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友,曾金財,鐘柳丹
(1.惠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內一科,廣東惠州 516200;2.惠州市三和醫(yī)院功能科,廣東惠州 516200)
心血管疾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是全球人口死亡首要原因,中國每年有350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1]。冠狀動脈造影是冠心病診斷金標準,但是有創(chuàng)性檢查,操作復雜,技術要求高,在基層醫(yī)院開展較少,癥狀不明顯,患者接受度低等不足。因此,尋找冠心病血清標志物對冠心病患者進行快速準確診斷尤為重要[2]。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7(IGFBP-7),又稱為腫瘤黏附因子和血管調節(jié)蛋白,是一種分泌蛋白,為多個IGFBP相關蛋白之一[3]。IGFBP-7在脈管系統(tǒng)中高度表達,具有調節(jié)血管生成的作用[4]。有研究表明,心臟肥大和心力衰竭患者IGFBP-7表達水平增高[5]。然而,冠心病患者血清IGFBP-7濃度及其臨床價值尚無報道。心肌肌鈣蛋白I(cTnI)是目前臨床上廣泛使用的診斷心肌損傷的特異性標記物[6]。本研究旨在比較IGFBP-7和cTnI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納入2018年1-6月惠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心內科診斷的冠心病患者共66例。納入標準:(1)綜合臨床癥狀及心電圖、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結果診斷為冠心病者;(2)年齡在42~80歲;(3)首次就診即診斷為冠心??;(4)無家族性遺傳病史。排除標準:(1)合并肺部疾病如肺心病、肺動脈高壓和肺栓塞者;(2)合并肝臟和腎臟功能異常者;(3)合并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統(tǒng)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納入同期在該院常規(guī)體檢健康者5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齡(61.7±12.5)歲。對照組患者排除以下疾病和異常:(1)存在糖尿病和高血壓者;(2)心、肝、腎功能異常者;(3)存在感染性、免疫和血液系統(tǒng)疾病。對照組和冠心病組年齡、性別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
1.2患者分組 最終納入冠心病患者66例,為冠心病組,其中男34例、女32例,平均年齡(62.8±11.7)歲。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將66例患者分為3個亞組:急性心肌梗死(AMI)亞組20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UAP)亞組22例和穩(wěn)定型心絞痛(SAP)亞組24例。根據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提出的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冠心病組66例患者心功能分成3個級別,即Ⅱ級、Ⅲ級、Ⅳ級,其中Ⅱ級20例,Ⅲ級26例,Ⅳ級20例。
1.3檢測方法 在入院后第2 d清晨采集冠心病組患者空腹上肢靜脈血8 mL,體檢當日采集對照組血液樣本,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用于IGFBP-7和cTnI檢測。采用免疫熒光分析儀(購自丹麥雷杜公司,型號AQT 90 FLEX)及配套試劑檢測血清cTnI濃度,方法為時間分辨免疫熒光法。其中cTnI濃度參考區(qū)間為<0.023 μg/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血清標本中IGFBP-7濃度,根據人IGFBP-7 ELISA試劑盒(購自中國北京博斯特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說明書步驟進行操作。
2.1冠心病組和對照組血清IGFBP-7和cTnI濃度比較 冠心病組血清IGFBP-7濃度[(31.98±6.43) ng/mL]明顯高于對照組[(21.98±7.55)n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MI亞組、UAP亞組和SAP亞組患者血清IGFBP-7濃度依次升高,各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冠心病組cTnI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AMI亞組、UAP亞組和SAP亞組患者血清cTnI水平依次升高,各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冠心病組和對照組血清IGFBP-7和cTnI濃度比較
注:對照組比較,*P<0.05;與SAP組比較,#P<0.05;與UAP組比較,△P<0.05
2.2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血清IGFBP-7濃度和cTnI濃度比較 冠心病Ⅱ、Ⅲ級、Ⅳ級患者血清IGFBP-7濃度,經方差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32.65,P<0.05),血清IGFBP-7濃度隨心功能分級升高而升高,兩兩間行LSD-t檢驗,不同心功能分級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冠心?、?、Ⅲ級、Ⅳ級患者cTnI濃度,經方差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27.43,P<0.05),cTnI濃度隨心功能分級升高而增高,兩兩間行LSD-t檢驗,不同心功能分級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血清IGFBP-7和cTnI濃度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 當最佳臨界值為27.43 ng/mL,血清IGFBP-7濃度診斷冠心病的AUC為0.813(95%CI:0.739~0.912,P=0.000 8),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79.9%和91.5%;當最佳臨界值為0.205 μg/L時,血清cTnI濃度診斷冠心病的AUC為0.845(95%CI:0.798~0.919,P=0.001 3),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65.5%和97.5%,兩者聯合診斷冠心病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可提高至85.1%和98.0%。見表3、圖1。
表2 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血清IGFBP-7和cTnI濃度比較
注:與Ⅱ級比較,*P<0.05;與Ⅲ級比較,#P<0.05
表3 血清IGFBP-7和cTnI濃度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
注:-表示此項無數據
圖1 血清IGFBP-7和cTnI濃度診斷冠心病的ROC曲線
2.4冠心病患者血清IGFBP-7和cTnI濃度的相關性 冠心病患者血清IGFBP-7和cTnI濃度呈顯著正相關(r=0.761,P<0.05),見圖2。
圖2 冠心病患者血清IGFBP-7和cTnI濃度相關性
冠心病是中國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具有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猝死率高的特點,不僅嚴重威脅中國人口健康,也給社會和家庭造成沉重醫(yī)療負擔[7-8]。尋找與冠心病診斷相關的血清學標志物對冠心病及時診斷、高危患者分層和及時治療至關重要[9]。
IGFBP-7屬于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IGFBP)相關蛋白之一,與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競爭并抑制其與胰島素樣生長因子受體結合[10]。最近研究發(fā)現IGFBP-7是心力衰竭和心臟肥大相關的生物標志物[11]。本研究發(fā)現冠心病組IGFBP-7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結果與LISOWSKA等[12]的報道一致。LISOWSKA等[12]指出在212例冠心病患者和100例健康者的比較中,冠心病患者IGFBP-7濃度明顯增高,同時發(fā)現IGFBP-7濃度與冠心病患者頸動脈斑塊病變程度呈正相關。結合本研究結果,提示血清IGFBP-7水平可能反映冠心病患者病變程度,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
本研究對冠心病患者進行分組,發(fā)現SAP亞組、UAP亞組、AMI亞組血清IGFBP-7濃度依次增加(P<0.05),提示心臟功能低下,心肌細胞缺血、缺氧損傷越嚴重,IGFBP-7水平越高。冠心病患者較健康者血清IGFBP-7濃度增加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如下:(1)IGFBP-7參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生理過程,可能促進冠狀動脈內皮細胞內脂質沉積,促進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發(fā)展[13];(2)研究報道表明,IGFBP-7與心臟肥大有關,在肥厚性心肌病中IGFBP-7濃度顯著增加[14];(3)血清IGFBP-7水平增加與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綜合征的風險增加有關[15]。與其他IGFBP蛋白相比,IGFBP-7對胰島素的親和力高500倍,這表明IGFBP-7可能與胰島素受體競爭與胰島素結合,干擾胰島素的生理反應,導致胰島素抵抗,隨后導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發(fā)展,進而促進冠心病的發(fā)展。本研究發(fā)現心功能分級越高,血清IGFBP-7水平越低,提示IGFBP-7具有反映心臟功能的作用,有助于心臟疾病病情判定[16]。
cTnI 被認為是最具心臟特異性的心肌損傷標志物,當心肌細胞缺血、缺氧,發(fā)生損傷時升高[17]。本研究結果顯示,冠心病組cTnI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SAP亞組、UAP亞組和AMI亞組血清cTnI水平呈依次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cTnI水平與冠心病嚴重程度有關[18]。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血清cTnI隨心功能分級升高而依次增高(P<0.05),表明cTnI可反映冠心病病情嚴重程度。
本研究進一步研究了IGFBP-7和cTnI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發(fā)現二者均在一定程度上用于冠心病診斷,其中IGFBP-7診斷冠心病的AUC為0.813,靈敏度和特異度為79.9%和91.5%,診斷效能尚可,提示IGFBP-7有希望成為冠心病診斷的一種新的血清標志物。相關性分析顯示冠心病患者血清IGFBP-7和cTnI濃度呈顯著正相關,提示其與cTnI相關性好,均能反映出IGFBP-7可能是冠心病潛在心肌損傷的血清標志物。
本研究存在如下不足:(1)本研究納入病例數目較少,需要大樣本研究證實本結論;(2)本研究并未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IGFBP-7增加機制;(3)未對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分型中嚴重程度進行分型,不同冠心病嚴重程度和病程患者的血清IGFBP-7和cTnI水平變化情況尚需進一步研究。
冠心病患者血清IGFBP-7濃度相對照組顯著增加,且隨著心功能分級增高而增加,對冠心病有一定診斷效能,有希望成為新的血清標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