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建忠 尕路小學 甘肅 731506
小學教師面對的是6至12歲的兒童,這個年齡段的兒童玩耍和游戲是其天性,也是他們與所處環(huán)境互動的一種方式,身心發(fā)展并未成熟,他們感知事物的能力不僅有局限性,也有差異性,因此培養(yǎng)小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是實施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在小學音樂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過于重視關于音樂的技巧、類別和鑒賞等專業(yè)知識的灌輸,而不注重學生對音樂的融入和參與,不重視小學生音樂情感方面的教育和對音樂課程的理解,也沒有考慮學生對音樂具有的不同接受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是老師對學生單向的傳播知識,不僅不能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還會對學習音樂產生厭煩情緒,而這與音樂教育的本質相沖突。
奧爾夫教學法是德國音樂家卡爾·奧爾夫創(chuàng)立的一種音樂教學法,奧爾夫認為音樂首先是一種自然情感流露,音樂是人的聽覺藝術,通過優(yōu)美和諧的旋律節(jié)奏來顯現(xiàn)聲音的美,而當時存在的音樂教學方式太過于死板,只過度追求對歌唱技巧和樂器演奏技法的教學和提高,反而忽視音樂來源于心靈和情感的重要性,進而并未看到音樂所傳遞和代表的內心世界。奧爾夫一生都在研究將音樂、節(jié)奏、語言和肢體動作相結合的音樂教學方法,他從兒童的天性和需求入手,注重兒童的主體地位,強調要給兒童充分的想象空間和創(chuàng)造空間,使兒童在音樂游戲中逐漸積累音樂知識和學習樂器演奏,不讓枯燥乏味繁重的技巧學習減少兒童對音樂的喜愛,而是讓他們學會享受音樂。
奧爾夫教學法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客觀上也要求教師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能力,有效落實奧爾夫教學法的要求,小學音樂教師需了解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不僅傳授關于音樂的知識,還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愛,激起學生參與音樂教學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美,使之產生對藝術和人生的美好追求,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大綱》指出:器樂教學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音和閱讀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能夠促進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為了貫徹《大綱》傳達的精神,提高素質教育的質量與效果,音樂課堂使用器樂教學迫在眉睫,以改善農村小學音樂課以唱歌為主的單一授課方式,而對于樂器的選擇,需滿足易于學習、易于演奏和易于集體教學的要求。但對于農村小學來說,因學生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在音樂課堂上使用樂器存在較大困難,在諸多的樂器中,豎笛因價格低、重量輕、音量大和便于攜帶等優(yōu)點,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喜愛與歡迎。豎笛沒有太多復雜艱難的演奏技巧,有利于學生無太多壓力地進入音樂學習,并且能以最大身心限度投入音樂,從而充分自由地展現(xiàn)他們的音樂潛能。而且豎笛比較小巧精致,教師將豎笛這一樂器運用于課堂教學,在教授音樂的過程中一邊演奏一邊指導學生,便于學生全方位掌握教師的演奏動作,不僅增加課堂的互動性,還拉近學生與教師和音樂的距離。
近兩年來,隨著我縣農村小學音樂教學改革的深入,我校已把豎笛引入到小學音樂課堂,豎笛在演奏過程中需借助人體多個器官,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協(xié)調能力,幫助學生較為容易地掌握教學內容,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熱情,還能培養(yǎng)學生欣賞音樂的水平,有利于提升小學音樂教學質量。例如,在進行歌曲《小星星》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豎笛教學來提高課堂的活躍度。教學開始,教師讓學生做唱譜練習,以增強對歌譜的熟悉感,然后教師先示范演奏兩遍曲譜,通過演奏技巧來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接著教師讓學生用豎笛進行練習,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感受音樂的旋律美,循序漸進達到教學目的,最后評價學生學習豎笛演奏好壞的標準不是演奏的準確度,而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鑒賞水平。
奧爾夫教學法對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有較大觸動,在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中,強調養(yǎng)成學生中規(guī)中矩的學習習慣,不允許在課堂上過于隨性,看重對標準答案的背誦而不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真實看法。奧爾夫教學法傳入中國,最大的貢獻在于使中國的兒童可以用自由快樂的方式接觸音樂。為了實現(xiàn)義務教育的均衡發(fā)展,把奧爾夫教學法運用到農村小學的音樂教學中,再結合音樂課堂使用樂器豎笛,其目標不僅僅是教授音樂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游戲這種形式將自由快樂的情感潛移默化滲透到小學生的內心,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而是塑造更加完善的人格,讓小學生在音樂教育活動中得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