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光
想象一下:在一個可以容納7.5萬人的座無虛席的體育場里,幾乎每個人都在唱歌。他們唱的不是流行歌曲,而是贊美詩;他們觀看的也不是一場演唱會,而是一場橄欖球比賽。但這并不是假設(shè),而是事實。在英國威爾士地區(qū)的首府加的夫市,這只是當?shù)卮笮腕w育場的一個常規(guī)比賽日。
眾所周知,威爾士人有兩大愛好——橄欖球和唱歌。當他們聚集在一起觀看橄欖球比賽時,任何人也無法阻止他們放聲歌唱。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話,在比賽前、中場和比賽后,助興的合唱團會在球場上鼓勵觀眾們參與唱歌,并引導大家演唱威爾士橄欖球比賽的固定曲目——一組傳統(tǒng)的宗教贊美詩,包括Calon Lan、Cwm Rhonnda和Gwahoddiad,在威爾士標準的婚禮或葬禮上,也可以聽到這樣的歌曲。
我已經(jīng)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生活在我的家鄉(xiāng)威爾士之外的地方,但直到去年我才感到想家——不是想我真正的家,而是回憶威爾士人共有的歷史、特征和懷舊的感覺。巧合的是,威爾士人用一個詞來形容它:hiraeth,意味著對家鄉(xiāng)(威爾士)的深情思念。我現(xiàn)在居住在首都倫敦市,并沒有遇到很多威爾士人。在沒有搬回家的情況下,我做了唯—一件能讓我與威爾士同胞保持聯(lián)系的事情:我找到了一個威爾士合唱團。
合唱團以及合唱是我們的歷史。人們可以在全世界各地找到威爾士合唱團——從澳大利亞的悉尼到美國的波士頓,所以我在倫敦市遇到這樣的合唱團似乎是自然的事情。在谷歌上搜索,顯示至少有五個。9月的一個周二晚上,我來到倫敦塔橋附近的威爾士自治教堂,感覺好像是回到了家。大約有40個不同年齡的人熱情地唱著一些我非常熟悉的歌曲(又聽到了Cwm Rhonnda和Calon Lan),然后在當?shù)氐木瓢衫^續(xù)唱,我覺得自己好像回到了家庭的一次聚會上。
1941年10月28日在美國上映、1942年獲得第14屆奧斯卡金像獎的美國影片《青山翠谷》改編自英國小說家理查德?勒埃林(1906—1983)的同名小說,講述了20世紀初英國威爾士一個礦區(qū)的生活故事,影片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我們威爾士人要唱歌,就好像看東西要用眼睛一樣自然?!边@話一點也不假,我們威爾士人是在學校里、在聚會上、在教堂里處處唱著歌長大的。我們甚至還參加了全國詩歌和音樂藝術(shù)節(jié),這是歐洲規(guī)模最大的詩歌和音樂競賽大會。唱歌是威爾士的特征和傳統(tǒng)的一部分,但這是什么原因呢?
詩歌和音樂藝術(shù)節(jié)的傳統(tǒng)可以追溯到12世紀。在那個時候,音樂和詩歌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民間傳統(tǒng)使故事能夠代代相傳。歌唱和詩歌朗誦(有時為配樂詩朗誦,在威爾士被稱為cerdd dant)往往是其中的一部分,在現(xiàn)代的藝術(shù)節(jié)中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很可能這些傳統(tǒng)也受到威爾士語言具有抒情性的影響。南威爾士大學名譽歷史學教授加雷斯·威廉姆斯認為:“威爾士語具有輔音性質(zhì),就像意大利語和德語一樣,有助于清晰表達。”英國著名作家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 (1892—1973)在他的杰出奇幻文學作品《霍比特人》和《指環(huán)王》中創(chuàng)造的精靈語系優(yōu)美和縹緲,顯然是以威爾士語為基礎(chǔ)的。
快進到18世紀,威爾士真正為其“歌曲之鄉(xiāng)”的美名奠定了基礎(chǔ)。來自英國農(nóng)村的農(nóng)民和海外的移民大量涌入威爾士,在不斷發(fā)展的煤炭和鋼鐵行業(yè)尋找工作,導致威爾士的人口大幅度增加。當時,英國國教圣公會的衛(wèi)理公會復(fù)興運動在威爾士主要傳教士的推動下蓬勃發(fā)展,各種新的教堂也以驚人的速度建造起來。新社區(qū)的創(chuàng)建使得歌唱變得更加重要,在礦工社區(qū)還出現(xiàn)了集體歌唱,尤其是在煤礦密集的南威爾士山谷地區(qū)。
“在陌生的新環(huán)境里,他們從歌曲中尋找慰藉和社交。因為在一個物質(zhì)匱乏的社會里,聲音是最民主的工具:它不需要花費任何成本,要知道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可以發(fā)出聲音。男男女女在他們的小教堂里找到了安慰,這些小教堂在各處拔地而起——到1900年,已經(jīng)有5000多座這樣的小教堂——它們主導著人們的思想和社會文化生活。”加雷斯·威廉姆斯教授說。
如今,威爾士社會主要由男性主導(在工業(yè)鼎盛時期,威爾士有大約25萬名礦工受雇開采煤炭和鐵礦石),男性唱歌也越來越受歡迎,這一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在我所知道的社會、國家或文化中,很少有男性歌唱如此受人稱贊,如此普遍。
威爾士的C?r y Boro合唱團(我也是該合唱團的成員)和威爾士男聲合唱團的音樂總監(jiān)邁克·威廉姆斯也在倫敦市,他解釋說,“合唱是一個讓礦工擺脫礦井勞動辛苦和危險的機會。1895年,Treorky Male男聲合唱團在溫莎城堡的圣喬治大廳為維多利亞女王演唱時,據(jù)說女王曾經(jīng)這樣說過:‘他們表現(xiàn)得像紳士一樣,唱得像天使一樣。直到今天,每個人都喜歡威爾士合唱團!”
威爾士人在公共場所的歌唱也不局限于教堂。如果游客們以某種方式使自己置身于威爾士橄欖球俱樂部傳統(tǒng)的男性氛圍中,看到觀眾們自發(fā)地唱起歌來,他們不應(yīng)該感到驚訝。在威爾士,男人們唱歌,不會感到羞恥,事實上任何人在公共場合唱歌都沒有什么羞恥感。也許這就是為什么威爾士歌手在過去的100年里一直占據(jù)了全球流行音樂的巔峰。從編劇和作曲家艾弗·諾韋洛(1893—1951)到歌手湯姆·瓊斯(出生于1940年6月7日),從傳奇歌手雪莉?貝西(出生于1937年1月8日)到女藝人凱瑟琳·詹金斯(出生于1980年6月29日),從男孩合唱團( 由100多個14至19歲的男孩子組成)到立體聲音響搖滾樂隊(成立于1992年),我們并不害怕使用我們的聲音來歌唱(盡管我們這里只有300萬人)。
威爾士的年歷上排滿了各種各樣與唱歌有關(guān)的節(jié)日、音樂會和活動,包括每年到不同地點舉辦的全國詩歌和音樂藝術(shù)節(jié)、蘭格倫國際音樂藝術(shù)節(jié)(這是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第一次在國際舞臺上露面的地方)、在具有意大利風格的波特梅里恩村舉辦的音樂節(jié),還有兩年一次的加的夫BBC全球歌手大賽,這是歌劇界最負盛名的賽事之一(出生于1965年11月9日的威爾士著名男中音Bryn Terfel就是在這里第一次出名的)。
在最近加的夫市舉辦的全國詩歌和音樂藝術(shù)節(jié)上,當觀眾們在等待歌唱比賽的結(jié)果時,整個威爾士千禧中心的大廳自發(fā)地響起了和諧和優(yōu)美的歌聲。任何來訪的游客都一定會感覺到這很奇怪,但對于場內(nèi)的威爾士人來說,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任何人都可以按照基本的知識來學習唱歌?!边~克·威廉姆斯說,“不過對于那些沒有像我們大多數(shù)威爾士人這樣從小就在學校練習唱歌的人來說,能夠發(fā)出正確的音調(diào)是一項挑戰(zhàn)?!?/p>
也許我們威爾士人并不是人人都有令人驚奇的自然唱腔,但這似乎并不能阻止我們?nèi)L試——因為當我說唱歌是我們的天性時,確實是這樣。歌唱的傳統(tǒng)被一代又一代地集體傳承下來。威爾士人與唱歌似乎是密不可分的,這是我們大家都正在做的事情,即使我們不知道為什么。
邁克·威廉姆斯認為,“具有傳統(tǒng)意識和民族自豪感,讓所有有抱負的威爾士人都充滿自信,因為唱歌是我們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只需要聽聽加的夫大型體育場的人群齊唱《天堂的面包》就能夠知道這一點?!?/p>
也許加雷斯·威廉姆斯教授引用米爾頓?舒爾曼(1913—2004,加拿大作家、電影和戲劇評論家,在英國生活了幾十年)1953年在英國《標準晚報》上對電影《歌谷》的評論最恰當?shù)馗爬诉@一點:“關(guān)于威爾士人,你可以說很多事情,但千萬不要說他的嗓子不好?!?/p>
所以,也許我不能說所有的威爾士人都很會唱歌,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威爾士人都是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