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寬林
最近,旅美華人連少允先生創(chuàng)作了一批以“一百個絕美中國符號”為題材的詩作。我恭讀再次,味之再三,獲得感就愈多愈深,這是我在讀連先生這些詩作過程中的感受。
首先,這批詩作的題材很雅致且很新穎。其實,以百事百物為吟詠對象的詩歌,前人多用“詠物詩百首”之類的直訴式書名便了事。而連先生卻用“一百個絕美中國符號”名之,既不落俗套,又能吸引讀者的眼球,很有創(chuàng)意。
其次,詩歌內容涵蓋面極廣,在一百首詩歌中,所詠事物宏觀與微觀、抽象與具象兼容并現。這在題頭詩《中國》便作了定位性的揭示,如華夏、長城、唐腔(詩)、宋韻(詞)、佛教、儒家、炎黃、孔孟、漢字等,這些令中國有殊于世界的獨特文化符號,充分反映了中國智慧,折射中華民族之光。詩人采用以大括小的表現手法,或運用見微知著的筆法,讓這些“符號”充滿張力和活力。大至抽象的儒、佛、道等哲學、宗教,以及陰陽、禪宗等義理;小至具象的彩陶、旗袍、絲綢等器具、服飾,以及茶、餃子等飲食,都一一加以囊括。其中,有的形成系列性的組詩,如甲骨文、鐘鼎文、竹簡等三大文字發(fā)展形式,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等四大發(fā)明,均組合成串聯符號;有的形成包容性的套疊詩章,如青銅器與鼎、唐刀、古鐘,組合成包含性符號,共同表現相關的主題,使詩義更加充盈厚重。關于這方面我們不妨以下面一首詩為例,略作點評,以見一斑。
青銅器
祭拜神壇面朔方,秦王獵士正充腸。
樽裝醉色醇還烈,鼎煮香薰簋與筐。
商虎食人來一卣,方尊敬我有三羊。
休憑馬踏曾飛燕,紋爵西周鏤鳳凰。
詩人以滿懷的熱情和豪情,頌揚了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詩中提及的包括鼎、簋(讀軌)、卣(讀有)、樽、爵等在內的烹飪、盛食的青銅器,是我們國家重要的文物。這一系列的中國符號,都被詩人用生輝妙筆一一點亮了。關于青銅器的產生,發(fā)明權屬于中國,中國青銅器震撼了世界。我們的祖先早在商周時代已掌握了青銅器的冶煉鑄造工藝技術了,因此,詩人對青銅器等文物的吟詠,是對我們祖宗智創(chuàng)的熱情謳歌。
連少允的詩作,在表現手法上不但符合一般文學作品的原理,而且也合乎格律詩的特殊要求。試看下面一首引詩。
絲 綢
聯藩紐帶歷千年,錦繡中華一線牽。
謝祖勤薰嫘祖廟,惜春早種魯桑田。
男耕女織桃源美,路遠途艱世貿喧。
待到人間涂百彩,眼花繚亂勸君廉。
該詩的結體遵循了格律詩的游戲規(guī)則,首聯起筆寫中華通過絲綢聯結外邦已歷千年,作為錦繡之物,中華的蠶絲通過絲綢之路與外域相牽;頷聯承前寫為感恩發(fā)明種桑養(yǎng)蠶織帛的始祖嫘(讀雷)祖立廟祭祀,為傳承這份文明而令魯地人惜春勤種桑田;頸聯轉寫男耕女織,出現一派桃花源的熙樂美景,越過遙遠艱辛的路途,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熱鬧繁榮;末聯寫待到人間到處都是穿著各式各樣絲綢服飾的人時,雖然眼花繚亂,但是我們還須珍惜這些身上之物??!作者通過起承轉合,加上平仄、黏對、對仗、典故、音韻等特殊元素的運用,使整個詩作的“符號”充滿唯美的華彩!
習近平總書記曾語重心長地指出:“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鄙僭氏壬斢涀约旱膩砺泛透_@些詩歌,是他用娓娓鄉(xiāng)音,抒寫濃濃鄉(xiāng)情,拳拳鄉(xiāng)戀,以及悠悠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