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燕/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外語學院
原文取材來自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農(nóng)耕文化博物館墻上的一幅圖片,是對壯族女子太陽節(jié)的介紹。
萊斯將文本分為三類: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呼吁型文本(2000),然而,這三種文本類型并不完全獨立,它們有重疊部分。源文本“女子太陽節(jié)”主要介紹了節(jié)日的由來、慶祝方式和節(jié)日的現(xiàn)實意義,文本信息豐富,主要屬于信息型文本,但同時也包含了作者對這些節(jié)日的感受和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表情型文本。
此次翻譯有兩個目的:首先,作為一名來自云南外省學習者和譯者,譯者想從中了解和學習少數(shù)民族文化。其次,希望翻譯作品能為對中國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外國朋友和想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外國學者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首先,閱讀、分析和理解原文。在翻譯過程中應該掌握三個層次的意義:詞匯意義、結構意義和社會文化意義。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在著手翻譯之前,譯者對相關資料進行了檢索、收集和整理,對節(jié)日的文化背景和內(nèi)涵進行了細致研究。原文是對壯族“女子太陽節(jié)”的介紹,是壯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文化意義,因此在分析和理解原文時,準確無誤地把握其傳達的信息與感情十分重要。
其次,在翻譯時,譯者遵循了彼得·紐馬克的語義翻譯模式,力求還原源文本的全部信息。語義翻譯的目的是“在目的語語言結構和語義許可的范圍內(nèi),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達的意思準確地再現(xiàn)出來”(Peter Newmark)紐馬克認為,翻譯方法的選擇應基于不同語篇的功能類型,保持原文的文體特征,追求意義的準確再現(xiàn)。他指出語義翻譯有時需要進行解釋,例如,當源文本中的隱喻被直譯為目的語而無法為讀者所理解時,譯者必須解釋其深層含意。
最后是譯后工作。譯后工作是整個翻譯過程的收尾工作,對翻譯質量的最終提高和完善有著重要的影響。譯者仔細檢查了譯稿中專有名詞用詞的一致性,對稿件進行潤色和完善,其后整理、排版和校對譯稿。
案例一:
原文:全村共75戶337人,是一個壯族文化十分濃郁的村寨。
譯文: With a total of 337 people from 75 households, it is a village featuring rich Zhuang culture.
分析:此處用介詞from而非連詞and連接“75戶337人”的原因在于原文中隱含的意思是:在75戶人家中有337人。介詞“from”可以清晰表達隱含的含義。
案例二:
原文:農(nóng)歷二月初二至初五日,該村的未婚姑娘們相互邀約去趕“圩丹滇” (漢語稱 “風流街” ),以歌擇偶。
譯文:From 2nd to 5th of the second lunar month, single girls in the village go to the “Wei Dan Dian” (“Fengliujie Jie” in Chinese language,and “Fengliujie Street”can be understood as Romantic Street) together to choose a spouse by singing.
分析: 此處譯者采用了零翻譯策略下的音義結合的翻譯方法?!佰椎さ帷睘閴颜Z發(fā)音,是街道的名字,將其音譯為“Wei Dan Dian”, 并緊跟其后括號注釋它在漢語中的發(fā)音和意義。
案例三:
原文:女子太陽節(jié),起源于母系氏族社會先民對太陽的崇拜,
譯文: Women’s Day of the Sun originates from the worship of the sun by the ancestors in the matrilineal society.
分析:在翻譯此句時,對“起源”一詞應選用一般過去時態(tài)還是一般現(xiàn)在時進行了考量。雖然事情發(fā)生在過去,但源文本是對事實的一般陳述,因此采用了一般現(xiàn)在時。
案例四:
原文:女子太陽節(jié)……是女性成丁的祭祀禮儀。
譯文:Women’s Day of the Sun ......is the sacri ficial ceremony for females who turn to 18.
分析: 成丁這一表達來自《北史·隋紀上·高祖文帝》:“始令人以二十一成丁,歲役功不過二十日,不役者收庸?!蓖ǔV高M入青春期的男人或成年男子。一般來說,這種表達方式不適用于女人。根據(jù)“太陽婦女節(jié)”的有關資料顯示“……18歲以上女子沐浴凈身祭祀太陽及其完整的祭祀儀式在中國各民族崇拜祭祀太陽文化當中具有唯一性?!币虼恕俺啥 弊g為 “females who turn to 18”
案例五:
原文:“女子太陽節(jié)”有固定的程序。
譯文:Women’s Day of the Sun is obser ved by rituals.
分析:首先對此句進行了一個中文的改述:人們慶?!芭犹柟?jié)”有一套固定的儀式。再利用被動語態(tài)將其 譯 為“Women’s Day of the Sun is observed by rituals.”
案例六:
原文:凡吃過黃色糯米飯供品的女人,可以履行女人的天職。
譯文:Any woman who has eaten yellow glutinous rice can perform her duty as a female.
分析:原文用了委婉的表達,“可以履行女人的天職”具體指代什么我們不做考究,在翻譯中也采用了含蓄表達的處理方式,將“可以履行女人的天職” 直譯為“can perform her duty as a female”,不進行過度翻譯,尊重原作者,同時也可讓感興趣的譯入語讀者自己對相關的民族文化進行深究和學習。
案例七:
原文:從中可透視人類早期的民風民俗。
譯文: From it, we can get to learn about the early folk customs of human beings.
分析:“透視”一詞在原文中的用法較為抽象,結合語境,可以將其理解為 “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學到”,因此選用了“l(fā)earn about”這一表達。
案例八:
原文:讓這里成為日出湯谷、普照光耀大地的太陽故鄉(xiāng)。
譯文:make Tanggu Village the hometown where the sun rises and sunlight shines.
分析:通過查找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湯谷(旸谷)”是中國神話傳說中太陽升起的地方,在古書中,它指日出的地方。因此將“日出湯谷”譯為“where the sun rises”同 時 與 下 文“sunlight shines”保持結構一致。
此次翻譯實踐活動使我意識到,在翻譯與文化、歷史、風俗相關的作品時,為更好地傳播我國民族文化,采用適當?shù)姆g理論和模式十分必要。同時,一名優(yōu)秀的譯者不僅要有海量的詞匯和扎實的語言技能,還需要閱讀大量的書籍,豐富自己的知識底蘊。培養(yǎng)優(yōu)良的專業(yè)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斷的積累和進行艱苦的理論和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