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在南方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為啥?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農(nóng)家栽幾竿竹子,不一定好看,主要是用起來方便。家里沒竹子,得去買,花錢,在農(nóng)村能不花錢的事花錢辦,那叫敗家。
竹子能編背簍,編挎籃,編種子簍,編大曬栲,小曬栲,等等。當然還有面篩,米篩。我們那兒管這些用具叫家業(yè),過日子缺一不可。
這些家業(yè)得請篾匠來,
篾匠的工具輕巧,劃篾刀,刮刀,圓鑿子,小鋸子,引錐。愛好的裝在小竹籃子,隨便點的就用布包一下,夾在胳肢窩里來了。篾匠上竹園里砍竹子,他曉得哪根竹子好,太嫩不行,劃不起來篾,太老也不行,容易折斷。
竹子扛回來,鋸短,拿刀倒竹節(jié),然后劃篾。一破二,二破四,再破,再破,多寬多窄,他心里有底。再就是起黃,竹黃像是竹子的肉,篾器用不上,卻是做火把的好料。起了黃的竹子,就是篾了。這一片篾還可以再起兩層,帶青皮的叫一篾,剩下那一層叫二篾,各有用處。
篾劃好了,篾匠把兩個刮刀釘在木板上,刮篾。一般有兩種刮法,先刮竹青,兩把刮刀只用一面有刃的,另一把刮刀反釘在那兒控制厚度。這個刮完,再刮時,兩把刮刀的刃相對著,讓篾粗細勻稱。
這般,篾匠就開始編了,長長短短粗粗細細的篾在他懷里跳躍,著實好看。
我家竹園開始只有一竿竹,是祖父栽的,第二年添了筍,第三年又添了筍,如今有幾千竿了吧。我小時喜歡朝竹園扔石頭,看鳥撲棱撲棱飛起來。祖父總是笑著叫我別扔,鳥是客嘛,竹園里的鳥是爺養(yǎng)的咧。祖父忽然有點浪漫主義,“每天早上叫的好聽嘛?!?/p>
那時小,不曉得這話有點意思,等明白過來,祖父已經(jīng)不在了,竹園還在,還有鳥。春夏的清晨,叫得早,也歡快。冬天叫得晚,好像有些顫音,可能也怕冷吧。
少時拿小刀子在竹子上刻自己的名字,或者刻一兩句“冬天我是你的木炭”之類傻話,一兩年功夫,那些字因為竹子拔節(jié),忽然拉長,看上去意味深長。
竹園出筍,一眨眼的工夫,出了土,像是見風(fēng)長,半個月就亭亭了,身上的筍殼漸起落下,祖母著我們?nèi)欤苓@個叫“松殼葉兒”,撿回來,編幾個蒲團,放在石墩上,坐著舒服。
那時,我們壓根兒不知竹筍是個好食,要想不瘦又不俗,來碗竹筍紅燒肉。很多年過去,我回家說,竹筍能吃啊。祖母淡淡的說,能吃。哪咋不吃咧?留著長成竹子換錢嘛。話到這里結(jié)束了,那么大的竹園,我們一直沒有吃過竹筍。
竹園于我來說,除了小時候扔石頭,扯過幾片葉子,按在紙上畫它的輪廓,有一回還砍了一根回來,想做笛子,也鉆好了眼兒,只是吹不出調(diào),那時喜歡笛子的聲音,老師說,笛音就是好聽,古人說過,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當時并沒有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只是那個“肉”字讓人一癡,后來曉得古人說管樂比弦樂好,不過最好聽還是人唱。
畫竹子的名家太多,鄭板橋最好玩,他在自序里嚇人說,死后如有托名翻板,將平日無聊應(yīng)酬之作改竄闌入,吾必為厲鬼以擊其腦。說潤格,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又說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竹子畫得那么自成一派,只是看竹子映在窗上墻上的樣子就會了,本事!
胸有成竹是個熟典,其實我心里也有好多竹子,一直在那兒。前年,老友明濤偶爾從我家那片竹園經(jīng)過,舉起相機,拍了幾張照片給我。正是春天,綠意嫩染,一位挑桶的人,從背影看,我都知道他是誰,我用它來做微信頭像,許多朋友看了說,那場景那么熟悉,那個背影多么像自家的父親。于我也一樣,像是突然涌上心頭,成了久遠的念想。