何侍奉鬼沒關(guān)系,既然是“人死為鬼”,那么我再請問:“死是怎么回事?”孔子果然是“誨人不倦”兼且“毀”人不倦:“你呀!還不知道活著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跟你說了,你也不懂!
漢語確實是博大精深的。比如,“風(fēng)”和“月”、“云”和“雨”,本來都是簡單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可是一旦合起來,就變?yōu)椤帮L(fēng)月”和“云雨”,就立刻上升為人和人之間的復(fù)雜隱晦的情感動作。所以,不要說孔子對子路所問的不回答,且看崇慧禪師回答的“萬古長空,一朝風(fēng)月”,又豈是那個多嘴的僧人所能理解的呢?
話說宋朝又有位德普禪師,天賦豪縱,急公好義,辯才無礙,禪風(fēng)高峻。晚年之后,有一天對弟子們說:“方丈大和尚們往生后,各廟都要舉行祭拜,我看這樣做太假了!你們想啊,人死之后是否吃到祭品,有誰知道呢?我若是死,你們要在我死之前先祭拜。這樣吧,從現(xiàn)在起,你們可以辦祭了?!庇羞@樣的師父,自也有這樣的弟子。就有弟子戲問道:“那師父您啥時往生?”德普禪師回答:“等你們把祭拜的程序進行完,我就走。”弟子們一是聽話,二也是為逗他老人家高興,就真的煞有介事地操辦起來。幃帳寢堂設(shè)好,禪師坐于其中,弟子們上香、上食、誦讀祭文,禪師也一一領(lǐng)受。門人弟子們祭畢,是各方信徒排定日期依次悼祭,這樣熱熱鬧鬧地搞了四十多天,這才把程序全部進行完。于是,德普禪師對大家說:“明天雪停之后,我就走!”當(dāng)時,天上正在飄著鵝毛般的雪花。大家聽了,自然是個個相視一笑,全不當(dāng)真!但是次日清晨,卻見雪飄忽然停止,而那德普禪師焚香盤坐,也已怡然化去。
我想,當(dāng)那崇慧禪師說“萬古長空,一朝風(fēng)月”之時,要是羅大佑先生在旁邊就好了!那樣聰明那樣深情的一個才子,他一定可以用他《戀曲1980》中的一句歌詞來反問禪師說: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么?
四十歲是圣人孔子他老人家“不惑”的年紀(jì)。這所謂“不惑”,當(dāng)然不是說他老人家通過多年的努力,終于把自己活成了一本無所不知的、行走于人世間的百科全書,當(dāng)然不是!如果是,那么這種“不惑”對于孔子而言,實在是太不值得一說了。按照咱們中華文化“以經(jīng)注經(jīng)”的傳統(tǒng),借用佛教里的一個詞語:“明心見性”?;蛟S這四個字,才能比較準(zhǔn)確地反映出孔子他老人家在“不惑”時的精神境界。
當(dāng)然,在四十歲時就能“明心見性”,這對于我輩俗人而言,那真是太難了!也許,四十歲之后能變得更帥一點,就已經(jīng)很不錯了吧?據(jù)說美國第十六任總統(tǒng)林肯說過:“一個人四十歲以前的臉是父母決定的,但四十歲以后的臉卻是自己決定的,他要為自己四十歲以后的長相負(fù)責(zé)。”現(xiàn)在回憶起來,我的四十歲固然已經(jīng)永遠地停留在十年以前,但是種種過往卻依舊場景歷歷,記憶清晰。那么,五十歲的我比起四十歲的我來,是不是更加帥氣了呢?慚愧啊,不提也罷!還記得那一年,我曾專門寫過一首詩《四十歲》:全詩之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愧疚感和緊迫感——對于生活,對于事業(yè),對于詩歌,對于歲月,我總是覺得我好像在各方面都可以做到更好,可最終卻總是覺得在效果上的差強人意……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彼時的我,非但沒有“不惑”,而且,有著太多的“大惑不解”!這里面的原因,或者,又正如另一位外國人、瑞士的著名心理學(xué)家榮格所說:“每個人都有兩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給別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給自己看的。第二次生命,常常從四十歲開始?!币驗椤皬乃氖畾q開始”的第二次生命是“活給自己看的”,所以,自己,就有著太多一廂情愿的設(shè)計和邏輯,而這些理想方案,一旦真正落實到了嚴(yán)酷的世界和它的各種規(guī)則特別是潛規(guī)則面前,自然會被打得百孔千瘡,不堪一擊!如此,煩惱叢生、倍感焦急云云,自然也少不得是這“第二次生命”之始的題中之意了。
但是更多年以前,我確曾看過一個巾幗英雄的四十歲:從容,大氣,柔情似水,英風(fēng)颯颯!她就是著名藝人梅艷芳,大家公認(rèn)的“香港的女兒”。2003年11月,身患癌癥的梅艷芳雖然剛剛四十歲,卻已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于是,帶病踏上紅館舞臺,舉行了人生最后的演唱會——“梅艷芳經(jīng)典金曲演唱會”。那一天,一生未嫁的她穿著拖地婚紗說:“終于過了四十歲,這一生我把自己嫁給了舞臺”;那一天,她以《夕陽之歌》作為落幕曲,她唱:“斜陽無限/無奈只一息間燦爛/隨云霞漸散/逝去的光彩不復(fù)還/遲遲年月/難耐這一生的變幻/如浮云聚散/纏結(jié)這滄桑的倦顏……曾遇上幾多風(fēng)雨翻/編織我交錯夢幻/曾遇你真心的臂彎/伴我走過患難/奔波中心灰意淡/路上紛擾波折再一彎/一天想/想到歸去但已晚”。她唱這首歌的時候,會想到從前,鳳凰衛(wèi)視的那段訪問嗎?當(dāng)時,許戈輝問她:“在你經(jīng)歷過的感情里邊,有沒有是特別后悔彼此分手的,現(xiàn)在想起仍然會很留戀的?”她說:“我不后悔,我做事情從來不后悔,但你要我選,我會選我20歲里那一段,名字不講了,因為那時候跟對方一樣,都是純真的感情?!彼@首歌的時候,會想到從前,她和周潤發(fā)、梁家輝三人合作電影《英雄本色3》時,那些劇中和劇外的種種場景嗎?電影最后,身負(fù)重傷的她倒在發(fā)哥的懷中,畫面外緩緩響起了她自己演唱的《夕陽之歌》。而這首歌,本是在那場電影之中,她和他在最快樂的時光里“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呀!而2003年12月30日,梅艷芳病逝。她活給自己看的第二次生命,或者,全在2003年11月的那八場演唱會之中吧?或者,在那段穿著拖地婚紗關(guān)于把自己嫁給了舞臺的表白中?或者,在那段《夕陽之歌》的吟唱中?
中華文化中的“夕陽”意象,最廣為人知的影響源還是來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樂游原》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句。其實,李商隱作此詩時,剛剛?cè)欢q,所以,雖然古來論者多以為此句“謂之悲身世可,謂之憂時事亦可”、甚或“銷魂之語,不堪多誦”云云,但是,我卻認(rèn)為新中國紅學(xué)研究第一人、古典文學(xué)大家、詩人、書法家周汝昌先生在《唐詩鑒賞辭典》中對于此詩的解讀或者更加接近玉谿生李商隱先生之本意:
玉谿此詩卻久被前人誤解,他們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過”、“但是”之義,以為玉谿是感傷哀嘆,好景無多,是一種“沒落消極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無此義,它本來寫作“祗是”,意即“止是”、“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別家之例,且置不舉,單是玉谿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錦瑟》篇中寫道:“此情可待(義即何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其意正謂:就是(正是)在那當(dāng)時之下,已然是悵惘難名了。有將這個“只是當(dāng)時”解為“即使是在當(dāng)時”的,此乃成為假設(shè)語詞了,而“只是”是從無此義的,恐難相混。
自來“詩無達沽”,但是周先生在其自身豐厚的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經(jīng)驗積累的基礎(chǔ)上,再來解讀其他詩人作品,雖是如同“翻案”,卻以詩人之心更易相通而令人信服。實際上,近人吳兆江先生早就根據(jù)自己對此詩句的理解將其改得內(nèi)涵更加明確: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據(jù)說,當(dāng)年咱們海州出生的大作家朱自清就曾將此兩句工工整整抄寫下來,壓在自己書桌的玻璃板下,用以自勵。有同學(xué)看后問他,這是不是意味著感到自己老了。朱自清道:“這兩句詩只是表示積極,樂觀,執(zhí)著于現(xiàn)實的意思。”
也有人說,“夕陽”之疲憊、沒落意來源于孔子。在《論語·里仁》篇里,孔子他老人家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清晨聞道,夕陽西下之時即可以死了。如此解讀,這夕陽豈不讓人傷感乃至讓人絕望?我還記得我少不更事初讀《論語》之時,見此二句,甚為不解:聞道之事大矣哉!可是,為什么要以當(dāng)天晚上就死去為代價?后來,聽李宗盛的歌《鬼迷心竅》,說是“有人問我你究竟是哪里好/這么多年我還忘不了/春風(fēng)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沒見過你的人不會明了”忽然聯(lián)想到:這個“沒見過”,豈不就是沒有“聞道”之“朝”的前一刻?而那個“這么多年我還忘不了/春風(fēng)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豈不就是那個“死可矣”之“夕”?如此,細細想來,那古今中外的戀人們,在戀愛之中,有多少人不曾想著要為她(他)獻出生命也不后悔?。∪绱?,再細細想來,孔圣人所謂“夕死可矣”,不過是說聞道之后,為了踐行之,隨時都要有為之犧牲的準(zhǔn)備罷了。于是,這“夕陽”之“夕”與“夕死”之“夕”,豈不是飽含了太多太多的英雄氣概和壯闊情懷?
所以,《世說新語·自新》篇說:有個叫周處的家伙,年輕的時候因為兇狠強暴,被當(dāng)?shù)匕傩諏⑵渑c老虎、毒蛇并列為“三害”。后來,這家伙有所自省,想要悔改,又覺得年紀(jì)老大、光陰已虛度。當(dāng)時的文壇領(lǐng)袖陸云就告訴他:“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在你浪子回頭的這個傍晚,你就當(dāng)過去的你死掉了,豈不就好?于是,周處最終成為忠臣孝子。
當(dāng)年,袁行霈先生在北大講中國古典詩歌的多義性,也說:盛唐詩人王之渙《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币婚_頭的“白日”二字和詩里那種樂觀向上的精神正相吻合。這首詩所寫的景色是日落黃昏時的景色,但絲毫也沒有黃昏時分的蕭瑟、暗淡和朦朧,而是給人以輝煌燦爛的感覺。詩里激蕩著對于光明的留戀和追求,正是那一輪當(dāng)空四照、無比輝煌的“白日”,要漸漸地隱沒于山后了,所以,要“更上一層樓”,追上那將要隱去的白日,追回那光輝壯麗的時光。如此讀詩,則其中的意味是何等深長??!
袁先生的意思,或者可以這樣表達:只要不忘初心,又哪有什么朝暉夕陰、四季流轉(zhuǎn)?當(dāng)然,也可以說得更文藝些,用臺灣的蔣勛先生那句話就是:美,不過是做回你自己。于是,依末學(xué)觀之:“夕陽無限好”者,即是“夕陽”之“好”,端在其“無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