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縮寫:IT)主要涵蓋了信息管理以及信息處理等方面多個學科與領域的技術。它是以通信衛(wèi)星、電視、廣播或電腦等先進的硬件設備作為信息的載體,采用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處理技術或計算機軟件技術等非物化技術及時獲取、準確處理并有效傳輸信息,以便用戶使用的方法與技巧之和。特別是在信息技術教育領域,信息技術既可以被廣義地定義為通過各種方法充分利用與擴展人類信息器官功能,也可以被狹義地定義為利用各種硬件設備及軟件工具與科學方法處理信息的技術。
2018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號)中明確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課程,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現(xiàn)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靈魂課程?!爆F(xiàn)如今,改進思政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對培養(yǎng)符合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的人才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的大學生多屬于“00后”,他們熱情、積極、充滿活力,然而他們也存在著自我評價偏低、對傳統(tǒng)理論教學缺乏興趣、自制力較弱等特點。因此,在高職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更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和思政課教學規(guī)律,把思政課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相融合。
然而現(xiàn)實中信息技術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育教學融合度并不高,信息技術在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雖有涉及,但不夠深入,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的老師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主要依據(jù)教材或“課標”,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教學方法比較單一,課堂教學“預設式”教學方法仍占主導,老師預設問題情景,學生不積極思考,而是被動等待老師給標準答案,不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融會貫通。
其二,在具體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依然是以自己為中心進行教學設計,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和教師缺乏線上線下的互動交流。因此,教師可以嘗試著把一些與課堂教學相關的音頻或視頻等學習資料提前給學生提供,以此來鼓勵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針對學習資料積極主動思考問題,實現(xiàn)老師給學生面對面補充答疑的“翻轉課堂”式前置學習方式。
其三,在學生學習的環(huán)境方面,大多數(shù)思政課教學是師生共處于同一時空環(huán)境里,通過課堂中師生直接面對面的教學方式,非常單一且低效。因此,必須借助相關教學平臺,改進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進行網絡化任務驅動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其四,在評價考核方式上,大多數(shù)高校思政課期末考試方式依然是“千人一卷”的理論試卷考試模式,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造成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其五,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整合提升。目前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思政教師隊伍層次不齊,對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可以通過建設多媒體教學資源庫,積極鼓勵教師參與信息技術培訓,幫助思政教師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交流。
如何不斷強化信息技術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新時代教學管理層和一線教師共同面臨的實際問題,需要長期研究、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