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潞
摘要:主旋律電影一直以來都以傳達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為首要任務,近幾年來,國產主旋律電影在一步步融入觀眾喜愛的觀賞性和娛樂性元素,通過敘事手段的多元化改進、年輕演員的融入以及視聽水平升級等方式,在履行自己政治功能的同時,充分關照了觀眾的審美需求,以期成為更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yè)化電影產品,同時也使得主旋律電影在作為文化產品傳遞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作用上,效用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良好。
關鍵詞:國產電影;主旋律電影;觀眾審美
一、國產主旋律電影的定義與功能
主旋律電影——這一概念在1987年被正式提出,是指能充分體現(xiàn)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革命歷史重大題材影片和與人民生活相貼近的現(xiàn)實主義題材影片,總體來說,主旋律電影最大的特征,就是從內容形態(tài)到精神價值表達都以傳達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為首要任務。
電影市場化之后,為了適應新的文化語境和電影市場的競爭環(huán)境,能夠走進大眾視野的主旋律電影都有一個明顯的轉型,那就是更多地借鑒與融合文藝片和商業(yè)電影元素乃至類型元素,所以它們應該更準確地被定義為帶有主旋律色彩的商業(yè)電影,逐漸地市場化、類型化、美學升級化。與此同時,“主旋律電影”這一類型名詞,也從一個脫不開政治功能性、離不開宣教意味的電影偽類型,逐漸演化成長為一個作為電影大盤強悍推動力而存在的亞類型。在如今的電影市場中,“主旋律電影”已經成為高頻熱詞,在2019年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這三部頭部主旋律就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國慶觀影浪潮,票房與口碑雙贏,成就了檔內總票房超過50億的奇跡,無可否認的,國產的主旋律電影正在逐步打開新局面。
電影是目前為止文化領域中影像重構功能最強的產品,主旋律影片通過影像來進行一種歷史記憶的創(chuàng)造與重構,以期完成觀眾關于民族、國家、國族整體感的想象——“我屬于哪一個集體?”“這個集體是什么樣子的?”,“我在歷史中存在的證明是什么?”觀眾會通過對主旋律電影內容的思考與探討,得出一個基于個體視角下的身份的認同,進而與更大的社會現(xiàn)實和歷史演進相關聯(lián),在影片中找到契合自己的家國記憶,深深感知到作為個人,與集體、祖國的融合帶來的認同感,完成觀眾作為歷史中的自我而對自我主體的想象的書寫,這種書寫一般是正面的,積極的,被民族主義及愛國主義包圍成就的,從而有效地使觀眾認同了影片傳遞其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這是一種個體通過影像介入社會和政治的努力與希冀。
而賈磊磊在《以電影的方式構筑中國夢想》中指出,“電影是一種以夢幻的方式表現(xiàn)的集體認同儀式,電影所有的敘事成規(guī)首先達成的是對觀眾心理欲望的滿足,其次才是對文化核心價值觀和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彼?,主旋律電影的敘事方式是否能夠滿足觀眾審美就顯得尤為重要,遵循觀眾的審美趣味進行敘事,才能讓觀眾中沉浸在影像中達到個體認同,這是達到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知接受的關鍵所在。所以,近年來的主旋律影片基于商業(yè)邏輯基礎摸索出的敘事進步在如何滿足觀眾日益提高的審美需求,是一個值得探討與關注的話題。
二、近年來主旋律電影的多元化敘事手法
(一)歷史視角多元化
革命歷史題材作為主旋律影片一個絕對的創(chuàng)作重點,一直以來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與當代青年觀眾距離太遠。這種時代的鴻溝與思想教育體系的差異,使得早期大部分的宣教講義式革命歷史主旋律電影很難得到年輕觀眾的認可,但電影創(chuàng)作必須注重不同受眾的思維方式與審美要求,所以,創(chuàng)作者們在嘗試運用多元的敘事視角來多方位地詮釋人們所熟知的歷史事件,使得這一類影片的主題不再呈現(xiàn)為說教或紀錄,而是用可看性強的故事講述方式,去爭取觀眾的由衷認同。例如《我和我的祖國》,就將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做到了極致,前夜中的技術員林治遠、奪冠中的男孩東東、北京你好中的出租車司機,每一段影像敘事中的每一個小人物,都在提供一種非正統(tǒng)的個人歷史體驗,以鮮活的個體人物詮釋主流價值觀,在宏大事件中挖掘小人物的靈動高光時刻,這為實現(xiàn)個體認同奠定了情感基礎,使觀眾完成在歷史推進中的自我位置指認與集體記憶的勾連,最終達到內心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良好接納;取材于真實的歷史人物事件的《明月幾時有》,以傳奇女性 “方姑” 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1940年代的香港展開生死救援,展現(xiàn)香港淪陷下平凡人的抗爭故事,著重人性與人物關系的描繪,將這樣一個血雨腥風的年代拍出細膩詩意,對主旋律影片進行文藝化處理;《決勝時刻》將歷史領袖人物進行親民化塑造,在塑造主席毛澤東時,《決勝時刻》描繪了多個細節(jié)橋段,例如日常關心小警衛(wèi)員田二橋的情緒,親自撮合年輕人談戀愛,甚至閑暇時會陪女兒蹲在樹下捕麻雀,這種描繪領袖人物的樸實風格與平淡節(jié)奏更加貼近普通百姓的人生,體現(xiàn)了平實樸素但溫情脈脈的人文關懷,自然就會讓觀眾們更容易走進那個歷史語境。
(二)影片類型多元化
從近三年票房較高的主旋律影片,例如《戰(zhàn)狼2》《紅海行動》等不難看出,票房成績較好的主旋律電影大多是類型化產物,類型化電影故事工整,人設清晰,畫面精美、場面震撼,是飽經商業(yè)市場考驗的產品,也是主旋律電影發(fā)展的必經之路,例如同樣是戰(zhàn)爭題材,較之使用更為傳統(tǒng)的敘事方式的《古田軍號》,相比起采用類型方法敘事的《戰(zhàn)狼2》,市場反饋差異不言而喻?!吨袊鴻C長》《烈火英雄》在一定程度上對災難片模式的借用;以及《無問西東》中的愛情元素,都切實提高了主旋律影片的可看性與娛樂性。
(三)題材選擇多元化
曾經在某一個時間段內,主旋律題材電影的故事基本局限于革命事件和歷史人物之上,雖然歷史題材與戰(zhàn)爭題材在傳遞主流意識形態(tài)上最為直接,但其所代表的國家宏大主題在親切感上的確略遜一籌,就目前電影創(chuàng)作的態(tài)勢來看,主旋律電影完全可以打破這一界限,選取更多現(xiàn)實故事作為改編文本,將目光關注到真實事件或實時熱點,在其中挖掘主題背后的故事支點,建立一些更加新鮮的藝術表達?!吨袊鴻C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將視角轉向了平民英雄,強調職業(yè)精神。從個體認同角度來講,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故事更容易讓觀眾代入并共情,而從主流意識形態(tài)來講,價值觀表達從“假大空”轉向了具體化,在和平年代沒有那么多的戰(zhàn)爭英雄,但各行各業(yè)恪盡職守的職業(yè)精英成了推動社會穩(wěn)步發(fā)展,助力國家走向富強的英雄,每個普通人都可以成為這樣的平民英雄,這也是《中國機長》最有價值,最能打動觀眾的主旋律色彩所在。
縱觀近三年的主旋律影片,《攀登者》講珠峰攀登,《無問西東》描繪百年北大,《烈火英雄》講濱海爆炸事件,《二十二》大膽聚焦備受關注的慰安婦題材,即便同為軍事戰(zhàn)爭題材《戰(zhàn)狼2》講非洲叛亂,《紅海行動》講也門撤僑,《空天獵》關注國際反恐,而即將上映的軍事主旋律影片《緊急救援》從預告上來看,也將在軍事題材內容上進行更廣的拓展。由此可見,國產主旋律影片在內容題材的選擇上眼界正愈發(fā)廣闊,大有可為。
三、主旋律影片關照觀眾審美需求的其他嘗試
首先,就是在演員陣容運用上的嘗試與突破,2009年的《建國大業(yè)》首次開創(chuàng)由全明星陣容出演主旋律影片,使其呈現(xiàn)出令觀眾眼前一亮的新面貌,但《建國大業(yè)》里還沒有典型的流量小生,有的是一派30歲出頭的年輕男演員,例如陳坤、劉燁、黃曉明、鄧超,其運用更多的是為了符合歷史領袖人物年輕時的形象。而等到2017年,三部曲中的《建軍大業(yè)》上映,演員陣容比前部又更加年輕化,啟用鹿晗、張藝興等流量明顯參與影片演出,雖然眾多非專業(yè)演員的參與引發(fā)了一定爭議,但的確為影片帶來了蓬勃的年輕朝氣與不俗的熱度。而事實上,演員陣容是否熱度高,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部電影是否能夠最大程度置身于觀眾的關注領域中,早幾年的主旋律電影,因為故事題材較為單一地聚集于歷史事件重演,演員選擇上也大多是飾演領袖人物的幾位老牌特型演員,從而與迅速更迭換代的電影市場形成了某種天然“壁壘”。而近幾年的主旋律影片,由于題材類型和構成元素更加多樣化,對于年輕流量演員的運用,可謂愈發(fā)自然而嫻熟,《戰(zhàn)狼2》中的張翰,《紅海行動》中的博納新生黃景瑜,與活躍于《烈火英雄》《中國機長》等多部主旋律影片中的歐豪,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作為觀影主力的年輕觀眾對主旋律影片的關注度,主旋律影片在因此轉型,而流量明星們也在這一潮流中嘗試自身的轉型,許多新一代“硬派小生”頭銜的涌現(xiàn),證明著這種轉型也在取得積極的效果。
其次,主旋律電影在近幾年的視聽奇觀化,也體現(xiàn)著對觀眾審美滿足的關注,在保證思想性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電影的工業(yè)化水平,用大制作與強特效來強化其商品屬性,例如《建軍大業(yè)》中斥巨資打造的幾場大型戰(zhàn)爭場面,或者《烈火英雄》中隨著資金熊熊燃燒整部電影的大火災特效,當然這不代表主旋律影片只是在單純的“好萊塢大片化”,電影的本土特色也是十分重要的,按照觀眾心理存在先在結構的理論來看待,文化在賦予一個民族的藝術以表達方式時,也賦予了該民族觀察這些藝術的眼光,它從根本上體現(xiàn)出受眾通過電影文本的解讀來了解自我、本民族和世界的獨特方式。例如《戰(zhàn)狼2》,一個典型的中國軍人形象,被賦予偉大的任務及使命,再附加上強大的國家軍事意向,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個國家強大崛起的語境,這些元素給觀眾帶來了身份上的認同,激發(fā)一種身份認同的自豪感,引發(fā)愛國的強烈共鳴。
四、總結
總而言之,主旋律電影和市場化從不矛盾,人們的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情感一直都在,只是常常被遮蔽在娛樂化和去政治化的表象下,觀眾渴望看到國家歷史被生動展現(xiàn),也渴望看到英雄人物被用心抒寫,成功與否只在于電影產品本身的質量是否能被新時代的審美眼光所認可,積極應對市場考驗,從政策性傳播為主轉向商業(yè)性傳播為主,才是主旋律電影發(fā)展應有的良好趨勢,主旋律電影能夠立足,主流文化才不至于在飛速輕量化的文化語境中產生失語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