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堅
昨天晚上,女兒對我吐槽了。她模仿我的腔調(diào),復(fù)述我近期對她說過的話:“你要是讀不懂這樣的學(xué)術(shù)書,怎么可以讀國際班呢?”“做一個問卷調(diào)查很難嗎?”“你為什么還沒有開始制定題目?。俊迸畠呵迩宄赜浀梦艺f過的這些話,以及我說話時的語氣。我很驚訝自己怎么如此焦慮,都出語傷人啦!
于是,我向女兒道歉。我說:“你就把我這樣說話當(dāng)作激將法吧!爸爸可沒有想要打擊你學(xué)習(xí)的信心?!?/p>
一個人真的需要經(jīng)常反思自己說話的方式。即便是沒有一絲惡意,但是方式不對,聽上去就是惡言惡語。哪怕對待最親的人,也不應(yīng)該口無遮攔?!傲佳砸痪淙瑐艘徽Z六月寒。”有話好好說,才能起到良好的溝通作用,讓對方感到溫暖。不好好說話,則表現(xiàn)為一種拒斥的態(tài)度,一種對抗的態(tài)度,容易招致對方的反感,破壞彼此的信任。
不好好說話的時候,一個人的表達很可能是情緒化的,也就是說,理性不足,沖動有余,缺乏自我反觀的意識。只要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便知道那些脫口而出的話實乃理智失控。譬如,以上我對女兒說的話,多有斥責(zé),少有理解,缺乏同情心?;蛟S其時我的心中存有一種所謂“正確”的權(quán)力,而這種權(quán)力是粗暴而強人所難的,是自以為是的。許多事物可以從不同角度看,“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沒有絕對的是非。再說,“得理也要饒人”,如果一定要言語上爭勝,劍拔弩張,就會激化矛盾,甚至生出禍端。
好好說話,首先要做到合情,即所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每一個人都可能為情所感,情感能夠架起溝通的橋梁。給對方以尊重、信任、關(guān)心,就是一種正向的交流方式,能夠拉近彼此的感情距離。尤其是對待比自己弱小的人,更要在言語上表現(xiàn)出善意和誠意,不要流露出不應(yīng)有的優(yōu)越感。世界上有一種屈辱是“吃啞巴虧”,利益受損,還有口難言,很多人受此屈辱會心生怨恨。
好好說話,關(guān)鍵還要做到合理。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是正常的,大家可以協(xié)商、討論,既能據(jù)理力爭,又能平等對話,總歸會取得一些共識。和而不同,是“君子”的境界。什么是合理?這又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任何對話得以開展的路徑,是對話者在思維方式上能形成一致。條理明晰地思考,思考清楚再說話,就會少些偏激,多些理性;少些急躁,多些沉穩(wěn);少些私見,多些公論。古人說“言多必失”,就是指話多了而思維沒有跟上,不過腦子的話當(dāng)然是不循理路的,是錯話、蠢話。
當(dāng)然,說話也要看對象,“話不投機半句多”。學(xué)者資中筠說過,“不要和不思考的人爭論”,如果一個人沒有思辨力,不顧事實,不講邏輯,強詞奪理,你同他對話豈不是枉費口舌!還有的人占著名頭、地位、輩分說話,或頤指氣使,或倚老賣老,或不容置喙,也無須理睬他,遠避惡言惡行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