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吳
“行車新藏線,不亞蜀道難。庫地大坂險,猶似鬼門關(guān);麻扎大坂尖,陡升五千三;黑卡大坂旋,九十九道灣;界山大坂彎,伸手可摸天……”
這段順口溜,是對新藏公路艱險的真實寫照。新藏公路即老G219,北起新疆喀什地區(qū)葉城縣,南至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查務(wù)鄉(xiāng),全長2140公里。
本篇所截取的G219中段,幾乎完整包含了新藏公路,并向東延伸數(shù)百公里直至墨脫。從葉城沿著G219出發(fā),從這里你將走向世界屋脊——穿越數(shù)座舉世聞名的巨大山脈,全程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況最艱險的公路,也是最險峻的進藏“天路”。
新疆與西藏,占據(jù)了中國陸地面積的近三分之一。兩大自治區(qū)分界線長達1300多公里,但因昆侖山脈的阻擋以及藏北高原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往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新疆和西藏之間,早年僅有幾條古道用于通行。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條是克里雅古道。
克里雅古道北起新疆于田縣普魯村,經(jīng)多個達坂至克里雅山口后到達藏北羌塘無人區(qū),之后再利用藏區(qū)內(nèi)部的交通網(wǎng)絡(luò)抵達拉薩。
如今的新藏公路,原本計劃沿克里雅古道修建,但建造歷程充滿艱辛。從1950年起,新疆騎兵師多次勘探修建公路都未成功,只是建了極其簡易的騾馬便道用于運輸急要物資到阿里地區(qū)駐軍處。1956年3月,賀景富探路隊從西藏方向探索,終于發(fā)現(xiàn)了建設(shè)公路的可行性。但修筑途中,在硫磺達坂附近遇到阿什庫勒火山爆發(fā),遂放棄了從于田縣經(jīng)過的計劃,改道喀什地區(qū),才有了如今的G219國道新藏公路走向。這條路線由葉城出發(fā),翻越昆侖山脈至阿克賽欽盆地繼續(xù)南下,至藏北羌塘高原、阿里獅泉河。到達獅泉河鎮(zhèn)后,新藏公路已經(jīng)大體完成連接新藏兩地交通的使命,之后可以利用其他道路直抵拉薩。
新藏線是海拔最高、自然條件最惡劣的一條進藏路線。途中,會翻越多座海拔4900米以上的埡口,其中最高的紅土達坂海拔為5400米,對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極大的挑戰(zhàn)。
長期以來,G219國道都是新、藏之間唯一通行的公路。公路全線很多路段都是無人區(qū),需穿越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翻越16個冰達坂,涉44條冰河,所以,這條公路堪稱世界上最艱險的公路之一。尤其是沿途的庫地達坂、麻扎達坂、死人溝等地,更是令過往司機談之色變。
庫地達坂因地勢險要而得名,庫地在維語的意思是“連猴子都爬不上去的雪山”,是新藏線上第一個冰雪達坂。幾十公里的攀山路,如同在灰色山坡上用刀子劈砍而出。頭頂是懸在半空的砂礫與巨石,腳下是干涸的山澗,偶爾能看見山羊在巖縫中啃食低矮的旱地植物。再往上,接近埡口,則幾乎看不見任何綠色植物。按理說,庫地達坂3200余米的海拔并不算太難翻越,但站在埡口往前望,下山的爛路在懸崖中彎曲急轉(zhuǎn),險得瘆人。幾年前,一名單車車友在116公里處的U型急彎上不幸墜崖身亡。而在路邊雜草叢中還掩映著一處墓碑,上面寫著:5名筑路工人長眠于此。
麻扎達坂是新藏線第二個高山口,海拔4950米。達坂周邊高山陡峭,直入云天,路邊嶙峋而猙獰的巨大山體上寸草不生,滿是褐色礫石,似乎隨時會傾塌下來。麻扎達坂的兇險更勝界山達坂一籌,而上下約40公里的連續(xù)坡道,更是隨時考驗著司機的勇氣和技術(shù)。
同庫地達坂、麻扎達坂相比,“死人溝”最令人驚悚。走過新藏線的人,都以“天山達坂撒過尿,死人溝里睡過覺”來形容自己經(jīng)歷豐富、膽大氣壯,由此可見“死人溝”在人們心里的恐怖程度。
死人溝處于喀喇昆侖山脈腹地,它并非一個具體的點,而是一條全長近300公里、平均海拔5000~5200米的山谷。這里自然條件異常惡劣,真正是“地上不長草、天上無飛鳥”。由于從喀什、葉城方向過來,到這里海拔陡升,常人的身體一下子難以適應(yīng),所以這里也是新藏線上最容易發(fā)生高反的地方。傳說1957年,一支解放軍進藏先遣部隊曾在此扎營過夜,但一夜之間因高原反應(yīng)而全軍覆沒,所以后來人們就把這里稱為“死人溝”。這是新藏線上“第一大兇險惡地”,車輛經(jīng)過,凄厲的風聲猶如鬼哭狼嚎,讓人不敢停留……
雖然G219新藏公路沿線了無人煙,但雪山、河谷、湖泊、草原……壯闊的自然風光令人如癡如醉,還有藏野驢、藏羚羊、黃羊等各種野生動物成群結(jié)隊,盡顯荒蠻和野性。
從喀什地區(qū)南下,進入西藏阿里地區(qū),自然不能不朝拜神山岡仁波齊。它位于阿里地區(qū)普蘭縣巴嘎鄉(xiāng)北部,海拔6638米,是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波齊形似金字塔,山體如水晶砌成,宛如玉鑲冰雕,而那終年積雪的峰頂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更顯神圣。
“轉(zhuǎn)山轉(zhuǎn)水轉(zhuǎn)佛塔,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因為倉央嘉措這句詩,人們對轉(zhuǎn)山并不陌生。而2011年電影《轉(zhuǎn)山》上映,很多人更是因此踏上了進藏轉(zhuǎn)山的旅程。岡仁波齊是藏傳佛教神山之首,藏族人相信:圍繞岡仁波齊轉(zhuǎn)山1圈可以洗盡一生罪孽,轉(zhuǎn)10圈可在輪回中免受地獄之苦,轉(zhuǎn)108圈便可得道成佛……以信仰之名,用最虔誠的方式丈量山河,是雪域高原最震撼人心的文明力量。
沿著G219,我們可以完整體驗“轉(zhuǎn)山轉(zhuǎn)水轉(zhuǎn)佛塔”的修行,山是岡仁波齊,水則是雙生湖泊——圣湖瑪旁雍措與鬼湖拉昂措,至于佛塔,在藏區(qū)聚落周邊則隨處可見……
駕車從基烏寺前往普蘭縣城,筆直的公路如同一把劍,劃開了兩個同宗同源卻截然不同的湖泊——瑪旁雍措與拉昂措?,斉杂捍胧莻髡f中的圣湖,依偎在岡仁波齊腳下,以她的清澈和恬淡滋養(yǎng)著草木、牛羊,洗滌遠道而來的圣徒,傳說這里也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寫到的“西天瑤池”。很多書籍描寫瑪旁雍措的水“像珍珠一樣”,喝了后能“洗脫百世罪孽”。而拉昂措?yún)s相反,雖與瑪旁雍措一線之隔,但并不像它的湖水那般甘甜清爽,而是咸澀的鹽水,周圍沒有植物、沒有牛羊,死氣沉沉,人稱“鬼湖”。事實上,這兩湖本是同源,但由于地質(zhì)變動而被分割開來,才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
轉(zhuǎn)完山水,還要去看看阿里地區(qū)最壯麗的自然風光扎達土林。
扎達土林位于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從西北到東南,綿延175公里,沿象泉河谷一字排開,遍布整個扎達縣內(nèi)。這些“土林”高低錯落,千姿百態(tài),遠遠望去,宛若一排排鱗次櫛比的古城堡,宏偉壯觀。
土林在地質(zhì)學上稱為“河湖相”,經(jīng)地質(zhì)專家考證,一百多萬年前,這里是一個巨大的湖泊,后來由于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湖盆升高,水位線遞減,湖底的沉積地層長期受流水切割、風霜剝蝕,終于被雕琢成如今的模樣。
扎達土林見證了滄海桑田,也見證了古格王國的燦爛與輝煌。9世紀中葉,吐蕃王朝第九世贊普朗達瑪被殺,他的曾孫逃亡至阿里地區(qū)。約公元10世紀,其曾孫的后裔建立了古格王國,在歷史長河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古格王國以象泉河為中心,鼎盛了近700年。立國之初,鑒于吐蕃王滅佛而導致亡國的慘痛教訓,古格王意西沃大興佛教,親自選派21名青年到克什米爾去學習佛教密宗的教法。意西沃在位期間,還主持修建了大批重要的佛教寺院,所以,佛教文化的發(fā)展在當時達到了巔峰。
不過,這個曾一度興盛和繁榮的王國,竟在距今300多年前的一天突然神秘消失了。在其后的上百年間,人類幾乎不知其存在。至今所存的王朝遺址,也是在20世紀末才得以在漫漫黃沙之下重見天日,但也僅有一座空蕩蕩的城市廢墟,留給人們無盡的未解之謎……
離開阿里地區(qū)后,G219大體自西向東,一路與雅魯藏布江相伴,而中段的最后一站,則是一直以來籠罩著神奇色彩的秘境之地——墨脫。
從空中俯瞰,會發(fā)現(xiàn)墨脫被多座雪山包圍,形如一朵圣潔的蓮花。在藏語中,墨脫叫作“白馬崗”,其意就是“隱秘的蓮花”。
在過去很長時間里,進出墨脫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19世紀末,英國殖民者為了入侵西藏,加緊對墨脫地區(qū)進行考察,派出了大批探險者進入墨脫,但由于地形險峻,加上探險隊連續(xù)遭遇暴風雪襲擊,最后只有一名叫金塔普的探險者歷盡千辛萬苦才到達墨脫。在這里,他不僅測量了當?shù)氐匦?,還驚奇地發(fā)現(xiàn)墨脫竟然有熱帶雨林。后來,他將自己所有的見聞以報告的形式出版發(fā)行,并繪制了地圖,世人才得以了解墨脫。
由于環(huán)境閉塞,以及種種傳說,使墨脫在無數(shù)探險者心中變得神圣起來,他們千方百計想要進入。1985年,有個美國人闖進了墨脫,結(jié)果被當?shù)厝俗プ?,他“嘰里呱啦”地拼命講話,當?shù)厝苏襾矸g,才知道他的意思是認打認罰,只求墨脫縣政府給他出具一個證明,證明他是第一個到達這里的美國人。
1994年,第一條進入墨脫的公路——扎墨公路(波密縣扎木鎮(zhèn)到墨脫)修通,但沒過多久,這條公路因頻繁的雪崩、泥石流等原因被棄用。直到19年后,新的墨脫公路才建成通車,這朵“隱秘的蓮花”,終于向世人展開……
而當人們進入這片隱秘之地時,發(fā)現(xiàn)這里不僅有原始的自然風光,還保留著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
墨脫當?shù)氐脑∶袷且粋€叫“珞巴族”的民族,他們只有語言,沒有文字。
珞巴族人十分擅長在雨林中狩獵。他們頭戴熊皮帽,肩挎竹箭筒,腰拴長刀,手挽強弓,穿著短褲赤著腳,在山林中行走如飛。每個珞巴族的男子都是神射手,百米之內(nèi)幾乎百發(fā)百中。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珞巴人不再依靠狩獵為生?,F(xiàn)年50多歲的宗巴,以前是獵人,但新墨脫公路開通后,他放棄了狩獵,和妻子開設(shè)了一家餐館。宗巴說:“以前,一個健康的珞巴男人,大概有40年的時間在狩獵,但全家依然吃不飽,在山林里碰到猛獸,還有喪命的危險。現(xiàn)在生活好了,誰還會再去狩獵呢?”不僅如此,宗巴在休獵之后,開始信佛,對以前殺生的行為進行懺悔……
在墨脫生活的,除了珞巴族外,人數(shù)最多的當屬門巴族。墨脫也是門巴族最大的聚居地,中國境內(nèi)幾乎70%的門巴族人都生活在這里。但門巴族人并非墨脫的原住民,他們的祖先大多來自倉央嘉措的誕生地——門隅。
大約在200多年前,生活在門隅地區(qū)的門巴族人不堪忍受封建農(nóng)奴主的壓榨,以及地震等自然災(zāi)害的襲擊,決定去尋找傳說中的“蓮花圣地”,以求能在“佛之凈土”過上好日子。于是,無數(shù)門巴人舉家離開門隅,在經(jīng)過千辛萬苦之后到了墨脫并定居下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門巴族東遷”。
東遷后的門巴族,在墨脫經(jīng)過幾百年的生活,養(yǎng)成了自己獨特的習俗,其中最特別的是喝黃酒。門巴族的黃酒,原料是當?shù)厥a(chǎn)的玉米和雞爪谷(學名穇子)。制作黃酒時,先將原料煮得完全熟爛,然后放涼、曬干,再封存在密封的膠桶里,一般存放半年到一年就會發(fā)酵完畢。
這種黃酒喝法獨特,飲用時需將發(fā)酵完的原料取出來,裝入竹筒,然后在竹筒底部扎幾個小洞,再從竹筒頂部倒入冷卻的白開水,底部小洞流出來的就是酒。酒的度數(shù)不高,味道有一點清苦,非常提神解渴。門巴人特別愛干凈,他們相信山里未經(jīng)處理過的水是不干凈的,因此提倡少喝水,多喝黃酒。如果家里來了客人,他們也會抱出自家的黃酒讓客人飲用。要是客人喝醉了,主人會認為是看得起自己,便會很高興。
這就是墨脫,一片神圣的凈土。至此,1萬多公里的G219行程已然完成了大半,接下來,G219南段將圍繞中國西南部國境線曲折前行,我們相信,前路依然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