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丘工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2.成都鑫華農業(yè)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古滑坡是斜坡長期復雜演化的產物[1]。隨著人類工程活動的加劇及地震、強降雨的影響,古滑坡復活問題日益突出。碎石土滑坡常常是填土、殘積、坡積、崩塌或老滑坡堆積及硬巖全風化物等形成的結構松散的堆積體滑坡[2]。碎石土古滑坡常含有大量碎石與巖石碎屑,因此碎石土古滑坡復活失穩(wěn)之后對工程設施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的危害尤其嚴重。
對碎石土滑坡穩(wěn)定性的研究較多,影響碎石土滑坡穩(wěn)定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大類,內部因素主要指物質組成、結構特征、地貌形態(tài)、地質構造、地下水等工程地質條件;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降雨、地震、風化作用、凍融作用及人類活動等因素,是碎石土滑坡發(fā)生變形破壞的主要誘發(fā)因素[3-4]。降雨是碎石土滑坡發(fā)生變形失穩(wěn)的主要誘因[5-9]。碎石土滑坡中粗大碎石及巖石碎屑構成骨架形成架空結構,使碎石土滑坡體內部具有獨特的滲流系統(tǒng),滲流對碎石土滑坡的穩(wěn)定性具有重要的影響[10-13]。目前對古滑坡的研究主要針對變形發(fā)育特征與穩(wěn)定性方面[14-16],對古滑坡復活問題的研究較少[17-20]。本文從工程地質分析的角度出發(fā),以西南地區(qū)甘孜州赤絨碎石土古滑坡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研究碎石土古滑坡滑體、滑帶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和滲透性質,綜合地形地貌、構造、地震、降雨等外部因素,對碎石土古滑坡的復活演化機理進行分析研究,對碎石土古滑坡的治理及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
赤絨滑坡位于川西高原山地與東部盆地西緣山地接觸帶的大雪山中段,位于高山、極高山峽谷地區(qū)。微地貌為斜坡,從上至下依次為陡坡—斜坡—緩坡—斜坡?;潞缶壏€(wěn)定地帶為斜坡、陡坡(見圖1),坡度為40°~50°,滑坡主要發(fā)育在斜坡、緩坡地帶,坡度為25°~35°,局部分布高2~4 m的陡坎和緩坡平臺?;聫钠矫嫘螒B(tài)上看,呈不規(guī)則的長舌狀,主滑方向為136°?;潞蟊跒榛鶐r陡坡,前緣位于坡腳沖溝附近。沖溝切割深約2~5 m,存在季節(jié)性水流?;孪鄬ψ畲蟾卟顬?75 m,滑坡兩側以沖溝和山脊為界?;聟^(qū)域屬青藏高原亞濕潤氣候區(qū),具高原氣候特征,氣候干燥,日照充分、晝夜溫差大,常年無夏、冰雪期長。年均降水量803.8 mm,多集中5~9月,占全年的60%~85%,多暴雨和連綿雨。最大日降雨量達65.9 mm,最長連綿雨長達58 d,雨量達542.9 mm。
圖1 滑坡地形地貌Fig.1 Landslide topography
圖2 工程地質剖面Fig.2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file
滑坡區(qū)域主要受北東向張扭斷裂與南東向沖斷裂影響,北東向張扭性斷層與沖斷層走向線近似垂直,相互切割,造成古滑坡基巖巖體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完整性差,形成順層碎石土滑坡。
滑坡南側發(fā)育一條沖溝,沖溝斷面多呈“V”字型,切割深2~5 m,存在季節(jié)性水流。滑坡前緣分布兩排線性出水點,該出水點常年有水,水量隨季節(jié)有一定變化。
滑坡地下水類型按儲存方式分為松散層孔隙潛水和基巖裂隙水。賦存于中生界三迭系頁巖基巖風化帶、層間裂隙及煤線中,主要受大氣降水、地表水及松散層孔隙水補給,地下水主要沿節(jié)理裂隙運移,賦存在煤線中的裂隙水對斜坡表層的巖土體影響明顯,對古滑坡的復活及失穩(wěn)起到重要作用。
通過工程地質調查,滑坡的滑體物質主要由碎石組成,成因類型主要為沖洪積、殘坡積堆積形成?;w碎石粒徑一般為2~6 cm,最大粒徑12 cm,松散狀態(tài),呈棱角狀、次棱角狀,通過碎石土樣顆分試驗,碎石含量約為64.6%~73.2%,含量較高,碎石孔隙之間充填粉質黏土、角礫,局部含石膏碎屑(見圖3)。
圖3 黃褐色碎石Fig.3 Yellow brown detritus
滑體碎石含量較高,由粗大碎石顆粒作骨架構成架空結構,形成降雨及地下水滲流通道,影響古滑坡的復活及穩(wěn)定性。
滑坡滑帶土位于黃褐色碎石和灰黑色碎石之間,主要為灰黑色含角礫粉質黏土(見圖4)。
圖4 滑帶土(含角礫粉質黏土)Fig.4 Slippery soil(Breccia silty clay)
通過對6個滑帶土巖芯樣品物理力學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可知:含角礫粉質黏土含水率較高,達19.5%~21.1%,液性指數(shù)為0.57~0.68(見表1),呈軟塑-可塑狀態(tài),以可塑狀為主,主要為粉質黏土,土質不均勻地含有角礫,角礫呈次棱角狀,母巖成分主要為頁巖,碎石含量為10%~25%。粉質黏土干強度中等,滲透性較差,為微弱透水層。據(jù)對巖芯的觀察,局部角礫被擠壓平躺,具定向排列特征,滑面附近色澤較滑體略深,含水率較高?;瑤恋母吆始叭跬杆允窃斐苫麦w失穩(wěn)的主要內在因素。
縱向上,滑面前緣相對較平緩,傾角為16°~23°,中部和后緣相對較陡,傾角分別為25°~30°和40°~55°。橫向上,滑帶埋深于中部較深,兩側較淺。
表1 滑帶土物理性質Tab.1 Statistical table of slippery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通過工程地質調查,古滑坡局部區(qū)域可見變形復活跡象,碎石土古滑坡復活變形特征如下。
(1)滑坡后緣發(fā)育拉裂縫。探槽揭露拉裂縫(見圖5),裂縫寬約15 cm,上寬下窄,深度大于1 m。通過現(xiàn)場調查,裂縫延伸長度約20 m。
圖5 探槽拉裂縫Fig.5 Tension crack in trough
(2)滑坡側邊界出現(xiàn)多次垮塌。在滑坡左側邊界處由于剪切作用形成了垮塌(見圖6)。
圖6 側邊界垮塌Fig.6 Side boundary collapse
(3)坡體上民房開裂。坡體中部分布20戶居民,建筑物上見有多處裂縫,下錯跡象明顯(見圖7)。前緣民房因滑坡推移出現(xiàn)變形,重建了數(shù)次。
圖7 民房裂縫Fig.7 House crack
(4)前緣分布線性出水點。前緣分布線性出水點,主要沿灰黑色含角礫粉質黏土中滲出,水流常年不斷,雨后呈股狀,晴天呈點狀(見圖8)。
圖8 前緣出水點Fig.8 Water outlet at front
碎石土古滑坡變形復活區(qū)域主要集中分布于老滑坡中部臺地及前緣部分區(qū)域(見圖9),其主要原因在于人類耕種及頻繁的工程建設活動,同時生產生活用水無序排放以及降雨條件下,地表水不斷下滲進入坡體,降低了巖土體的抗剪強度,導致老滑坡局部復活失穩(wěn)。
圖9 滑坡變形復活跡象分布示意Fig.9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 deformation ofreactivation signs
通過對滑坡區(qū)地質條件、滑坡特征和誘發(fā)滑坡發(fā)生的外在因素等進行系統(tǒng)地調查研究,影響碎石土古滑坡復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5個方面。
古滑坡地形為斜坡地貌,斜坡平均坡度25°~35°,前緣為沖溝,具備臨空面,易使斜坡向臨空面產生變形。古滑坡兩側邊界為山脊與沖溝,有利于降雨及地下水向滑坡區(qū)匯集。
古滑坡上部為松散堆積碎石土,滲透性較強,下伏基巖為中生界三迭系(T2)頁巖,產狀為170°~175°∠28°~32°,為順向巖層,上部碎石層易沿基覆界面產生滑動。受區(qū)域構造影響,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體較為破碎,局部夾0.3~0.6 m的煤線,力學強度低,為易滑地層,為古滑坡復活及變形失穩(wěn)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
古滑坡區(qū)域主要受北東向張扭斷裂與南東向沖斷裂影響,北東向張扭性斷層與沖斷層走向線近似垂直,相互切割,古滑坡區(qū)域位于北東向張扭斷裂與南東向沖斷層下盤,受斷層影響,古滑坡區(qū)地面抬升、河谷下切強烈,構造應力集中,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體破碎完整性差。
根據(jù)氣象水文資料,古滑坡區(qū)域具有降雨時間和降雨量集中、短時強降雨量和連續(xù)多日降雨量大等特點。古滑坡地下水接受大氣降雨和降雪后,入滲土體后增大土體容重,滑坡土體在水力作用下帶走一部分孔隙中礫石和黏性土,同時雨水經土體下滲受下伏頁巖阻隔,地下水在土體與頁巖接觸面及煤線處積聚,運移,沿滑帶上部碎石層、基覆界面和頁巖中的煤線滲流,使基覆界面土體及煤線形成軟弱帶,滑帶土飽水軟化,抗剪強度下降,導致古滑坡復活變形失穩(wěn)。
滑坡滑動后,滑體內土體相對松散,有利于降雨的入滲;另一方面,后緣形成的陡坎和滑坡臺地更有利于地下水的富集,在持續(xù)降雨或暴雨的天氣易形成地下水的集中入滲。通過工程地質調查,滑坡滑動后前緣沿滑動面形成線性出水帶。根據(jù)現(xiàn)場實測,滑坡前緣出水帶在降雨后出水量較平時偏大,約為1.2 L/min。經一段時間后,水量逐漸趨于平衡,約為0.5 L/min。這也說明在基覆界面附近地下水滲流空間較好,形成的地下水運移的活躍帶。
修建公路和民房開挖切坡形成高陡臨空面,破壞了土體原有應力平衡,同時耕地松動土體,更有利于地表水入滲滑體,降低土體強度,觸發(fā)滑坡發(fā)生。因此人類工程活動是古滑坡復活的直接誘發(fā)因素。
通過綜合分析,古滑坡復活變形是由地形地貌、物質組成、地質構造、降雨、人類工程活動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古滑坡地形地貌、物質組成、地質構造是復活的主要內在因素。降雨及人類工程活動是造成古滑坡復活的主要外在因素和直接誘發(fā)因素。
通過工程地質分析,滑坡屬于多期次復活型滑坡,按滑坡形成的先后順序,大致可以分為3個期次,即古、老、新3級滑坡。
滑坡所在區(qū)域構造發(fā)育,受區(qū)域構造應力影響,巖體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完整性差?;滤谛逼聻轫樝蚱?,斜坡覆蓋層及破碎巖體存在下滑趨勢,且?guī)r層中局部發(fā)育0.3~0.6 m厚的煤線,該煤線為含水層,力學強度低,為易滑地層。區(qū)內先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古滑坡,據(jù)區(qū)域地質資料和工程地質調查分析,斜坡曾發(fā)生大規(guī)模整體滑動,即古滑坡時期,為順層巖質滑坡,平面形態(tài)呈不規(guī)則的簸箕狀,滑動方向為北東向,滑坡縱向長660 m,寬280~400 m,滑動面產狀175°∠28°,滑動距離約30~60 m,堆積物主要為碎石等,母巖成分為頁巖、白云巖等。在古滑坡的中前部發(fā)育了1處老滑坡,之后在老滑坡中部又發(fā)生了1處新滑坡。古滑坡滑坡規(guī)模最大,老滑坡次之,新滑坡最小。
古滑坡主要是沿著層間的煤線滑動,其運動形式為推移式。老滑坡沿著原古滑坡堆積體內的“基覆界面”(黃褐色碎石和灰黑色碎石接觸面)滑動,前緣首先滑動,形成一級陡坎和臺地,其后部的坡體因上部失去支撐,也相續(xù)產生滑動,最終形成了5級滑坡臺地,其運動形式為牽引式。新滑坡主要因后緣加載、前緣切坡、地表水下滲等原因引起的復活,主要沿著老滑坡滑面滑動,并從5級滑坡臺地后緣臨空面處剪出,其運動形式為蠕滑推移式。
斜坡的變形破壞是在自然歷史過程中經歷長期變形演化,并在內外營力影響下所發(fā)生的,因此,對斜坡歷史演化過程和變形破壞歷史的研究是評價其穩(wěn)定性并提出合理治理措施的前提。綜合研究碎石土古滑坡滑體、滑帶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和滲透性質,綜合地形地貌、構造、地震、降雨等外部因素,將碎石土古滑坡的復活演化過程歸納為“四時期-六階段”。
5.2.1古地貌形成時期
原始的斜坡地貌是由海陸相沉積及構造運動形成的,隨著構造運動的開始,地面不斷抬升隆起,形成山脈、溝谷地貌,此時河流也初具規(guī)模,形成斜坡古地貌,即古地貌形成階段,如圖10所示。
圖10 古地貌形成階段Fig.10 Paleogeomorphic formation stage
5.2.2古滑坡時期
(1)古滑坡形成階段。隨著構造運動,地面繼續(xù)抬升,同時河流對坡腳不斷沖刷,前緣臨空加大,巖層中的軟弱夾層-煤線出露地表,飽水軟化后抗剪強度降低,斜坡巖土體失穩(wěn),沿著層間的煤線滑動,形成古滑坡,如圖11所示。
圖11 古滑坡形成階段Fig.11 Ancient landslide formation stage
(2)古滑坡穩(wěn)定階段。古斜坡滑動失穩(wěn)形成古滑坡,導致古滑坡地形地貌發(fā)生變化:古滑坡堆積體大部分堆積于斜坡上,部分滑入坡腳溪溝內,將古河溝掩埋,并迫使溪溝溝道向南東側偏移,古滑坡前緣的溝谷谷底加寬變緩,滑坡后壁出露,局部滑床基巖裸露。古滑坡滑動失穩(wěn)之后,滑坡內部積聚的能量得到釋放,巖土體應力應變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古滑坡進入相對穩(wěn)定階段,如圖12所示。
圖12 古滑坡穩(wěn)定階段Fig.12 Stability stage of ancient landslide
5.2.3老滑坡時期
(1)古滑坡局部復活階段。隨著時間推移,新的溪溝形成,對坡腳再次構成沖刷,促使前緣臨空面加大,前緣溪溝水流不斷沖蝕巖土體,在牽引力作用下,前緣發(fā)生部分垮塌,古滑坡局部復活,如圖13所示。
圖13 古滑坡局部復活階段Fig.13 Local reactivation stage of ancient landslide
(2)老滑坡階段。古滑坡局部復活之后,在降雨、地震等外部作用下,滑坡坡腳巖土體最先失穩(wěn),沿著原古滑坡堆積體內的“基覆界面”(黃褐色碎石和灰黑色碎石接觸面,灰黑色碎石是破碎基巖順層滑動后形成,局部仍呈現(xiàn)出類似基巖的層面、節(jié)理面等巖體特征)發(fā)生牽引式滑動,前緣首先滑動,形成一級陡坎和臺地,其后部的坡體因上部失去支撐,也相續(xù)產生滑動,最終形成了5級滑坡臺地,即為老滑坡,構成了斜坡現(xiàn)今地貌,如圖14所示。
5.2.4新滑坡時期
人類耕種、修路、修建民房等工程活動逐漸變得頻繁,其中建設活動主要集中在第3,4級滑坡臺地,不僅對坡體中后部形成了加載、擾動,而且對前緣構成了切坡和減載,加之生產生活用水的無序排放,地表水不斷下滲進入坡體,降低了巖土體的抗剪強度,導致老滑坡局部復活,坡體中部最突出部分——第3,4級滑坡臺地發(fā)生滑動,復活滑坡大部分沿著老滑坡滑面滑動,并從5級滑坡臺地后緣臨空面處剪出,形成了新滑坡,即新滑坡階段,如圖15所示。
圖14 老滑坡階段Fig.14 Old landslide stage
圖15 復活形成新滑坡階段Fig.15 Stage of reactivating to form a new landslide
(1) 赤絨古滑坡屬于多期次復活型滑坡,按滑坡形成的先后順序大致分為古、老、新3個階段。古滑坡為推移式滑坡,老滑坡為牽引式滑坡,新滑坡為蠕滑推移式滑坡。
(2) 赤絨碎石土古滑坡物質組成中,以碎石為主,碎石孔隙充填礫石與黏性土,粗大碎石及巖石碎屑構成骨架形成架空結構,使碎石土滑坡體內部具有獨特的滲流系統(tǒng),降雨沿孔隙入滲,在水力作用下帶走一部分礫石與黏性土,同時沿滑帶上部碎石層、基覆界面和頁巖中的煤線滲流,使基覆界面土體及煤線形成軟弱帶,滑帶土飽水軟化,抗剪強度下降,在內外部因素作用下造成古滑坡失穩(wěn)復活。以粗大碎石形成骨架構成降雨下滲通道的滑坡滲流模式是造成碎石土古滑坡復活的主要外部因素。
(3) 從工程地質分析的角度出發(fā),系統(tǒng)研究碎石土古滑坡滑體、滑帶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和滲透性質,綜合地形地貌、地震構造、降雨等內外部因素,對碎石土古滑坡演化復活機理進行研究,將碎石土古滑坡的復活演化過程歸納為“四時期-六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