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禹
這個世界上誰最了解你?父母、伴侶還是朋友?恐怕對于如今的很多人來說,答案是自己的手機。它知道你每天幾點起床、何時入睡、走了多少步路,知道你喜歡看什么文章、聽什么音樂,它記錄了你跟誰聊天的頻率最高,知道你每一筆網(wǎng)購都花在了哪里……透過一個個軟件,它甚至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如今,技術(shù)的發(fā)展不僅讓它更“懂”你,而且更會投你所好。想必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在某軟件刷了一會兒搞笑視頻,從此以后它向你推送的搞笑視頻就多了;搜索了一次某類服裝,關于這類服裝的廣告推送馬上就發(fā)送到你手機里;瀏覽了某明星的八卦,該明星的八卦此后就源源不斷地為你推送過來……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一種叫“算法”的東西根據(jù)你的喜好特意推薦給你的。其出發(fā)點似乎也無可厚非:既然你關注此類信息,那么就主動給你多提供此類信息,照顧你閱讀偏好的同時,也提高了用戶的使用黏度,豈不是雙贏?
的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面對洶涌而來的海量信息,“善解人意”的算法可以隨時精準抓取信息,幫助人們在泛濫的信息中過濾掉自己不感興趣的內(nèi)容,提高獲取信息的效率和舒適度。隨著媒體技術(shù)的發(fā)展,這種算法個性化推薦如今已經(jīng)越來越成為人們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獲取信息的主流方式。
不過,也有人反思,這種信息獲取方式固然舒適高效,但是否存在簡單片面的問題?就好比一個孩子喜歡吃糖,如果他越愛吃、越想吃,你就越給他吃,他可能就會偏食,吃完糖也許就不愿意好好吃飯了。同理,如果總是被自己喜歡看到的信息填滿,我們是否還有時間和精力去看那些不那么“好看”,但卻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呢?長此以往,我們是否會成長為一個“信息偏食”者呢?無疑,長期“信息偏食”,將會使我們在無意識中縮窄自己的眼界。
這種擔憂并不是杞人憂天。美國學者凱斯·桑斯坦就提出了“信息繭房”的概念——在信息傳播中,公眾往往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身處“信息繭房”之中,有如把自己封閉在回音室里,每個人聽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見會不斷被重復,不同的觀點會被過濾,這無異于是一個作繭自縛的過程。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算法獲取信息的方式無疑大大加強了“信息繭房”效應。
“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尋找新知,一直是打破“信息繭房”最有效的手段。而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還要多做一點,就是打破對碎片化信息的被動接受,主動去學習成系統(tǒng)、成體系的知識。如此,才不至于淪為“信息偏食”者。
(選自《人民日報》)
小編有話說
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明,原本是用來讓我們更高效便利地獲取信息、拓展視野的,但新技術(shù)卻往往存在雙刃劍效應,駕馭它的人需要格外小心。其實,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信息繭房”本就一直存在,人們一旦形成觀念,總是傾向于固有的認知。只不過,在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這種“信息繭房”效應被進一步放大,甚至被網(wǎng)絡開發(fā)者加以利用,迎合人們的懶惰心理,這必須引起我們的警覺。
適用話題
主動學習;信息繭房;認知能力;互聯(lián)網(wǎng)的利與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