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紅
臺灣女作家林奕含的長篇《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是一本自傳體小說,主人公房思琪被家教老師李國華長期性侵,終因不堪承受心理壓力,成為一個精神病患者;而小說的作者林奕含也因類似經(jīng)歷留下的陰影,一直飽受抑郁癥的折磨,在小說出版兩個多月后(2017年4月),于家中臥室自縊身亡,青春、美麗、愛與寫作全部在26歲的年紀戛然而止。
的確如一些評論者所言,林奕含以她杰出的文學才華為我們呈現(xiàn)出一個“令人悲傷的故事”,這其中最具震撼力和沖擊力的就是性暴力給女性帶來的重創(chuàng)和陰影。我在閱讀中情不自禁地聯(lián)系著現(xiàn)實事件,本能地將批判詞匯拋向加害者,對受害者則生發(fā)無盡的惋惜和心痛。但是,如果我們回歸理性,仔細梳理小說中主人公的心理歷程,你會發(fā)現(xiàn),如上簡單的道德評判已經(jīng)不足以顯示悲劇的本質(zhì),更令人心痛的事實是,我們在“施暴”與“受害”這個特殊的關(guān)系場域看到了人性的復雜和波蕩。房思琪的悲劇是各種力量加持、不斷讓惡與失控發(fā)展壯大并走向極端的悲劇,這個加持力量中也包括房思琪本人。具體地說,這個小說絕不只是關(guān)于男性、老師、家長、社會的審判,還有對房思琪本人的審視,以及作者林奕含的自審,在這個意義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顯示出它更為出色的一面——它想要努力抵達的,是一場更徹底的、關(guān)于人性的大審判。
林奕含自殺前8天曾接受臺灣一家媒體的采訪,留下了一段15分鐘左右、闡釋這部小說的視頻,其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人類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屠殺,是房思琪式的強暴”。這個觀點聽起來雖有些夸張,但以房思琪為個案,卻帶有相當普遍性的、已曝光或被遮蔽的性暴力行為,的確構(gòu)成了少女們“殘酷青春”中最具殺傷力的記憶。而對于“文藝少女”房思琪而言,她的青春之“殘酷”意味則更發(fā)人深思。
首先,作為一個極具文學天賦、聰穎敏感的女孩,房思琪在被侵犯和強暴的過程中一直保持著理性審視的企圖和努力,這個特點必定會讓她感受更多、內(nèi)心更痛、傷口更深。
從十三歲開始遭遇語文家教老師的性侵與控制,直到十八歲考大學前精神崩潰住進醫(yī)院,在長達五年的時間里,房思琪一面一次次被老師帶進公寓、小旅館、私人別墅,一面不斷回想并記錄下所有那些混亂、不堪、罪惡、羞恥與疼痛。她的日記本因此成為集感性的情緒渲瀉與理性的人性分析于一體的奇特文本。
一個施暴者和一個受害者之間通常存在著“權(quán)力”的懸殊與不對等,而“權(quán)力”落差包含諸多內(nèi)容:力量強弱,地位高下,年齡長幼,財富多少,資源多寡……在與房思琪的關(guān)系中,李國華無疑占盡優(yōu)勢。三十七歲的年齡差,家教老師,父母信賴和感恩的好鄰居……李國華身上的這些“關(guān)鍵詞”使得受害者完全無力與之進行任何意義上的抗衡,主動性,掌控權(quán),身體力量,道德強勢……房思琪一開始就注定極其弱勢。第一次有如惡夢,所有的本能反抗都變得微弱無力,房思琪甚至分不清是恐懼、訝異、震驚、慌亂,幾乎是不由分說地,她在日記中記錄道:“他硬生生地將我翻面?!?/p>
在無力改變事實的前提下,房思琪必須為自己找到一條承受、忍受強暴的借口——她不斷說服自己,讓自己“愛上”老師,只有愛,才可以緩解與此相關(guān)的罪惡和羞恥感,她需要這種關(guān)系中有“愛”的成份:“我要愛老師,否則太痛苦了?!币驗椤澳銗鄣娜艘獙δ阕鍪裁炊际强梢缘?。不是么?”日記呈現(xiàn)出房思琪作為一個受害者默認強暴行為的心理邏輯,但日后她又用紅色字體在日記旁邊作出了如下批注:“為什么是我不會?為什么不是我不要?為什么不是你不可以?”(《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第24頁。以下出自小說的引文均只標注頁碼)
畏懼、羞恥、壓力、“愛”的幻覺、自我說服、自我麻醉……所有如房思琪一樣有過被性侵經(jīng)歷的女孩一再默認并忍受暴力的實施可能都無外乎這些心理,以至于這些創(chuàng)傷體驗越積越多,最后讓她們不堪重負:“她身體里的傷口,像一道巨大的崖縫,隔開她和所有其他人?!狈克肩鞯木駶u漸出了問題:健忘、記憶斷片、失眠嚴重,睡著的時候也全是惡夢:夢里的自己總是被侵犯、被強暴,“從十三歲到十八歲,五年,兩千個晚上,一模一樣的夢。”(第83頁)如心理學專家所說:性暴力、性虐待是最容易導致抑郁的創(chuàng)傷——壓力與抑郁斷送了房思琪的青春。整個過程中,她所有的沉重都無處傾訴,“日記”就是唯一的傾聽者,我們在日記中看到了一個時而感性、時而又用驚人的理性自我剖析的少女,她的青春之舞因疼痛、扭曲而呈現(xiàn)出駭人的面目。
其次,對于一個沉迷文藝的女孩兒來說,青春呈現(xiàn)出更具“殘酷”意味的一點在于,房思琪不斷賦予這場扭曲關(guān)系以“文藝”的迷人面紗,使得她自己無比痛苦卻又不斷沉淪、內(nèi)心排斥卻又不斷進入,終至于嗜毒成“癮”——這也讓一個文藝老男人對一個文藝少女的強暴與踐踏顯現(xiàn)出更為復雜的面影。
在李國華不斷得逞的性暴力實施過程中,“文學”、“博學”、語辭美感對癡迷文藝的房思琪構(gòu)成了巨大的蠱惑。兩位少女最初確立信任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在于這是“一個整篇背誦《長恨歌》的人”,接下來的交流、交往中,李國華更是借助自己非同一般語言修辭能力展示著個人的“魅力”,導致房思琪不由自主地在這些話語中迷失、迷亂。侵犯、暴力、占有在李國華這里統(tǒng)統(tǒng)被他用語言藝術(shù)包裝成了“愛”:“第一次見到你我就知道你是我命中注定的小天使”,“你能責備我的愛嗎?”“你是全世界最好的教師節(jié)禮物”……夸獎房思琪的作文是:“我從不背學生的作文,但是剛剛我真的在你的身上嘗到了天堂?!笨粗苡旰蟮姆克肩髡f:你現(xiàn)在是曹衣帶水,我就是吳帶當風。(第58-67頁)……
“話語”成功實施了“誘奸”,房思琪在“不堪”中沐浴著文藝之“美”。
即使是不那么“文藝”的曉奇,也在李國華的“甜言蜜語”中最后淪陷,死心踏地地“愛”上了老師:“你是從刀子般的月亮和針頭般的星星那里掉下來的嗎?你為什么這么晚到?我下輩子一定娶你,趕不及地娶你走,你不要再這么晚來了好不好?……”類似的話語重復多遍以后,曉奇不僅接受了這種性關(guān)系,而且還在被拋棄之后哭訴著請求復合,表達著自己專一不二的愛情——一個青春少女的可憐、可悲令人心痛。
比曉奇更“文藝”的房思琪自然中毒更深。李國華抓住了房思琪的這一弱點,在實施話語誘奸方面可謂老謀深算:“告訴她她是他混沌中年的一個瑩白的希望,先讓她粉碎在話語里……讓她在話語里感到長大,再讓她的靈魂欺騙她的身體。”(第43頁)
詩、詩意、文藝性為性暴力做出了浪漫的偽裝,房思琪變得甚至有些離不開這種關(guān)系了:她在可以不去李國華家的時候主動送上門去:“隔天她還是下樓……”(第56頁)、“隔天還是拿一篇作文下樓……”(第66頁),約定時間未到之時,坐在咖啡廳的房思琪甚至有隱隱的期待和等待……
這個“主動”性中包含著一個文藝少女復雜的人性狀態(tài):一方面,語辭本身確有一種審美的誘惑力,在房思琪的社交圈內(nèi),有能力與她進行文藝對話的只有兩人:伊紋和李國華。而前者有家庭之困,房思琪只有不斷走向后者;另一方面,這個文藝少女在潛意識里把這種特殊關(guān)系——一種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當成自己閱歷、體驗文藝的一種渠道或方式,她不斷走向李國華是對這種“惡”與“痛”體驗的主動獵取與積累——怕著,又沉迷著,生命因此變得可怕卻豐富。就像林奕含在小說中的剖析:“沒有人看得到她對倒錯、錯亂、亂倫的愛情,有一種屬于語言,最下等的迷戀。她身為一個漂亮女生,在身為老師的秘密的之前。”(第105頁)這種“錯亂”、“混亂”導致房思琪的青春在其“殘酷”性中包含了更為復雜和耐人尋味的質(zhì)地。
確切地說,我想經(jīng)由林奕含的小說梳理并探討的一個問題是,在“施暴”與“受虐”引發(fā)的男女關(guān)系中,“身體”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意味?
傳統(tǒng)女性的“身體”意識與身體主張基本可以用三個詞匯去描述:壓抑、被動、沉默,那些貞德女教中出現(xiàn)的“身體”故事與身體行為多半綜合著暴力因素與“他者”主張:斷臂名志、取血調(diào)羹、自殺守節(jié)……女性對身體的“處置”看起來是“自我”的,實質(zhì)完全是傳統(tǒng)道德教化下的“不由自主”。
所以,女權(quán)主義理論家們一度孜孜以求的,就是一種“喚醒”的努力——喚醒女性對于身體的感知、意識、覺悟,并由此生成對自我身體的正確與自愿主張。吉爾伯特和古芭說:女性寫作者必須努力殺死那些別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天使”和“怪物”,說出“我”究竟是什么,埃萊娜·西蘇說:“寫你自己。必須讓人們聽到你的身體。”歸根結(jié)底,這些女性主義理論、批評和創(chuàng)作者們想要共同完成的,是對女性“沉重肉身”及其真相的認知與呈現(xiàn)。
因為“女性和身體的奴役曾連接在一起,那么女性的解放和身體的解放的聯(lián)系是合乎邏輯也合乎歷史的”。但在通往解放的道路上,“身體”的意味與意義在女性書寫中一直顯得茫然、嘈雜,充滿困擾。
較為集中且具有沖擊力的“身體書寫”出現(xiàn)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女性“私小說”領(lǐng)域。當時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陳染在長篇小說《私人生活》中也表現(xiàn)過“性侵”題材。加害者與被害者同樣是師生關(guān)系:班主任T老師對主人公倪拗拗先是語言與態(tài)度的“暴力”、“貶抑”,后是身體上的侵犯:撫摸、擁抱、親吻直至強暴。于小學和高中時的倪拗拗而言,所有這些行為都帶著令人恐懼并惡心的進犯性質(zhì),但在被強迫的過程中,她驚訝地發(fā)現(xiàn)了“身體”的秘密:“他的姿勢是一道閃電,使她吃驚,使她疼痛,使她發(fā)現(xiàn)自己身體上還有著另外一個她不知道的嘴唇在呼吸和呻吟,……他沖進了她身體內(nèi)部的虛無之中,打斷了她的模糊的沉睡,他把它丟進她生命的溝底。”(陳染:《私人生活》,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頁)
對身體的侵犯是可怕的、極具侮辱感的,但這暗黑體驗中劃出的一道閃電卻是“肉身”的蘇醒。在陳染、林白們的筆下,這具“身體”是熟悉的,但它又如此陌生,夾雜著它本身的張力和欲望,尤其是當這種生理的愿望首先經(jīng)由一個壓迫者和性侵者來實現(xiàn)時,痛苦、糾結(jié)、矛盾、奇怪的困擾和沉重的負罪感同時產(chǎn)生。
對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成長起來的倪拗拗而言,“身體”是“禁忌”,但也正在突破“禁忌”,并被她們用作反叛的載體和工具。她對T老師毫無愛意可言,T帶給她的記憶也都僅僅指向恐懼、壓抑與沉重。在遭遇性侵的過程中,倪拗拗最初只能在內(nèi)心深處用語言和想象向T老師復仇:大聲說出“私部”,以“撫摸”去反抗撫摸——但一切僅止于幻覺。長大以后倪拗拗發(fā)現(xiàn)了T老師對自己的“愛意”,看到他被折磨出“疼痛般”的樣子,憐憫與快意同時產(chǎn)生。借他實現(xiàn)身體的“經(jīng)驗”,并以這具“被魔鬼的快樂所支配的肉體”完成對T老師的駕馭和復仇,是她潛意識中對身體的定位。
于女性書寫者而言,“身體”從來不只是一個符號,一個物質(zhì)屬性的“肉身”,而是一直綜合著精神的屬性:出于認知,出于反叛,即使是出于工具性的需要。唯一的問題在于,這種“身體”書寫被消費社會和市場利用,常常被單純解讀為一種“符號”而已。
與男性不同的是,身體的原罪感在女性這里從未消失過。大學期間遇見自己喜歡的男生尹楠,收到表白的倪拗拗有些自慚形穢:“你不了解。你不知道我曾在欲望面前多么的無恥?!蓖瑯拥?,三十年后,房思琪的反應與倪拗拗有著驚人的相似:“你要一個好男生接受我這樣的女生——就連我自己也接受不了自己?”(第106頁)
于女性而言,“身體”與欲望仍帶有罪惡標記——房思琪是如此,她最好的朋友劉怡婷是如此(知曉秘密之后的第一反應就是“好惡心!”),林奕含也是如此(她本人的美好婚姻未能讓她超越和解脫)。但在李國華那里,罪惡感幾乎沒有,即使偶爾出現(xiàn),也可以輕松地被成就感、滿足感以及罪名轉(zhuǎn)嫁快速消解。他往來于臺北(工作)和高雄(家庭)之間,在外越是混亂放縱,在家越是對老婆和女兒寵愛有加。小說分析他的心理是:“老婆是稻殼,思琪是軟香的熟米,是主食,在臺北的思琪越是粘他,他越是要回高雄送禮物,不是抵消罪惡感,他只是太快樂了?!保ǖ?36頁)事情暴露之后,在妻子面前,李國華更是虛偽、猥瑣地將所有罪責推到了女孩子身上,洗白自己:“是她在誘惑我,我沒能自控……”眼淚、悔恨、自殘的舉動,足以讓同樣具有女性身體原罪意識的妻子相信并原諒這個男人的行為。房思琪瘋掉以后,另一個花季少女又等在房間里,李國華永遠不缺他想要的女孩,而房思琪盡管特別,也不會成為他停留的驛站。法律奈何不得他,道德又沒有對他構(gòu)成壓力,李國華們可以繼續(xù)橫行于世。
綜合著歷史的、現(xiàn)實的各類因素,“身體”在女性這里呈現(xiàn)出物質(zhì)與精神、符號與意義、保守與激進、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混雜意指,而觀念的嘈雜導致女性的自我把控與價值判斷也變得矛盾、混亂、游移,以至于在被侵犯的過程中,作為女性的當事人經(jīng)常在施暴與做愛,占有與施予,縱欲與逍遙之間邊界模糊、迷惑搖擺,這種混亂無形中將自己推向了更嚴酷的處境。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不止一個情節(jié)和細節(jié)表現(xiàn)出女性的這種游移與搖擺:房思琪問李國華“她之于他究竟是什么呢”?后者回答是“千夫所指”。背負著“千夫所指”在大街上牽住自己的手,房思琪腦海里突然冒出“天地為證”一類的句子,但身體上是老師的印記,手背上有老師的手形,“千夫所指”可以被置換成“千目所視”、“千刀萬剮”——語辭的變換間,房思琪之于這種關(guān)系的價值取向及內(nèi)心迷亂可見一斑。
倪拗拗和房思琪最后都患了不同程度的精神分裂癥,這是否意味著,對于暴力侵犯狀態(tài)下的“身體”,女性仍然無計可施,又缺乏深度的探究和理性的認知,從而面臨著無可逃脫的割裂感?
美與愛、詩與歌、自由與幸福、女性和男性……世間的許多美好是否還在?能否純粹?如何獲得和抵達?最終,我在林奕含的小說中讀到的,是對如上問題的追問,以及追問后不可救治的幻滅感。
房思琪在愛情故事中看到了悲觀與絕望。在所有人眼里,許伊紋和錢一維的愛情與婚姻更像是一場完美的童話:前者光是坐在那里就是一本“迷你言情小說的封面”,“美得飄飄欲仙”,并且,熱愛文學和閱讀,比較文學專業(yè)在讀博士,學養(yǎng)與氣質(zhì)都是一流;后者擁有無可挑剔的家世與背景,同樣“端到哪里都賞心悅目”的外貌,美國式的紳士派頭卻又毫不自大……但就是這個“笑起來滿臉漣漪”、“看著他眼睛就感覺他會承諾你一座樂園”的男人,竟會在婚后不久便開始家暴,把柔弱、文靜的許伊紋打得遍體鱗傷。雖然也會在妻子懷孕后表示悔過,但終究本性難移,又一次暴力毆打令伊紋失去了腹中的孩子,也徹底葬送了兩人的感情。伊紋的內(nèi)心在婚姻中被毀壞得千瘡百孔,難以修補。
房思琪在家教老師那里看到了社會的陰暗與污穢。這些靈魂的工程師們,面對著壓力之下補習功課的女孩子們,腦海里掠過的念頭卻是如何占有、怎樣俘獲?!皝碚卟痪堋钡挠⑽睦蠋煶爸S“幾年不換”的物理老師,即將“大滿貫”的數(shù)學老師在數(shù)字上比拼著英文老師,語文老師李國華則沉醉并得意于自己“詩性的誘奸”,認為其中包含別人不能理解的“美感”:“英文老師不會明白李國華第一次聽說有女生自殺時那歌舞升平的感覺。心里頭清平調(diào)的海嘯。”(第45頁)他們各自假“補習功課”之名,行占有狎邪之實,“家教老師”的形象在房思琪眼中全面淪陷,他們就是一群沒有廉恥、不斷尋找獵物的自私、猥瑣的中年男。
房思琪同樣在親朋好友那里感受到了孤獨、拒絕與距離。父母、密友、老師……房思琪試圖伸向他們的求助之手統(tǒng)統(tǒng)縮了回來,只是稍稍談及這個話題,她聽到的就是訝異、不齒和反感。曉奇父母的態(tài)度基本上代表了所有中國式家長:你跟這種人亂倫;你傷害別人家庭,你跟一個老男人性交,你以為還嫁得出去??。ǖ?73頁)伊紋覺察到了問題,她“隱約感覺思琪在掩蓋某種慘傷,某種大到她自己也一眼望之不盡的料瘡。可是問不出來……伊紋才感覺思琪對這個夢幻中的創(chuàng)傷已經(jīng)認命了?!保ǖ?40頁)在只有兩個人的車上,沉默良久的房思琪最后還是表示“沒辦法講”。隔絕、孤獨、自閉、自我承受與消化——當壓力大到一定程度,精神的崩潰幾乎是一種必然。
這就是房思琪眼中的世界,無可逃脫的世界,她在電話中向伊紋哭訴道:“為什么這個世界是這個樣子?!……我好失望……這個世界,或是生活、命運,或叫它神,或無論叫它什么,它好差勁……”當她住進精神病院后,好友怡婷發(fā)現(xiàn)她在日記中曾記錄過這樣的想法:“其實我第一次想到死的時候就死了,人生如衣物,如此容易被剝奪?!保ǖ?82-184頁)向死之意早已滋生,并且會不斷蔓延,但究竟該對誰發(fā)出指控呢?房思琪不無悲哀地想:也許我才是所有人中最邪惡的一個。
在酷愛文藝的房思琪、伊紋這里,她們曾經(jīng)寄希望于用書籍完成心靈的自我救贖?!皶笔恰斗克肩鞯某鯌贅穲@》里頻繁出現(xiàn)的一個意象。房思琪、伊紋、劉怡婷的家里都有大量的藏書,前兩者的收藏、閱讀與品味更是非常高端,一度她們聚會的快樂與享受就是朗讀經(jīng)典:按年代讀陀斯妥耶夫斯基,可以脫口而出卡拉馬佐夫三兄弟的名字,一起愛菲茨杰拉德,用莎士比亞擦掉眼淚和不快……房思琪的夢想是“當作家”,她一度認為書寫可以找回“主導權(quán)”,當寫下來的時候,“生活就像一本日記本一樣容易放下”(第167頁)。
但在具體的日?,F(xiàn)實面前,房思琪和伊紋的救贖夢想遭遇了慘敗。僅就降臨的殘酷“身體”現(xiàn)實(性侵和家暴)而言,所有來自于閱讀和書寫的救贖都顯得蒼白、無力、無用了。
小說最后的場面是,一眾鄰居又在聚餐:圍坐的是圓桌,體會的是圓滿,一屋子充斥著歡樂祥和。三個不在場的女性(房思琪、劉怡婷、許伊紋)仍是他們的談資,只是那些毀滅和創(chuàng)傷在他們嘴里都是不屑、輕薄和嘲諷——錯在她們自己,“讀文學讀到發(fā)瘋”是怪不了別人的——某種意義上,這個場景是對文學救贖意義的再次消解。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堪稱杰出,可惜林奕含本人卻沒能借助文學和寫作超越傷痛,獲得救贖。這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生出更多疼痛和遺憾。林奕含雖然離開了,但她的作品會永遠存在:我相信,在她無法完成自我拯救的地方,會有人借助她的書寫走出黑暗。
【注釋】
①見《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李銀河、馮唐等關(guān)于本書的推薦語,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8年版,第1-3頁。
②《臺灣作家林奕含生前最后的采訪完整版視頻曝光》,https://v.qq.com/x/page/u0501etqr2s.html
③祝卓宏:《林奕含自殺了,梅莉為何活了下來》,《健康報》2017年9月8號006版。
④[美]桑德拉·吉爾伯特、蘇珊·古芭:《閣樓上的瘋女人——女性作家與19世紀文學想象》,楊莉馨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2-23頁。
⑤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94頁。
⑥[法]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