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曄旻
青山說:古人的智慧經(jīng)常讓作為后人的我們驚訝不已,嘖嘖稱奇。都說懶人推動科技發(fā)展,或許古代科技的發(fā)展,也由此緣故呢。
《列子·湯問》記載,周穆王西巡返回中原途中,遇到能工巧匠偃師前來獻寶。第二天穆王召見時,偃師帶了個人同去,說是“臣之所造能倡者”(倡者即歌舞伎)。周穆王驚訝地看到這位“倡者”疾走慢步、抬頭彎腰,如真人一般。碰碰它的下巴“則歌合律”;抬抬它的手“則舞應(yīng)節(jié),千變?nèi)f化,惟意所適”。穆王以為是個真人,即叫姬妃們來看?!俺摺痹诒硌輰⒔Y(jié)束時,竟對穆王的嬪妃眨著眼睛引誘,穆王大怒,立刻要殺偃師。偃師惶恐至極,馬上將“倡者”拆開后請穆王驗證,發(fā)現(xiàn)它的內(nèi)臟和外軀以及皮毛、齒發(fā),原來都是用皮革、木頭、膠漆以及各種顏料制成的。偃師隨即將從機器人身上拆卸下來的零件重新裝好之后,一個活生生的“藝人”又出現(xiàn)在眼前……
偃師所造的“倡者”應(yīng)當說是我國古籍上記載最早的機器人。它不但能歌舞合乎節(jié)律,還能對周穆王的嬪妃眉目傳情,看來完全是內(nèi)置了高水平AI。而且它的“帥哥”形象是如此逼真,使看到的人都信以為真,以至于周穆王都醋意大發(fā)。后來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就針對此事寫下“不須看盡魚龍戲,終遣君王怒偃師”的詩句。想來水平這樣高、形象如此逼真的機器人,即使放在幾千年后的今天,恐怕也能轟動一時吧。
《列子·湯問》之后,中國各種古籍里關(guān)于機器人的記載可謂史不絕書(古籍中有關(guān)古代機器人的記載有30余種之多)。三國時期,可以說是古代機器人的一個“盛世”。一方面,那個時期腦子最好使的名人——蜀漢丞相諸葛孔明在北伐曹魏時,為了穿越崎嶇山地給北方前線的10萬大軍補給糧草,發(fā)明了名為“木牛流馬”的運輸工具。據(jù)記載,此物“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因此諸葛亮在8年北伐中,總共用過3次。
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隋唐年間,擅長制作奇巧物件的工匠們,更是做出了一批奇特的“黑科技”。隋煬帝楊廣是熱衷享樂的皇帝,于是手下不但為他造出了能陪皇帝喝酒的自動木人,還在觀文殿里制作了“飛仙”,也就是機器人。它們居然還會寫文章“屬辭比事,條貫有序,文略理暢”,而且“抄寫真正,文字之間,無點竄之誤”。
到了唐代,張鷟寫過一本《朝野僉載》,里面記載,洛州的殷文亮當過縣令,性格聰巧,喜好飲酒。他刻制了一個木機器人并且給它穿上用綾羅綢緞做成的衣服,讓這個機器人當女招待。這個“女招待”酌酒行觴,總是彬彬有禮,“此亦莫測其神妙也”。
英國著名科學技術(shù)史專家李約瑟說過:“在公元3世紀到15世紀,中國的科學知識水平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假若是以古代“機器人”為證據(jù)的話,這話毫不夸張。明代的王徵在未成進士之前在家務(wù)農(nóng),他造出了一大堆“機關(guān)轉(zhuǎn)捩,宛然如生”的機器人幫他干活,“舂者,簸者,汲者,炊者,操餅杖者,抽風箱者”無一不是機器人。
古籍中所見的眾多中國古代機器人,大概很多也是同樣難以憑信的。然而這些珍貴的記載卻有著巨大的意義:一切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來源于先進思想,可能是這些智慧的火花點燃了人們的創(chuàng)造熱情,此類事例在科技史上不勝枚舉。無論如何,“希望從勞動中解脫出來”,“要擁有輕松和休閑的生活——這是與人工智能相關(guān)的最古老的希望”。有關(guān)智能機器人的思想,在幾千年前就已在中國產(chǎn)生,更是難能可貴的。
暮春摘自《世界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