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平
藍藍是一個勤快、極具創(chuàng)造力的詩人,她的作品始終朝向本質(zhì)的真實,而又對詞語極其苛求。她不僅時刻把握著自身思緒的起伏變遷,也熱衷于用詩歌之外的形式闡述自己,并且保有童心,在童詩與童話中也有建樹。同樣在童話領(lǐng)域留下不朽作品的E. B·懷特說,勤快之于詩人,正如不誠實之于簿記員。雖然他在聽了妻子的牢騷后有此感慨,但他也承認,自己也無法逃避勤快,他就和所有富于創(chuàng)造激情的人一樣,知曉了在純粹的天才之外,勤快是最有效也最耐用的一件工具,它讓詩人心中的混亂逐漸趨于清晰,聚沙成塔,構(gòu)建起自己的詩歌體系與想象世界。
敘述藍藍的這一組新作前,有必要先說說她前期的創(chuàng)作,才能讓我們更整體地了解藍藍詩歌寫作的細微轉(zhuǎn)變。在我的閱讀與理解中,藍藍前期的詩歌從鄉(xiāng)土抒情起步,之后“社會生活很粗暴地進入了我的個人生活”,開始關(guān)注社會現(xiàn)實,并逐漸開闊自己的寫作題材和領(lǐng)域,元詩的創(chuàng)作也數(shù)量可觀,不斷延伸自己的詩意觸角。我們在她的詩歌中,既能讀到非常淳樸寧靜的鄉(xiāng)村風物抒情詩,如《歇晌》《正午》,把村莊的質(zhì)樸日常,用平靜又充滿柔情的語句描摹出來,柔和而又雋永,如喬直·奧康納爾所說“在它靜止的中心,一個困倦的發(fā)光的內(nèi)核正在呼吸”。又能夠讀到《礦工》等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作品,殘酷但又飽含憐憫,卑微又不失尊嚴,流露出強烈的人文關(guān)懷。又能讀到充滿童真趣味,但又深深映照現(xiàn)實的童話詩,比如《怪獸》《樹和蝸?!贰扼暗母琛贰队H愛的大熊》等,無不模仿孩子天真的視角,審視這個現(xiàn)實的世界。還能讀到她用詩論詩的一些作品, 也即 “元詩”,比如 《詩的樣子》 《詩》 《三號站臺》《一種作詩法》《雜耍玩具》《巨變》等,如此頻多的關(guān)于詩的書寫,無疑展露出她的時刻“在線”,在思索著詩的諸種可能性,就像她在《詩·生活》中所流露的,“詩”早已和她的生活親密無間,難分彼此,生活即是她的“詩意棲居地”。
如此不厭其煩地列舉她過去的創(chuàng)作,并非僅僅想說明她是如何勤奮不斷探索,正在逐漸步入艾略特所說的成熟的寫作者行列,更是想要強調(diào),過往她所寫下的一切,都是為了未來的寫作所做的鋪墊,是為“下一首詩”做準備的。當我們審視藍藍的作品時,她前期帶有小布爾喬亞格調(diào)的詩歌,在她的新作面前不可避免地顯露出了單薄和蒼白的色調(diào),這是對一個有著深遠追求,并有著勵精圖治般恒力的寫作者必要的肯定與鼓舞。當讀者對一個可靠的寫作者充滿期望時,他就必須以更加成熟乃至更加不容置疑的作品,去說服與滿足他的讀者。我想,藍藍做到了這一點。
第十六屆華語傳媒盛典·年度詩人的頒獎詞贊頌:“藍藍對自然風物和塵世生活有深切的熱愛,對那些細小、脆弱的事物以及倦怠、渾濁的人性也光明洞徹。……在詩歌里寫下明澈、惶然或悲憫的聲音?!{藍的詩,有肌膚,有血脈,有骨骼,也有魂魄”。但近些年來藍藍的詩已明顯遠離通常所見的寫作模式,有了自己的節(jié)奏。這種節(jié)奏無法用優(yōu)美或流暢來形容,它很尖利,如匕首般迅捷穿刺,但有時候卻是一種阻斷,讓你停下來深思細想。她以往的寫作更像是一種向內(nèi)的、聚力的寫作,更多是個人的生活體悟,抒情意味濃厚,她的詩句總是朝向一個既定的方向或目標,每一個句子或詞語都是為它服務,因而在可闡釋性上稍顯薄弱;她的新作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向外的、發(fā)散性的寫作,開始大面積處理個人生活之外的事件,貫穿歷史與現(xiàn)實,逐漸從抒情傳統(tǒng)轉(zhuǎn)向,雖然服務于一個既定主題,但詩句中的信息容量變得更加密集,詩人以自己愈加純熟的詩藝,將要表達的思緒盡可能多地鑲嵌了進去,擴充了一首詩的承載量。將從前對“一個女詩人對隱私的出版”(《發(fā)表》),轉(zhuǎn)變成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詩寫,“相比喜愛抄小路的人們/開辟大道者更充滿歡喜”(《在重癥監(jiān)護室外》),一褪清新的詩風,在生猛機智的言說外,是詩人自信堅毅的形象。
藍藍的新作《雪與燈語》(組詩)正是在那樣的一種閱讀梳理中,給了我煥然一新的感覺。組詩里的十三首詩大體可以歸為兩類:拷掘人性與生死、命運,觀照歷史與現(xiàn)實。
拷掘人性與生死、命運。人性是文學藝術(shù)中的永恒主題,也是一座難以窮盡的富礦。但人性與命運絕非純良與美好,更多的是丑陋與殘酷的,真正的詩人只有正視這一切,才能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王家新說, 藍藍 “最大的美德就在于她忠實于她的痛苦”,這是非常準確的,因為只有接受并深愛,才會感受到人性與命運帶來的真正的痛苦。詩中使用大量的破折號,也可以看作與之相應的符號化的情感表達。
《在重癥監(jiān)護室外》藍藍試圖探尋孤獨的本質(zhì)。重癥監(jiān)護室就是一個典型的人性拷問室,躺在室內(nèi)病床上的人,既能感受到“人性的底部”,又能感受到“光輝的巔峰”,他們或許就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洶涌地起伏波動,無法平息,在室外的人,又何嘗不是被命運的鐵錘反復捶打著,引頸就戮的勇氣,也許室外的人更應該用心去感受,才能共同感受到“孤獨”的本質(zhì)——撕開它矯揉造作的外衣之后,看見的虛弱和普遍性,孤獨即同類,孤獨即塵世,才能真正理解“這微神眷顧的大道/正是世界誕生的理由”。
《沉睡》有它更廣泛的寓意,姑且也將它當作一首探索人性的詩篇。 沉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因為這個人自我催眠,早已“忘記醒來這個詞”。生活與做夢有著太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摧毀了人的勇氣, 以至于當睡夢的“棺槨已被撬開”,睡眠已被掠奪,沉睡變得不可能時,黎明就在眼前,卻無人敢醒來,結(jié)局仍是“熄滅的燈繼續(xù)做著它屈辱的夢”。詩人在這首詩里呼吁沉睡,實則應是沉痛地呼喚醒來,她呼吁的聲音低沉,她呼喚的聲音卻震聾發(fā)聵。
《光與燈》將著力點置于生死之問,也即時間之上。它的既定基調(diào)是“沒有人能走出一支箭的射程”,這是從彼岸射過來的一支箭,命中即死亡。在“礦洞”這個碌碌無為的塵世里度過一生實在短暫且無意義,所以生命需要“光”,一種可以取代生死的長久延續(xù)。在這種必然的結(jié)局面前,沒有誰將受到優(yōu)待,詩人和帝王都是一樣的,詩人或許更具優(yōu)勢,因為帝王只能“夢想萬歲”,而詩人可以通過“重構(gòu)時間”來實現(xiàn)生命的另一種可能。《一個詩人的消逝……》再次印證了被陳規(guī)陋習、無知與幻想充斥的生的無效性以及對死的追問,詩人不再將一切遮掩或裝飾,而是赤裸裸將現(xiàn)實呈現(xiàn)在面前,轟擊著我們恐懼而又木然的心?!禔 .J ·艾耶爾從神秘之地歸來》則由英國哲學家一次神秘的瀕死經(jīng)歷,探討人在生死之界的徘徊無定,“這意味著任何特定的生命中/人的死都先于他的生”。她或許在此處也在暗示,一些被個人認為牢固不可打破的東西,信念抑或等等,也存在著神秘的難以發(fā)覺的縫隙,從哲學思辨的角度檢視了生死。
《馬丁·布伯的童年》從馬丁·布伯的童年經(jīng)驗入手,對一個父親給兒子的影響加以考究,探尋個人成長中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及發(fā)展,從更加抽象的概念中接近人性的本質(zhì)真實。《自然主義者》更像是對詩人身份的體認,帶有自我觀照的意味。她敘述了一個“自然主義者”應該如何介入與面對這個世界,看似堅決實則猶豫不決,萬物皆無固定章法,詩人或者個體命運也是如此。在前行的過程中,必將遇到阻隔,“橋梁需要河流,而船需要?!保霸斐缮系鄣目鄲馈?,但卻不能退縮,仍要“敲打著他苦悶的秩序”,仍要堅持,哪怕突破“自然主義者”的界限。
《雪》是組詩里尤為突出的一首詩。這首詩不僅僅是寫雪,可以說“夜”和“雪”在這首詩里是并重的,詩人探討“雪”的命運,也是暗示“夜”的命運,更是探討人的命運——宿命。她用一個奇崛的意象——“飛在空中的古代的橋”,將“雪”這種文化意味濃厚的意象如此斑斕地表現(xiàn)出來,勾連古今,如此潔白清奇,卻又被漆黑的夜包裹而黯然無色, 致使 “雙腳不記得你。 漆黑的路不記得你”。再絢麗潔白也無法逃脫被忽視與被遺忘的命運,“雪在雪的寒冷中死去。雪在雪的遺忘里死去”。這種遺忘所展露的不就是雪與夜不分、黑與白不明、黑白不分嗎?盡管“我用我的愛溫柔地送你走。/我用我的馬馱著你。/聳動的山嶺,在原野上奔跑/我松軟的胸脯留著你睡過的凹陷”, 也盡管“你飛舞的雪花多么動人”,但你也“覆蓋了橋下凍死的人/覆蓋了說謊的嘴”。有可憐可愛之處,也有可恥可恨之處,想要贊美你的潔白變得如此艱難,想要將你變成歌唱的詩句,如此艱難!無法被歌唱的雪,永遠被遺忘的夜,一種要被遮蔽的命運,哪怕有再多的燦爛,假如沒有尋找到“光亮”,沒有找尋到“永恒的溫暖”,也終難逃脫既定的宿命。
觀照歷史與現(xiàn)實。 藍藍這個階段的創(chuàng)作,具有一種向外的、關(guān)照的特點,她脫離了個人的情緒與性別書寫,運用抽象的隱喻,能夠?qū)⒑甏蟮闹黝}鑲嵌到日常細微之中,探問歷史, 對峙現(xiàn)實, 詩歌的聲音也變得深廣洪亮,讓讀者為之一振。黃燦然說,“藍藍最好的時候,往往是她最脆弱、低沉或最猛烈、激昂的時候。更好的時候是兩者結(jié)合在一起”,也就是這個意思。
《廚娘之歌》可以看作詩人為當下困囿于廚房之內(nèi)的勞動婦女的發(fā)聲,抑或是自我解脫束縛之歌。她列舉一系列的勞作場景,只為讓人知曉她“在缺了口的立法砧板上繼續(xù)敲打”,這塊砧板也許就是一種秩序的延續(xù)或歷史的束縛?陽光被墻體與窗戶遮蔽,而人們又被無意識的自我所遮蔽,即使“用三十年的耐心剪開日常的鐵網(wǎng)”,但這種遮蔽與束縛何時才能夠解脫?“電線桿足夠多了,燈卻沒有亮”, 一種濃郁深沉的絕望感籠罩,黑暗仿佛沒有盡頭,光亮似乎遙遙無期?!拔摇币矊a(chǎn)出痛苦的孩子,他仍將延續(xù)“我”的宿命。
《馬鹿洞》就像是一個民族歷史的微型展廳,詩人看著展廳里“鉆了細孔的顱骨”,遙想遠古時代的人類進化史,那艱難歷程與不斷的反復,窺一斑而見全豹,“弱肉強食就是叢林法則”。《莊蹻之征》則是對這個問題另一個版本的探討,“誰是主人?”強盜們和異族人變成了蠻人和秦王,石棒變成了書卷,但歷史的吊詭不分東西,仍在延續(xù),堅硬的權(quán)柄與甲胄終究要被布衣取代,歷史的輪回就像一個不停轉(zhuǎn)動的車輪,碾過世界的每個角落。
但更多的歷史,也許更像是《燈語》和《黑螞井》里所揭示的,“是史書上一片沉寂的廢墟”,被“一泡熱尿/在瓦礫和野蒿的荒涼中/沖刷出一個朝代斑駁的青銅大門”。在歷史荒蕪的礦洞里,燈盞的光芒(“偉大的耕耘者”)早已消逝,如今已看不見這一切,它曾誕生,并最終掩埋,只能聽到草叢里蟲兒熱情地顫抖;抑或是恐懼,因為不知曉地底有“高鼻目眥的先人”護佑,而被塵世里的瓦礫與荒涼掠住,想要盡快逃離,而非親近。這既是對歷史的逃離與背叛,也是對自我的逃離與背叛,詩人想象歷史的同時,也在試圖接續(xù)與建構(gòu)歷史,只有如此,當我們探身前傾時,所聽見的,將比時間的槍炮聲更加響亮。
無論是探究歷史還是觀照現(xiàn)實,藍藍都是秉持“人類是一個整體,人和世界是一個整體”的意識,懷著置之死地而后生般的勇氣,以一己之力去體認,去承擔,去回應,去銘記。正如胡桑所論述的,“在藍藍的詩里,一種與失敗者記憶相適應的歷史意識已經(jīng)呼之欲出。這種歷史意識并不試圖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而是需要攜帶著對于歷史記憶的責任,并不斷回應著被壓抑的失敗者的承諾。在藍藍看來,歷史并不是一幅企圖將所有事件編織在一起的、渴求完美的掛毯,而是一片踩上去嘎吱作響、到處是痛苦回聲的廢墟”(《一定有更痛楚的愛——論藍藍》)。
如此簡述這一組詩歌,仍然感覺距離她的奧義十萬八千里,“雪”與“燈”無疑是她這一組作品中至關(guān)重要的兩個意象,足以表達她在寫下這些詩句時,內(nèi)心的明澈與真摯,但她同時又知曉這種努力或許也是徒勞,便將“語言”安置于無法言語的雪與燈上。盡管這樣,還是能夠從她的字里行間讀出濃郁的愛和真情。她在《文明就是進入想象力》的隨筆中說,“詩歌必須有比憤怒更大的火焰——為了讓那些可鄙的材料融化,并最終鑄成詩”。這組詩中便可明晰地看見她的火焰,她用自己熟諳的詩歌鑲嵌術(shù)接續(xù)古今,將世間萬物聚合起來,熔為一爐,奉呈給世人滾燙真切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