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羽西/西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軟件學院
隨著媒體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時也給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思維模式帶來極大變化。面對這樣的改變,本文注重分析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并從中找到思政教育與新媒體的交匯處,充分發(fā)揮新媒體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向前發(fā)展。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的教育事業(yè)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各類新型的媒介形態(tài)和資訊模式不斷涌現(xiàn)。新媒體傳播的開放性、超時空性、虛擬性使其已經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和意識形態(tài)較量的重要戰(zhàn)場。[1]對于正處于求學階段的學子而言,新媒體為他們帶來了海量的信息,但是其信息質量卻良莠不齊,傳播內容的商業(yè)化、低俗化對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容易產生不良影響。[2]一份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表明,幾乎有75%的被調查者有網絡成癮的傾向。當網絡成為當代大學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時,問題也隨之而來。一方面,網絡頁面的商業(yè)信息不斷增多,分散大學生關于思政政治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網絡的“低門檻”性,為不法分子傳播危害國家信息、散布謠言等行為提供了可趁之機,進一步影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的正確認識。
新媒體時代,多元文化的盛行極易造成價值相對主義的產生,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思政工作的進行。[3]近年來,在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一些錯誤思潮仍在高校大學生中傳播,新媒體正為其的傳播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而如果某些大學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能力不夠,不但難以加以區(qū)別和分析,反而更容易被誘導。反映在大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行為上,就是隨意“質疑”。其次,網絡惡搞文化、網絡流行語等網絡社會文化也在潛移默化影響著大學生,如惡搞革命人物,將革命故事編纂改寫以笑話的形式發(fā)出,網絡的狂歡讓沖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這些所謂的“網絡文化”直接阻礙了思政教育的發(fā)展,給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挑戰(zhàn)。
具體表現(xiàn)形式而言,主要為兩大現(xiàn)象:
隨著現(xiàn)在各類社交APP的泛濫和可便捷性,學校和學生之間關于手機的斗爭在這些新媒體通信娛樂工具出現(xiàn)的同時便開始了?,F(xiàn)在的學校課堂普遍出現(xiàn)一個怪象,那就是大學教師在上面激情地講,看到的是一片低下的腦袋,很少出現(xiàn)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神。一方面嚴重影響講課老師的效率,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效果大打折扣。[4]
大學生雖然大部分都已經是成年人,但他們都是從高中那座象牙塔中走出來的,還沒有機會接觸太多的社會面,對于很多訊息也無法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很多人就在網絡中跟隨大眾,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就會被網絡上的不良思想影響。網絡世界雜亂紛繁,雖然現(xiàn)在也有網絡監(jiān)管,但往往在網絡監(jiān)管還沒有到位的時候,其中一些不良訊息就傳到精神世界還未健全的大學生腦中了,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所以可以看到近年來,許多大學同學在重大是非問題上在新媒體上發(fā)表錯誤言論,對其個人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都帶來很大不利影響。
盡管新媒體紛繁的信息、多元的文化、信息傳播的不確定性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些挑戰(zhàn),但如果能從新媒體自身特點出發(fā),找到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點,也能將新媒體的積極作用發(fā)揮到最大。新媒體的快捷性、廣泛性、互動性,給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機遇。正確看待和利用網絡資源,能夠給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因此,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fā),發(fā)揮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新媒體具有信息容量大、資源豐富、傳輸快捷和交互性強、覆蓋面廣、形式多元等優(yōu)勢。依托新媒體平臺,可以有效的傳播發(fā)布正能量相關內容、發(fā)布思政網課,并通過新媒體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雙向溝通機制,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思政內容。并且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更新,新媒體傳播平臺還可以為思政教育提供實時學習、實時測試、實時反饋的互動傳播機制,從而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嶄新的、廣闊的理論與實踐平臺。
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囿于時空,只能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如課堂教學或專題講座等。新媒體突破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間界限,可以實現(xiàn)遠程交流。因此,思想政治課堂可以利用新媒體特點,將課程信息、教學內容發(fā)布到網上平臺,并與學生建立交流機制。這樣,既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溫習課程,也有助于真正掌握大學生的心理,使大學生感覺親近和輕松,且更易于流露真情實感,避免師生間面對面可能帶來的尷尬和拘束。同時,有了新媒體,也為學生們抹掉了空間隔閡,讓思政好的事跡和經驗能夠更好的展現(xiàn)給學生,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基于新媒體強大的功能,思政教師在日常學習中也應提升新媒體應用的業(yè)務能力,將思政教育利用網絡融入大學生地日常生活。如,抓住當前網絡熱點問題,結合課程理論,不失時機地進行教育,這樣既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也有助于剔除不良思想對大學生的影響。同時,加強業(yè)務水平的學習還能幫助教師更多的了解學生思想狀況,從而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提高媒介素養(yǎng),讓學生能更加自主的分別網絡上的海量信息,將學生進一步引導到教師營造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中。
新媒體技術和新媒體信息傳播方式在現(xiàn)實與虛擬之間架起橋梁,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生活和交流方式。在此環(huán)境下,校園輿論場形成了“雙刃劍”,一方面大學生可以自由發(fā)表言論,或許帶來一定的輿情風險。但另一方面也給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快速利用這種方式深入大學生的內心世界的機會。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向以及真實想法,有針對性地開展下一步工作,有效防范和處置學生瞬時的過激思維和行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挑戰(zhàn),更是一種全新的機遇。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合理打好組合拳,懂得管與疏。管就是嚴管不良信息對學生帶來的影響,通過要求和教育逐步讓學生掌握很好的網絡觀,新媒體觀,懂得明辨是非。疏就是要善于通過新媒體這種方式與學生對話,一方面可以利用新媒體改進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新媒體思政平臺,讓新媒體成為學生學習的一個新渠道。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新媒體及時捕捉以往難以捕捉的學生思想動態(tài),第一時間了解學生動向,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