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娟
有人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有人說,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有人說,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陪伴。
很多父母記住了陪伴這一形式,卻忽略了更重要的是陪伴的內(nèi)容。
陪伴是什么?陪伴是上行下效,是父母身體力行影響孩子;陪伴是適當留白,給孩子心靈自由的空間;陪伴是信任尊重,讓孩子有勇氣、有力量獨自面對生活的起起伏伏……當我們說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陪伴時,別忘了孩子的真實心聲——要陪伴,不要打擾;要陪伴,不要限制;要陪伴,不要嘮叨。
本期四篇文章圍繞高質(zhì)量陪伴展開。讀完這些文章你會發(fā)現(xiàn),陪伴更像是一場浪漫的成全,該回應時回應,該放手時放手,父母真正看到孩子的存在。
皮克斯最新動畫短片《包寶寶》斬獲奧斯卡小金人,華裔導演石之予展現(xiàn)了一位愛子如命的老人為了阻撓包寶寶的獨立,一口吞掉了包寶寶的故事。雖然故事以老人從夢中醒來的場景結束,但這種令人窒息的親子關系,何嘗不是以其他形式在許多家庭中上演呢?
某位原本前途光明的明星,其母親不斷干涉他的生活、工作和情感。母親用密不透風的愛,編織了無形的牢籠將他囚禁,導致這位明星前途黯淡。
健康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有分寸感和距離感的;是彼此依偎,而不是相互依賴;是親而不密,是愛而不戀。
在我的身邊,一些年輕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卻是另外一種模式。我見過太多陪著孩子玩耍,眼睛卻一直盯著手機屏幕的父母。更見過不少旅途中不看風景,只顧著玩游戲的孩子。那種冷漠和疏遠的親子關系很難破冰,一旦有一方嘗試靠近,就會像點燃炸藥桶一樣,引發(fā)呵斥甚至是爭吵。
我們都是初次為人父母,每個孩子都是第一次來到人間。我們和孩子因血脈相承而結緣,都懵懵懂懂地開始,跌跌撞撞地成長,這漫長過程中,容不得懈怠和漫不經(jīng)心,更容不得冷漠疏離。
孩子在長大,我們做父母的也別忘記成長。
從前,我過著朝九晚五的白領生活,孩子上幼兒園之后,我決定開始一直憧憬的寫作之路。以此為業(yè)之后,我常常因為忙著趕稿對孩子照顧不周,孩子卻因此學會體諒并變得獨立。
在寫作領域,我是個新生的孩子,在這個領域成長過程中,我體會到一個孩子成長的不易,會包容孩子的各種花樣犯錯,會陪他面對接踵而至的挫折。在他不小心撞到南墻的時候,我會默默地站在他身后,送上一個鼓勵的微笑。在微笑的背后,我也會思考另一個使我隱隱心痛的問題:什么時候該得體地分離?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種不計回報的愛,更是一種有界限的愛;是一種有分寸的愛,更是一種有分離的愛。
有人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世上唯一以分離為目的的愛。我深以為然。
《包寶寶》中的老人最終從可怕的夢境中,學會了怎樣與自己的孩子分離,這也是為人父母者看完這部動畫片之后需要深思的。
有些父母,他們在孩子年幼時毫不吝嗇地給予親密的陪伴,又在孩子長大擁有自己的世界后,干凈利落地轉(zhuǎn)身退出。親密陪伴和利落離開是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完成的兩門功課。做父母,是一場關于胸懷和智慧的長期修行。
從親密無間到分隔兩地,從事事依賴到獨立前行,過程雖然漫長,卻依然會到來。這注定是我需要學會接受的一場“小別離”,也注定是孩子需要直面的一次人生挑戰(zhàn)。孩子在懵懂中悄悄地積蓄著力量,而我也在心知肚明中做著準備。
最好的陪伴是什么?
最好的陪伴像空氣,當孩子需要你時,你無處不在,給他生命最初的溫暖、親密和安全感;當他開始成長,你仿佛消失,給他自由成長的時間和空間。
最好的陪伴,要有倉央嘉措的淡定和從容:孩子,你走或者不走,我都在這里,從未離開。
最好的陪伴是什么?一百多年前的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用豁達和奔放的詩句告訴我們: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
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