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非
山水是大自然創(chuàng)造的奇跡,并完完整整饋贈給了人間。山與水是絕倫匹配,有了山與水的相互依存,才締造了生死與共、行止安泰的大氣象。
人一生的存亡,孕育、誕生或棲息于山水,游走、耽溺或沉寂于山水。依賴、融入和化身于山水,是人類精神最原初、純粹、本真的寄寓,也是肉體凡胎的終極皈依,是基于精微的洞察和禪機的覺悟,或因歲月感性厚積而理性薄發(fā)的思想方式,成就了詩人簡明先生詩篇《山水經(jīng)》的問世。
內心格局決定詩寫境界。這組與山水相關的詩,闡述抒發(fā)的,是對自然及山水的直觀認識和深刻思考。豐富的人生智慧和閱歷,足以讓詩人厘清并擺正觀看世界的方位和層面,因而能從“出世之心”的俯角,以超拔的高度,跳脫的遠度,順次指向“入世之水”的精神內核,賦予其人格化的考量與玩味,用詩語說出詩境,使無色無味無形之水,在互喻手法的作用下,具備了人性人質,有了人的內蘊、慧心和溫情,完成了詩意隨著曲水流觴的妙手而得。這水,便成了識大局、知虛實、能進退的靈通之水。即:詩人“替天行道”,給了水以靈魂與道行。
水是創(chuàng)世的混沌之初,造物主給各種生命的最大物質神示。自然界的微生物、植物、動物等生命現(xiàn)象,乃至無生命物質的形成,無不與水有著千絲萬縷的因果或構成關系,是物質世界的存在、生長、組合和再造的基液或介質。
在詩人筆下,吸納了人性氣韻的水,具有隱忍、妥協(xié)和堅持等哲學宗脈的衍化,亦有自省及喻世意義的延伸:“遇到小石頭就穿行,遇到大石頭/就蜿蜒繞道”。詩人有普世情懷,是由內在品格中的慈悲與善良決定的。詩句實為寫水態(tài),也可理解為醒世言。
任何事物的存在,或說命運本身,在宇宙的大時空觀面前,都有變數(shù)無常的不確定性,就相對恒定的時間而言,已知的物質世界,變量變化無處不在。面臨險象環(huán)生的種種現(xiàn)實際遇,具有超脫與變通技能和精神,是生存、發(fā)展和壯大之王道。
天地萬物,唯水最是造化神秀。恒常為水,寒則冰,熱則氣化,于天空、地表和地下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息?;蛉趨R于萬物體內,或脫離于萬物之外,是真正的永恒。而凡塵的“入世之水,與已升空/脫俗的水,天壤分明”,雖有“善變圖存”之本能,仍要接受客觀條件的嚴苛考驗,在輾轉奔波的冷暖中,以外在的異型特質,與環(huán)境達成默契與共識:“在巨石上,留一掛晶瑩剔透的冰凌/比一滴水大不了多少 這臨終的/最瘦小的冬天!”這冰凌是水的異稟,柔性之水因變化而適應、堅挺,是有硬度和棱角的生命存在。
而奔騰遠去的水,以另一種姿態(tài),來迎接命運的挑戰(zhàn)與搏擊:“在沿途,流水還會遇到/更多的石頭和更多的水”,“更多的石頭”是強大的阻礙;“更多的水”是匯入更多的同類,也是更大的生機。
作為物質身份的水,它們的旅途注定危機四伏,在瀕臨絕地一刻必須勇敢面對,義無反顧甚或孤注一擲:“在它們奮力一跳,跌入深淵時/我知道:這些水,今生今世/再無法回歸源頭了”,義勇、豪邁,甘愿碎身涅槃,置之死地而后生。
“水”在決斷后的征途,不想回頭也不能回頭,在崖壁上演了悲壯而驚艷的“瀑布濺起的水柱,戴著碎銀鍍邊的頭飾/它們躍起、停頓,這一幕”;前赴后繼得驚心動魄:“多像一群羊,瞬間啃光了草地上/所剩無幾的黃昏”。這里,對水柱的動感、形態(tài)、色彩狀寫,及實與虛的動賓搭配,把黃昏時分的瀑布水系描摹得惟妙惟肖。
在詩語現(xiàn)場,我們隨詩人的視線,一遍遍目睹了水的執(zhí)著和堅定:“是怎樣在黃昏前/變成花園和花海的/它們落下來,再彈起/如此花開花落,前赴后繼”。
一滴水的運化與人何其相似?高遠處看清了:“浩浩蕩蕩的水,遠走他鄉(xiāng)。掉隊的水/在兩岸上枯萎”,因而態(tài)度更明朗,詩人對一往無前的水,是肯定的,入世觀是積極的。作為個體的水,必須融入主流和群體,才有前景和未來。否則,就沒有“后來”了,這是冷酷但公正的自然法則——適者生存。是自然萬物的通法,不僅是對人類自身所言。這徹悟振聾發(fā)聵,具有警醒意義,因為:“岸上的冷漠/有別于水中”。當然,這“岸上”另有所指。
詩人的筆端觸及了水的“生命”意義和追求,也是水的存在必然要做出的選擇。對水的行蹤、遭遇和抉擇寫實,及水的動態(tài)、形狀和“思想”的多角度勾勒,寫活了“入世之水”的形象,凸顯了水的涵養(yǎng)、特質和信念。
詩是低姿態(tài)的、樸素的。深刻的思想,多以樸素形式存在。詩人感受了“岸上”與“水中”的區(qū)別,借助“入世之水”的著筆,以靈活鮮亮的意象,通過水遭遇的各種可能,喻意人生必有的坎坷困厄,是生命須付出的代價。說詩人理性,在于詩的每節(jié)都很節(jié)制,不受敘事慣性左右,沒有拖沓累贅之嫌。詩的可貴處在于:從入世之水,讓我們學會了看懂、變通和圓融,堅守和自信。也許,這是寫作善意及目的的一部分。
用簡明先生的“思想碎片”而言:“樸素是一種內力,它用最普通的方式深入人心”。有豐沛的詩意情懷,樸素便是詩歌的品質和境界。“詩歌不排除形式”,但“因為語言本身,正是更高級的形式”,故此,樸素足以打動人心?;谶@種寫作意識和自覺,組詩彌漫著質樸、親和、誠懇的氣韻。
在《所有的人間大事都發(fā)生在山上》一詩中,具有論辯色彩的開篇,打開了閱讀通道。在詩人的文字引領下,不僅明晰了“人間大道”“傳世之謎”分別處于“山上”“水下”的位置反差,也看到了“一寸光陰”與“百年蒼生”的對應存在。當然,這“山上”與“水下”,及“一寸”與“百年”,可做發(fā)散性理解或哲學式闡釋。
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詩里“山上”的“懸置”,僅是自然現(xiàn)象或心理訴求相對于“水中”的鶴立,不同的是:“真正的山,只有一條通天路/而水,任何出口都是入口”。實際上,在“山”與“水”外在的落差之下,誰也無法阻隔或切斷“山”“水”間內在或隱秘的,以及借助于它物形成的密切聯(lián)系:“山從水中汲取營養(yǎng)/峻峭的山勢,讓樹成就了林/讓林成就了山,讓天空的靈感/成就了千山與萬水”。很難揣摩得透,詩人在辯證抒寫山水的過程,融入了多少人間情分!對自然情境的描摹,對歷史過往的感喟,以曾經(jīng)或可見的現(xiàn)存為依托,是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結構關系客觀的暗喻。乃至文字與自然對應的“一粒塵?!焙汀耙恢圾B”的互為鏡像,似都暗藏所指?!疤煜麓?,天上更大”,站高以望遠。詩人“屹立于離天咫尺的華山之巔”,跨過歷史回眸大唐——長安,目光穿越塵埃極遠,心念想著:“我必須一遍遍地撫摸/多山多水多災多難/卻生機勃勃的祖國”。愛在當下、眼前,愛我所該愛,愛我之“所在”,這是閱歷萬千后的純粹表達,赤子之愛緣于情感升華。
視山水為經(jīng)卷,虔敬地給予人性化的參悟和解讀,是對大自然最好的仰慕、慈悲和尊重。詩也闡述了天地、大小、長短、古今等對應的時空關系,實現(xiàn)了自然與人世的互為參照。對家國情懷的認同和珍惜,是人間的大愛。
理性是成熟作品應有的人文品質,是藝術的另一只翅羽,是思想長久積淀的自然流露,是情感流淌的水到渠成,而非刻意強為。作者對自然的頓悟對詞匯的把持很到位,著重是借助思想、語言和技巧等詩藝形式,更好抒發(fā)他的發(fā)現(xiàn)、見地和情懷。詩歌的妙處不是教化,是啟迪。率真孕生靈動,靈動是優(yōu)秀詩歌的必備特征。詩人通過他的詩語,真誠說出他看到的詩意,表達他的人生價值取向,或終極禮贊。
文學欣賞,是透過作品的藝術形式表象,沉入到更深刻、宏大、博雜的涵蓋范疇。沿著作者杰出的心靈和眼光,以陌生化的視角或全新的閱讀方式,聯(lián)想和想象指向了未知的具象抽象處。延用作者的觀點: “藝術鑒賞,是個性對個性的激越發(fā)現(xiàn),激越感召和認知。如同饅頭喜歡紅豆腐,而大蔥喜歡白豆腐一樣。任何人都無法改變,這種經(jīng)驗的‘嗜好’?!睂€我而言,則是一種借勢借力行為,即尋找第一千零一個“哈姆雷特”的過程。
這組詩,寄情又不囿于山水風物,能自如轉化視角,達到物我合一或分而“治”之,看透山水及俗世的存在,以“出世”的旁觀和“入世”的圓融,經(jīng)歷和面對命運的汰選。事物的屬性決定了生命的福禍相生,始末之間,自然已經(jīng)承受了的,人類必須學著接納。我們該做的,既有主動的取舍,亦有理性的規(guī)避、退讓、合作和曲徑通幽,但很少能從頭再來。
人類最積極的意識形態(tài),是承認、理解、尊重、適應和改良自然(包括人類自己),與其達成默契與同盟,熱愛和善待自然。佛學所示的“圓融”,在破除偏執(zhí),圓滿融通的過程,包含著認知、看開、妥協(xié)、互諒和堅持等細微的主觀心理活動,是“圓融”的至極境界。即:俗世之悟道,大愛在仁心。
這大愛,既有家國情懷,又含人情世故??辞辶俗匀坏臒o邊無際,有了純正良知的胸襟,善待遇到的一切,才是豐美的完整人生。即:奉自然山水為人類精神追求和寄托的圭臬。
有力量的作品,鋒利不僅在詩語本身,而在文字所描述的表象外的內蘊,比如詩人對《入世之水》的抒寫,震撼來自于客觀、冷靜、沉穩(wěn)的面對和說出,回味深思時,給人連綿不盡的思想或感情啟迪與鼓舞,后勢強勁。
我對詩歌的理解,唯文本而論。這緣于人基本生命特征的固執(zhí)。屬于人的時間是有限的,窮其一生能讀多少本書?普通讀者接受文學藝術,尤其詩歌類等短制作品時,很少能將作者成長經(jīng)歷、生活環(huán)境、心路歷程等背景資料作為參照系。欣賞閱讀,基本是粗放式的瀏覽,而非學理研究。電子書時代,必須習慣就文本來認識作品,一件藝術品,就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它成型面世后,自有其存在的特定意義和價值。詩歌作品亦如此,其詩情充沛或思緒蹇拙,盡被文本毫無遮掩地呈現(xiàn),作者和讀者都心知肚明。我們可以接受文本閱讀,不見得非追根溯源的窮理式賞析。這是我堅持感性讀詩的原因,亦是能力所限。
這組《山水經(jīng)》,自然山水是塵間每個生命有緣用一生祈禱、禮誦、供施與超度,且多少能悟得的凡世真經(jīng)。正所謂“天無際/心無邪/造化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