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桂先
爺爺?shù)奈萸坝幸粔K地,地里,除了一些叫不出名的花,還有一棵粗壯的核桃樹,據(jù)說是三叔栽的。一到四月,樹便開出一串串黃綠色的小花,透著一種春意盎然的誘惑和一種期盼。爺爺說,核桃有雙花,雌雄同株異花。那長長的穗就是雄花,不結(jié)果……那時候,爺爺說的這些我不感興趣,我感興趣的是那掉在地上,長長的像毛毛蟲的核桃穗,撿拾一把,用水一焯,便是孩提時代的美味。
等待核桃成熟的過程是漫長的,每天仰頭望著那高高的樹梢,一遍遍問爺爺核桃什么時候才能吃,為什么核桃熟得那么慢呀……問的次數(shù)多了,爺爺便說,時間是個頑皮的孩子,你越盯著它它越慢,不如來幫爺爺干活。于是,便不再去看,安心幫爺爺做些瑣碎小事。
核桃終于可以吃了!用一根長長的竹竿敲落下來,等不及它晾干裂殼,便用石頭砸開那綠色的外皮,再敲開核桃那堅硬的外殼,一點一點地剜著核桃仁吃。吃不上幾個,手上,盡染上外皮的顏色,好多天都洗不凈。盡管如此,核桃的美味誘惑著我,也顧不得那么多,每天都要去敲幾個下來,然后“飽餐一頓”。
爺爺每次吃飯前都要端著碗到核桃樹下,雙手舉過頭頂,口里念念有詞,如此片刻后,向前躬著身子作揖,然后再回屋開始吃飯。我很好奇,便問爺爺為何這樣。一開始,爺爺說我還小,說了我也不懂。后來,時間長了,問得多了,爺爺便拿一條木凳,坐在核桃樹下,點上旱煙,長長的吐了一口煙氣后,以一種平靜的語調(diào)開始講述。
“你奶奶走得早,沒過過一天好日子,生了病,也是拖著。一開始只是有點咳嗽,拖著拖著,就喘不上氣來了,沒幾年就走了。你奶奶走后,每次吃飯我都想起你奶奶,尤其是我做好吃的時候,我都想讓你奶奶先吃一口……”,我忍不住打斷:“可我沒看見奶奶呀,她怎么吃?她走到哪里去了?”“走了,就是死啦,到天上去啦,你奶奶眼睛不好,所以我使勁的把碗舉過頭,好讓她瞧見。死了的人吃飯,我們活著的人是看不見的”,“那,飯菜怎么沒有少呢?”,“反正你奶奶每次都吃的,我們活著的人看不見死了的人,但她們能看見我們……”爺爺絮絮叨叨的說了半天,年幼的我終究還是不明白。
爺爺在核桃樹下折騰一番后,回屋在桌子對面放上一個碗,碗里盛著一些飯菜,一雙筷子搭在碗上,有時候放一碗一筷有時放兩碗兩筷。爺爺每次吃飯都很慢,時間都很長,爺爺說,一方面是因為奶奶牙不好,想陪著奶奶慢慢吃,一方面也想和奶奶多呆一會兒。
至于有時為啥放兩副碗筷,爺爺只說其中一副是為奶奶準(zhǔn)備的,至于另一副,便是一聲長長的嘆息。如果問得多了問得急了,爺爺要么悶聲抽煙,半天不說話,要么流著淚,連聲嘆氣。流淚嘆氣的爺爺讓我有些心疼,有些害怕,便再也不敢問。
關(guān)于三叔,我是從別人的嘴里聽到的。據(jù)說,三叔很內(nèi)向,很靦腆,長得白凈秀氣,像個大姑娘似的。三叔十五歲那年,到河對岸割豬草,被鄰村幾個同齡的孩子欺負(fù),以三叔偷他們的豬草為借口,瓜分了三叔割了幾個小時的一籮筐豬草,還將三叔打得滿身是傷,更可恨的是,還將三叔的褲子扒去,丟在河里沖走,極盡侮辱。三叔回來跟爺爺哭訴,爺爺了解到那些都是鄰村有權(quán)勢人家的孩子,責(zé)罵了三叔幾句,嘆了口氣,便作罷。據(jù)說,三叔那天晚上哭了一夜,天未亮就上吊自盡了……
據(jù)說,自此,爺爺很自責(zé),總說,三叔走了也好,以后重新投個好人家。
我想,爺爺飯桌上的另一副碗筷一定是給三叔準(zhǔn)備的吧。
記事起,爺爺就是一個人住在一間小屋里。以賣香蠟燒紙為生。從街上進(jìn)貨來的燒紙,是沒有孔的,需要用打孔器一點一點的打好孔,再裁小,一刀紙捆為一捆,一捆賣了可以賺兩角錢。只要不下雨,只要不冷,爺爺總是在那棵核桃樹下給燒紙打孔,左手拿打孔器,右手拿一個木錘,一下一下,快而有力。村里的人稱這活為打燒紙。打得多了久了,爺爺?shù)氖稚媳銜鹋?,爺爺也不在意,用針戳破了擦點點藥酒,便又開始打。蠟?zāi)兀亲灾频?。先把竹子削成筷狀,將前半截裹上燒紙,燒化半鍋白蠟,一手拿著一把竹棍,將裹上燒紙的部分放在鍋里滾一轉(zhuǎn),便拿到外面去吹冷,晾干,如此反復(fù)幾次,白蠟便制成了。如果要制紅蠟,燒化半鍋紅蠟,用制好的白蠟放進(jìn)去滾一轉(zhuǎn),拿到外面去吹冷,如此兩三次,紅蠟便制成。除去材料費,一支蠟燭可賺一角錢。
那時候的我,不喜歡看爺爺打燒紙,時間久了覺得無味,瞌睡都看來,于是便在核桃樹下睡覺。睡醒了,爺爺已打了高高的一摞燒紙,然后幫爺爺把它們搬回屋。那時候的我,喜歡幫爺爺把一大把一大把的蠟燭拿到屋外去讓風(fēng)吹冷,只需圍著核桃樹轉(zhuǎn)幾圈蠟燭便冷了,覺得很好玩,很有趣,覺得爺爺好厲害,居然會制造蠟燭。那時候,大伯和我家,夜里點的都是爺爺?shù)南灎T。每到趕集天,不管生意好不好,爺爺都會買一個餅子或幾顆糖揣在兜里回來給我。那時候,只要爺爺一趕集回來,我就偎上去掏他的衣袋。有時爺爺像個調(diào)皮的孩子,把東西藏在另外的衣袋里,等我翻找半天很失望的時候,才魔術(shù)般的拿岀來,我便會歡呼雀躍。
有時候,爺爺也會在核桃樹下看書。搬條凳子,戴上老花鏡,在嘴里沾點口水,便開始翻讀書頁。爺爺看書,總是喜歡讀岀聲來,是那種拖長了聲調(diào)的唱讀,引得我哈哈大笑,笑過后,偎在爺爺身旁,聚精會神地聽。爺爺?shù)臅?,有牛郎織女,有祝英臺,有孟姜女,還有武松,有諸葛亮……那時候,爺爺在我心里,是天上的神仙,是掛在天空的太陽,是夜晚樹梢上的明月,讓我崇拜,欣喜,給我的童年注入了無窮無盡的快樂和期待。
不知道爺爺是什么時候老的,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爺爺不再趕集,甚至很少出屋。也不知,我,什么時候就長大了。忙著在外求學(xué),忙著為生活奔波,甚少回村。
爺爺一個人在那小屋生活了幾十年。爺爺走的那個冬天,未就業(yè)的我,懷著郁悶頹廢的心情回去,未等他入土,便匆匆離開,為就業(yè)奔忙。那時的我,不懂離別。
如今,爺爺?shù)男∥菀呀?jīng)拆了,那棵核桃樹也被大伯砍了,小屋和核桃樹的位置,已被大伯家新建了房屋。
從此,那棵核桃樹,在夢里越來越模糊,越來越遙遠(yuǎn)。仿佛時光深處,它不曾存在過。可是,它又鮮明地挺拔在心里,隨時光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